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外卖大战被“甩”,饿了么转战“银发”经济?

随着京东宣布正式加入外卖赛道,今年外卖行业大战如火如荼。打得火热之际,曾经的外卖一哥——饿了么却传出在“银发经济”圈完成A轮融资,金额过亿。

外界热评,饿了么不送外卖,要去赚“银发”经济的钱了。

瞄准新赛道赚“银发”经济的钱

有媒体报道,7月初,专注于为“银发族群”提供聚会旅游服务的“共比邻”于近期完成A轮融资,本次A轮投资由概念资本领投,金额过亿元,美元为主。

实际上,早在2021年,共比邻就曾获高榕资本、元璟资本等数千万元天使轮融资。

该消息一出,瞬间在投资圈引发热议。热议的原因在于,共比邻背后的实际掌舵者正是饿了么的联合创始人康嘉。

有媒体曾报道,康嘉离开阿里之后,一直在寻找新的投资机会。在与自己父母相处的时间中,逐渐了解到银发经济这个赛道的潜力,他试图从细分领域满足老年人的消费需求。

于是构建起能解决线下旅行社服务能力不足,线上OTA平台预定复杂且信息难以分辨等问题的一个成熟的老年人消费平台。

公开信息显示,共比邻以“让退休群体更加快乐健康为使命,致力于为老年群体打造一个集聚会、旅游、陪伴于一体的专业的退休生活服务平台”。

截至2024年末,共比邻已覆盖四大洲旅游线路,合作江浙沪皖超千家酒店民宿,奠定其在全国退休聚会旅游服务品牌的领先地位。

有专业人士点评,曾经耗费百亿元后,阿里不愿意再为饿了么注入更多资金,饿了么从阿里重要投资逐渐边缘化,或许也是康嘉选择其他赛道的原因之一。

曾经的辉煌排名行业第一

2008年,还在上海交通大学读研的张旭豪、康嘉等人因平时自己订餐不方便,于是萌生创业想法。

2009年4月,正式成立饿了么,当时主要聚焦上海高校市场,而后才开始融资扩张。2011年获得金沙江创投融资,成为中国最大的订餐网站,彼时距离美团正式上线还有2年时间。

2013年美团上线后一年接受腾讯投资入股,2015年,首次外卖大战爆发。饿了么先后完成E轮和F轮融资,投资方包括腾讯、京东、红杉资本等。

资本的注入也让饿了么在外卖行业脱颖而出,2015年12月,饿了么以34.1%稳居行业第一,排名第二第三的分别为美团外卖和百度外卖。

饿了么在前期表现出的强劲势头持续赢得阿里青睐。2016年,阿里联合蚂蚁金服首次对饿了么投资12.5亿美元,成为第一大股东。

2017年阿里和蚂蚁金服继续追投4亿美元,持股比例上升到32.94%。同年8月,正式宣布收购百度外卖,打入白领市场。

收购前也即是2017年一季度,饿了么占市场份额36.5%,美团外卖占33%,百度外卖占17.3%。饿了么在外卖行业稳坐头把交椅。

跌落神坛2024年亏损98亿

原本都认为饿了么收购百度后,市场份额超过50%,后续势头也将越来越好,但饿了么并没有朝着既定的方向发展。不断出现代理商纠纷和用户流失,加之决策层面等诸多问题,最后逐步跌落神坛。

收购完成后,阿里宣布将在7月至9月将会投入30亿元,补贴用户和商家。通过“校园代理制”巩固高校市场,同时想借饿了么星选(原百度外卖)深入高端业务。美团快速反应,选择下沉至三四线城市,采用“农村包围城市”的策略。

这场战役最终让美团的骑手规模增加至270多万,覆盖城市超过2800余个县市区,活跃商户达到580多万。再来看饿了么的数据,骑手规模66.7万人,覆盖城市数量约676个,活跃商户约350万。

到了2018年底,饿了么市场份额约38.1%,美团外卖为58.6%。美团实现全面反超,且数据优势非常明显,饿了么从市场排名第一到逐步沦为被美团吊打状态。

公开数据显示,美团2024年利润达230亿元。而饿了么2024年亏损金额达98亿元,虽然较历史亏损峰值有所下降,但亏损压力持续存在。

根据2025年第一季度财报,饿了么母公司本地生活集团经调整EBITA亏损从2024年同期的19.82亿元缩减至3.86亿元‌‌‌‌。2025年一季度实际亏损23.16亿元。

根据2024年数据,外卖行业中,美团占据绝对主导地位,市场份额超过90%,且已形成强大的规模效应。而饿了么市占率不足20%。

2025年,随着京东外卖入局,通过“品质堂食”定位抢占中高端市场,将进一步挤压饿了么的生存空间。

此前有人士分析,阿里收购饿了么后,将其降为支付宝附属品,饿了么从独立平台沦为流量入口。创始团队也被边缘化导致团队战斗力丧失,接管后的团队管理混乱,导致饿了么失去了最初的核心文化,进而步步被市场抛弃,逐步从神坛跌落下来。

针对最近外卖行业的“激战”,中国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表示,随着新生代消费行为变化,懒人效应、宅家文化越来越贯穿于新生代的日常生活中,预计2025年中国外卖市场规模将近2万亿,这背后是巨大的商机和流量池以及品牌宣传高地。

行业从“两巨头”到“三国杀”的巨大变化,不难看出随着京东的入局,美团的反击以及饿了么五百亿补贴的出台,整个中国外卖市场步入短兵相接肉搏战的节点。这个节点之下,行业乱象频发,很多消费者收到0元券,这背后更多的是商业逻辑的重构。

但从整个商业逻辑角度,以及商业里程出发,这种乱象应该是阶段性的。没有利润哪来的企业,之后企业应该共创新生态,而不是目前这种自顾自的流量而去进行破坏性的商业争夺。一旦商业行为形成不健康链条,或者说违背人性,造成巨大浪费,商战毫无价值,三巨头应该回归理性,这样才能对行业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