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顿尖刀哗变?
俄第20近卫集团军拒命投降 就在七月中旬,俄军第20近卫集团军的一支部队,在北顿涅茨克方向集体抗命,整整20名士兵拒绝执行命令,转身投降乌军。
他们不是被包围了,也不是弹尽粮绝,是在接到“步兵冲锋不带装甲”的命令后,自己判断活不下来,于是干脆不干了。
这场面太过直接。
乌军拍下了他们投降的画面,背景清楚地挂着乌克兰军旗,没人能说这是假消息。
开源情报组织也查清了士兵所属,确认为俄军第20集团军下属摩步部队,连他们身上的武器编号都对得上。
事情被一点点扒出来,俄国防部却装作没听见,只说“谣言”,但一句不带证据的回应,反而更坐实了这事。
第20集团军可不是杂牌军,按编制,它是西部战区的王牌力量,打头阵、守主线。
可到了2025年,这支部队的底子早就变了样。
合同兵越来越少,打仗的主力成了从远东征来的“经济兵”。
他们不是为了信仰作战,而是为了那笔能给家里人留下的抚恤金。
可真到了要上去送死的时候,这点激励根本就不顶用。
他们接到的命令,说白了就是让人肉去撞炮口。
没有坦克、没有火力掩护,直接冲阵地。
士兵私下算了算,活下来的可能性不到15%。
在战场上,这不是任务,这是判决。
他们不是不想打仗,是觉得根本没必要死得这么毫无价值。
更糟的是,带兵的人根本没威信。
今年初,奥列格·米佳耶夫少将升任中将,接手整个第20集团军。
可底下的兵根本不认他。
美国那边的情报报告说得很清楚,俄军的基层士气已经掉到了十年来的最低点。
官和兵之间完全是两套人,互相不信、互相看不上,内部早就松了。
这些兵面对的也不是正常的战争环境。
从2023年打到现在,第20集团军已经连连吃亏。
巴拉克利亚那一仗,T-90M坦克、重型火箭炮全都丢了不少。
到今年,俄军的重装备损耗越来越大,大量坦克因顶部装甲薄弱被无人机击毁,硬是搞出来一堆“铁棚装甲”顶着。
士兵不是在打仗,是在等着被炸。
军心这种东西,一旦散了,就不是靠一纸命令能收回来的。
这次投降的20个人,不是突然想不开。
他们是看透了。
他们知道眼前这场冲锋冲过去就是死,而且没人会替他们收尸。
他们的选择,是用投降保命,而不是让自己变成被遗忘的数字。
俄方当然不愿意承认这事。
但开源卫星图像显示,事情之后,那一带的俄军阵地有明显的车辆调动。
同时,乌方马上高调宣传,说俄军士气崩了。
但对这些投降士兵的后续处置,乌方尚未明确说明,他们会被视为战俘,还是被用于其他目的?
尚不得而知。
这事对俄军的打击,不只是脸上不好看,更是骨头出了裂缝。
今年三月,普京刚把第20集团军调到库尔斯克方向,要他们顶住乌军的反攻。
现在这支部队前线哗变,等于告诉全世界,俄罗斯手里那点底牌也不稳了。
北约当然看得懂。
德国已经决定加快交付IRIS-T防空系统,专门对付俄军无人机攻势。
这不是支援乌克兰,这是瞄准俄军的核心短板打。
北顿的这一幕,正在被放大成一个战略拐点。
更深层的问题在于,俄军原本的“合成军模式”,现在根本带不动。
按设计,这种模式应该能快速应对复杂战场,但装备跟不上、兵员素质太差、基层指挥又没有信任,整个系统像是被拆开的机器零件,根本跑不起来。
网上流传的“士兵枪杀指挥官”情节虽未被证实,但它的传播本身已暴露致命裂痕,底层士兵对命令的质疑,正在演变为公开的抗命。
北顿的这20人,算不上什么英雄,也不是什么叛徒。
他们只是先一步走出了那道线。
他们的决定,让人看清了那些还站在战壕里的士兵到底在想什么。
如果今天是20人,那明天是不是200、2000?
这不是猜测,而是趋势。
克里姆林宫可以删视频、封新闻,控制不了的是人心。
一支部队,只要有一个人开了头,其他人就会开始想:我是不是也该放下枪了?
这不是一场战斗的结束,而是一个系统的塌方。
北顿的这一幕,还会在别的地方重复,俄军的结构性危机正转化为连锁溃口。
只是时间的问题。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