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73年,吴三桂起兵后,他在北京的儿子吴应熊认为自己是康熙的姑父,最多下狱不会被杀头。不想康熙毫不留情,下令将吴应熊及其13岁的儿子吴世霖处斩。 吴应熊自1653年娶建宁公主以来,在京城度过了二十一个春秋,表面上他享尽荣华,官至太子太保,还曾在康熙八年参与平定察哈尔布尔尼叛乱,因功加封一等精奇尼哈番。 但他心里清楚,这些恩宠不过是人质的枷锁,每当夜深人静,他总会想起远在云南的父亲,想起那个再也回不去的家。 康熙十二年十一月,当吴三桂在昆明举起反旗时,吴应熊的处境变得极其微妙,康熙曾派遣心腹大臣明珠以探病为名,秘密造访软禁中的吴应熊。 明珠旁敲侧击地询问:"额驸对令尊起事有何看法?"吴应熊沉默良久才说:臣身在京师,心系圣恩,这番模棱两可的回答让康熙更加警觉。 真正让康熙下定决心的,是那些被破译的密信,原来吴应熊利用建宁公主入宫请安的机会,将写有军情的纸条藏在贡品中,再由云南商人带回。 信中不仅有京师兵力部署,还有粮饷运输路线,更让康熙震怒的是,吴应熊竟建议父亲吴三桂速取岳州,断南北咽喉。 决定处斩吴应熊的御前会议上,大学士图海提出异议:"额驸若死,恐激三桂狗急跳墙,"康熙冷笑:"朕若不杀应熊,天下藩王皆以为朕软弱可欺,"他随即下令不仅要处死吴应熊,连其十三岁的儿子吴世霖也不能留。 行刑前夜,吴应熊在狱中写下三封信,一封给父亲,劝其勿再涂炭生灵,另一封给妻子建宁公主,嘱托她照顾其他儿女,还有一封给康熙承认传递情报之事,但辩称臣虽通信,实欲劝父归顺。 四月十三日清晨,菜市口刑场人山人海,吴应熊身着素衣神色平静,临刑前他向南方叩首三次,算是对父亲最后的告别。 十三岁的吴世霖跟在父亲身后,稚嫩的脸上满是惊恐,围观百姓中有人低声议论:"可怜一个孩子,也成了政治的牺牲品。" 消息传到云南时,吴三桂正在大营议事,听闻噩耗,这位征战一生的老将军当场吐血昏厥,醒来后他把自己关在帐中三天三夜,期间不断传出痛哭声。 原本计划北上进攻湖北的十万大军,因主帅悲恸而停滞不前,错失了最佳战机。 清廷迅速利用这个机会展开心理战,他们印制大量传单,在云贵地区散发,内容是吴应熊的绝笔信。 许多吴军将士看到主帅之子劝父罢兵的遗言,军心开始动摇,同时吴应熊的妻弟额驸耿聚忠因连坐被革职查办,这让其他与叛军有姻亲关系的官员人人自危,纷纷表态效忠朝廷。 建宁公主的处境最为凄凉,丈夫儿子被杀后,她被幽禁在公主府中,每日除了诵经念佛,就是对着吴应熊的画像发呆,她曾多次试图自尽,被宫女救下。 康熙虽多次派人慰问,赏赐金银,但她始终不发一言,直到三十年后郁郁而终,临死前还抱着丈夫的朝服不肯松手。 吴应熊之死成为三藩之乱的转折点,他的悲剧不仅是个人命运的不幸,更折射出改朝换代中那些身不由己的政治棋子的共同宿命。 康熙用这血淋淋的一刀,向天下宣告了中央集权的决心,也为日后平定叛乱奠定了心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