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西签了,埃及也签了,美国要慌了。
之前是东盟十国,加上中东六个国家,到现在,已经有32个国家与咱们签订了本币互换和贸易本币结算的协议,规模已经达到了约4.5万亿人民币。
前段时间,巴西签了约1900亿的互换规模,现在埃及也签了,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签订了本币结算,美元霸权受到动摇。
以前中国企业做外贸,得先把人民币换成美元,等交易完成再换回来。这一进一出,汇率波动能吃掉不少利润。现在不一样了。
中国飞机租赁集团给印尼交付 ARJ21 飞机时,直接用人民币收租金,省去了汇兑环节,成本降低了 3% 以上。
阿尔及利亚的 LNG 锅炉改造项目更夸张,85% 的合同金额都用人民币结算,当地银行还破天荒地完成了首笔大额跨境人民币支付。
这种变化带来的连锁反应更值得关注:当越来越多国家接受人民币作为结算货币,中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议价权就会增强。
比如巴西圣保罗州立大学的研究显示,本币结算让巴西企业参与中国电动汽车产业链的积极性提高了 40%。
过去咱们的外汇储备里美元占大头,美联储一加息,咱们就得跟着调整货币政策。现在通过本币互换协议,相当于给人民币国际化上了 “双保险”。
截至 2025 年 5 月,境外央行动用人民币未到期余额已经达到 818 亿元,这意味着当国际金融市场出现波动时,这些国家可以直接用人民币进行应急周转,减少对美元流动性的依赖。
更关键的是,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已经覆盖了 182 个国家和地区的 4442 家银行机构,2023 年处理的跨境人民币支付金额同比增长 24.2%,成为全球第四大支付货币。
这种基础设施的完善,让中国在应对金融制裁时有了更多底气。
而美国 “对等关税” 政策的副作用正在显现:2023 年美元在全球央行外汇储备中的占比跌至 58.36%,创 25 年新低。与此同时,人民币在国际贸易中的使用场景不断扩展。
俄罗斯的石油、巴西的铁矿石、中东的天然气,越来越多的大宗商品开始用人民币计价结算。这种变化带来的 “去美元化” 效应,正在重塑全球价值分配体系。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人民币要取代美元。正如中国人民大学专家强调的,本币结算的核心是推动国际货币体系多元化,让各国能根据自身利益选择结算方式。这种变化带来的,是一个更稳定、更包容的全球经济新秩序。
当越来越多国家用人民币进行贸易投资,当 CIPS 系统的交易量持续增长,当数字货币技术逐渐成熟,我们正在见证的,或许是自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以来最深刻的国际金融变革。
这场变革的最终受益者,不仅是中国企业和金融机构,更是所有希望摆脱美元霸权束缚、追求公平发展的国家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