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马嘉悦
那些曾野蛮生长的“集团化”私募,如今行至末路。
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简称“中基协”)公示信息显示,截至7月8日,今年以来已有超600家私募管理人注销登记。多个证监局也对上百家私募及其相关负责人开出罚单,其中“利得系”“金晟系”等市场上一度颇为知名的私募赫然在列。
私募发展初期,管理人数量迅速增加,但集团化运作乱象也随之出现,部分机构甚至会通过登记多个管理人进行非法集资,形成了一个个私募“集团”。业内人士坦言,部分不务正业、违法违规的私募“集团”极大损害了行业信誉和投资者利益。近年来监管部门频频出手整顿此类机构,行业生态正在逐步净化。
“资本玩家”跌落
一纸行政处罚,揭开了利得资本管理有限公司(简称“利得资本”)的“十二宗罪”。
据山东证监局近期公告,利得资本存在以虚假、片面、夸大等方式进行宣传推介,向投资者承诺保本保收益,委托不具有基金销售业务资格的单位和个人从事私募基金募集活动等十二项违规问题,引发市场关注。
据悉,利得资本由利得科技有限公司(简称“利得集团”)全资控股,后者旗下拥有公募基金、公募基金子公司、公募基金销售、私募证券投资基金、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等金融牌照和业务资质。而且仅从私募业务布局来看,利得集团就控制了四家管理人。
实控如此多私募,利得集团究竟是实力雄厚,还是欲盖弥彰?答案或许更靠近后者。
据中基协披露,利得集团实控的私募管理人有三家均无登记在册的合规风控负责人、信息填报负责人。与此同时,多位投资者向记者透露,今年利得资本-利得盈1号资产管理计划出现了延期兑付问题,中基协特别提示该产品为未托管私募证券基金。
另外,山东证监局在行政监管措施决定书中明确指出,利得资本存在挪用私募基金财产、开展资金池业务等重大问题。证监会于2020年11月发布的《利得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申请设立反馈意见》也显示,利得资本所管理的多只私募基金存在延期兑付和涉诉情况。
整治“集团化运作”乱象
“在私募发展初期,部分公司为了塑造大型资管集团的形象,申请了多个管理人‘牌照’,但其管理能力以及合规水平较差,甚至会通过非法手段损害投资者利益。”某私募人士直言。
陕西证监局曾发表文章称,F集团宣称是一家集商业地产、资产管理、金融等产业于一体的大型集团。集团通过旗下四家私募基金管理机构发行备案基金160只,并将这些产品约定投向绝大多数为F集团关联的无实际业务壳公司股权、股权收益权、债权等。与此同时,F集团基金募集后并未投向约定的投资标的,而是通过多次过桥后汇入F集团控制的“资金池”账户,挪用基金财产达360余亿元。
面对某些私募“集团化运作”乱象,监管部门频频出手整治。据中基协披露信息,今年1月,金晟资产、横琴金晟、深圳金晟硕业创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简称“深圳金晟”)和西藏金晟硕兴资产管理有限公司(简称“西藏金晟”)在内的4家私募基金管理人同日被监管部门注销管理人登记,标志着“金晟系”私募就此落幕。
上海映雪投资管理中心(有限合伙)近年来也多次被上海证监局采取出具警示函的行政监管措施,上海映雪昼锦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上海映雪夜锦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以及杭州莱茵映雪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则相继被注销。
在业内人士看来,野蛮生长的“集团化”私募如今已走到穷途末路。
私募业格局加速优化
私募业劣币出清之下,行业格局加速优化。
中基协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5月末,存续私募基金管理人19832家,管理基金数量140870只,管理基金规模220.27万亿元。而在今年初,存续私募基金管理人共计20289家,管理基金数量144155只,管理基金规模19.91万亿元。
在业内人士看来,规模增而管理人数量降是私募行业生态变好的深刻写照。
“在监管持续引导下,‘劣币’加速出清,存量私募也实现了从应付式合规到主动优化合规水平的转变。”某私募研究员表示,去年以来越来越多私募开始设立专门的合规岗位,并且强化合规风控人员的独立性,在募资、投资、投资者关系维护等各方面提高规范水平,行业整体合规意识显著提升。
深圳卓德投资副总经理李进认为,近年来,监管部门开展私募自查或现场检查,检查力度不断加大,运作不规范甚至违法违规的私募被淘汰出局。在此背景下,头部私募须在合规体系和风控体系搭建上多下功夫,向大型资产管理机构看齐;小私募也应在合规基础上稳健成长,以差异化优势和专业化能力获取投资人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