玩酷网

灸的是穴位,暖的是脏腑,补的是阳气!艾灸这个疗法,说起来并不复杂,但其中的学问却

灸的是穴位,暖的是脏腑,补的是阳气!

艾灸这个疗法,说起来并不复杂,但其中的学问却极深。早在古代,人们在实践中就发现了一件事:艾草,是灸疗最理想的材料。艾草长得像菊花的叶子,表面深绿,背面灰白,还带着细密的绒毛,闻起来一股清香,性温不燥,芳香舒适。一般五月采摘,晒干储藏,入药入灸皆可用。其中最出名的,当属湖北蕲州产的“蕲艾”,绒厚油足,燃烧温和持久,是历代医家首选之品。《本草》称其“纯阳之性,可回垂绝之人”,这评价可不低。

艾灸这件事,在古书里叫“灸焫”。说白了,就是用艾草制成的艾绒,在特定穴位上燃烧,让温热透过皮肤传导入内,借助经络的力量,达到治病和保健的目的。看起来像是简单地“烧”,其实不是粗火乱烧,而是讲究天时地气、讲究火力控制、讲究选点选材的温养之术。清代吴亦鼎在《神灸经纶》中讲得特别清楚:“夫灸取于火,以火性热而至速,体柔而用刚,能消阴翳,走而不守。”这段话点出了艾灸的本质:火是灵动之物,不守一处,能化寒除湿,通达内外。

艾草之所以适合灸,一是它温阳而不燥烈,二是它入十二经,尤其善走三阴,能调气血、理五脏。灸的原理,并不止是“热一热”那么简单,而是在热力的带动下,通过经络的运行,把药性、火性、人的正气联结起来。身体的病根往往是因为寒邪凝滞、阳气不通,艾灸恰好可以温阳散寒,打通气血的通道。尤其是那些怕冷、手脚冰凉、慢性疼痛、宫寒不孕、胃寒腹泻这些病症,艾灸都能起到很好的效果。

针灸常常一起说,但实际上针和灸是两种疗法。针是以“通”为主,用的是金属针具来激发经络气血;灸是以“温”为本,靠火力透热来达内病。两者作用方式不同,用在体质和病情上也有区别。比如针灸都可以止痛,但一个是“行气止痛”,一个是“温通止痛”。古人讲得很明白,《灵枢》里说:“针所不为,灸之所宜。”意思是说,针治不了的,灸也许能治。像体虚畏寒、久病耗气、阳虚内冷这类病人,用针未必见效,但用灸往往立竿见影。

历史上有很多名医专用灸法治病,不靠针,不靠药,就靠一团艾绒,救人无数。尤其在日本和中国古代南方,专职灸师的地位和针师是并列的,各有所长。艾灸特别适合用于慢性病、调理型疾病,比如月经不调、脾胃虚寒、肾阳不足等,也可用于保健强身,每天在神阙、关元、足三里等穴位轻灸十分钟,能长期温养正气、防病于未然。

现代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很多人经常感觉疲惫乏力、睡眠不安、食欲下降,这类亚健康状态,其实就是身体阳气在下滑,气血运行不畅。与其靠咖啡续命,不如拿出一柱艾条,静静地灸一会儿。灸的是穴位,暖的是脏腑,补的是阳气。艾灸之火,不是表层的热,更像是点燃体内沉睡的生命之力。一炷温火,一口香烟,不仅调理身体,也带来情绪的平和与内心的安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