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孙传庭,陕西人,明朝末年著名将领,屡次击败高迎祥、李自成、张献忠,堪称农民起义军

孙传庭,陕西人,明朝末年著名将领,屡次击败高迎祥、李自成、张献忠,堪称农民起义军之克星。主要战绩是,黑水峪之战,告诉闯王高迎祥“魏延子午谷奇谋之策”行不通,几乎全歼农民军,高迎祥被俘虏,送往北京凌迟。 崇祯十七年正月初一,大年初一,本该是阖家团圆、欢乐祥和的日子,然而对于深陷困境的崇祯皇帝来说,这却是个不得不做出艰难抉择的日子。自从去年九月,李自成率领大军攻克洛阳,逼近潼关以来,局势就变得岌岌可危。而守卫潼关的总兵官孙传庭,虽然曾经屡立战功,却也已英雄迟暮、力不从心了。 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崇祯皇帝下定决心,要孙传庭率军出战,力阻李自成的攻势。然而,对于这个决定,朝中重臣却是反对声一片。他们担心,以孙传庭目前的状态,贸然出战恐怕凶多吉少。况且,若是孙传庭有个三长两短,潼关就更加危如累卵了。 但是,崇祯皇帝却不为所动。他斩钉截铁地说:"朕知道诸位爱卿的顾虑,但眼下大势已去,我们别无选择。若是再这样下去,国家就真的要亡了!与其坐以待毙,不如孤注一掷,也许还能力挽狂澜呢?" 于是,在皇帝的坚持下,孙传庭不得不率军出战。然而,事与愿违,由于准备仓促,兵员不整,士气低落,孙传庭终究还是在潼关城下败下阵来,自己也不幸战死沙场。 孙传庭的死讯传到京城,举朝震惊。有人甚至断言:"传庭死,明亡矣。"事实上,他们的预言很快就应验了。仅仅一年之后,李自成的大军就兵临城下,攻入北京城。而崇祯皇帝,也在煤山上自缢而亡,明朝就此灭亡。 回想起孙传庭之死,不禁让人唏嘘不已。他曾经那样勇猛善战,那样忠心耿耿,可惜却英年早逝,未能扭转乾坤。然而,我们也不能怪罪崇祯皇帝的决定,毕竟,在那样的危局之下,他也是别无选择。历史就是这样,充满了许多无奈与悲剧,而那些为国捐躯的英雄,更是值得我们永远铭记。 在孙传庭英年早逝之前,他可谓是明朝末年军事上的一颗明星。这位出身陕西的名将,曾经多次带兵征战,战功赫赫。 孙传庭最著名的一战,莫过于黑水峪之战了。当时,农民起义军首领高迎祥听信谋士之言,打算效仿三国时期魏延的"子午谷奇谋之策",在黑水峪设伏,以逸待劳,伺机歼灭明军。然而,孙传庭得知了这个消息后,却并不慌张,反而施展妙计,派出细作混入高迎祥军中,故意传递错误的情报,让高迎祥误以为明军已经上当,从而放松了警惕。 就在高迎祥准备大举进攻之时,孙传庭却带兵从侧面杀出,打了农民军一个措手不及。双方展开激战,孙传庭凭借娴熟的军事指挥,以及部队的勇猛善战,最终几乎将高迎祥的部队全部歼灭。高迎祥本人也被生擒,不久后就被解送北京,凌迟处死。 除了黑水峪之战,孙传庭还有一次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那就是潼关南源之战。当时,李自成亲率大军,准备强攻潼关,孙传庭却事先利用潼关地区地形复杂的特点,在多处布下埋伏,伺机而动。果然,李自成的部队在行军途中,频频中伏,伤亡惨重,士气大减。 孙传庭见时机成熟,当即下令主力部队出击,与李自成的军队展开决战。激战之下,明军士气如虹,个个悍不畏死,终于以绝对优势战胜了农民军。李自成见大势已去,只得带着18名亲兵仓皇逃离战场。 凭借黑水峪和潼关南源等一系列战役,孙传庭成为了镇压农民起义的中流砥柱。他先后击败高迎祥、李自成、张献忠等农民军首领,令他们闻风丧胆,可谓是农民军的克星。孙传庭能够取得如此辉煌的战绩,除了个人的勇猛和军事才能外,更得益于他审时度势、因地制宜的指挥艺术。他善于利用有利地形设伏待敌,常以少胜多,出奇制胜,堪称明末名将中的翘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