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188年,汉灵帝病入膏肓,他明白自己两个儿子还小,没法跟世家大族抗衡。于是,刘宏

188年,汉灵帝病入膏肓,他明白自己两个儿子还小,没法跟世家大族抗衡。于是,刘宏大笔一挥,把大汉最厉害的边军、骑兵,全分给了刘氏州牧。刘宏心里的算盘,估计是希望能再冒出个像“大魔导师”刘秀那样的人,重振大汉江山。 刘宏分封给了几位刘姓的宗室重臣,让他们去担任重要州郡的州牧。这个名单上的人有:刘焉去了益州(四川盆地),刘表去了荆州(两湖地区),刘虞去了幽州(河北北部、辽宁一带),刘岱则留在了兖州(山东西部、河南东部)。 刘宏这么干,心里打的什么算盘呢?他的逻辑似乎很清晰,天下是刘家的天下,这些州牧都姓刘,是汉室宗亲。比起那些外姓的世家大族,理论上他们应该更忠于刘家的江山,更愿意维护汉室。把兵权交给“自家人”,总比交给随时可能反噬的外人强吧? 把精锐军队和地方的大权全交给这些刘姓州牧,让他们拥有强大的实力。这样一来,就算自己的儿子被某些权臣(比如大将军何进,或者后来的董卓)把持,甚至被架空,这些手握重兵的刘姓州牧也能形成一股强大的势力,有力量去“靖难,清君侧”,不至于让江山轻易易主。 更深一层,刘宏内心深处或许还存着一个渺茫的希望。他想起了两百年前,同样是汉室宗亲的刘秀,就是在天下大乱、王莽篡汉的背景下,以地方势力为基础,扫平群雄,光复了汉室江山,开创了东汉。 刘宏可能幻想:万一将来天下有变,这些手握重兵的刘姓州牧中,会不会也冒出一个像刘秀那样的“天选之子”,力挽狂澜,再造大汉?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刘宏的算盘打得噼啪响,结果却给大汉王朝提前敲响了丧钟。 为啥这么说呢?咱们看看实际发生了什么。刘宏把最精锐的边军(幽州突骑、并州狼骑等)分给了州牧,意味着拱卫京畿、威慑四方的大汉直属精锐力量被大大削弱,甚至可以说是被拆散了!皇帝手里没兵了! 这直接导致了一个灾难后果宦官和外戚何进火并,董卓进京,皇帝完全失去了对强悍力量的控制力,只能任人宰割。董卓一个西凉军阀,就能带兵进洛阳耀武扬威!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皇帝已经没有能压制他的直属精锐了!刘宏本想用刘姓势力制衡权臣,结果却先把自己变成了任人拿捏的软柿子。 刘宏指望刘姓州牧们忠心耿耿,但这只是一厢情愿。地盘是会腐蚀人的。当刘焉、刘表、刘虞等人拥有了一个州的地盘、人口、赋税,尤其是掌握了强大的军队后,他们的心思立刻就变了。他们的首要目标不再是“匡扶汉室”,而是如何保住并扩大自己手里的这份基业,如何在乱世中生存下去,甚至谋求更大的发展。 血缘?在巨大的现实利益和生存压力面前,血缘的约束力脆弱得不堪一击。大汉的号令对他们来说,有用就听,没用就当耳旁风。指望他们像刘秀那样一心为汉室?太难了。 刘宏开了个坏头。他任命刘姓州牧并赋予很大的权力(包括兵权),等于正式承认并推广了“州牧”这种制度。既然皇帝可以任命刘姓宗室当实权州牧,那为什么不能任命其他有能力(或者说有兵)的人呢? 于是,董卓控制了朝廷后,也大肆任命亲信或需要拉拢的人为州牧。更重要的是,这个口子一开,各地那些原本就有势力的太守、刺史,或者拥兵自重的将领,纷纷效仿,割据一方。刘宏本想用几个刘姓州牧当防火墙,结果却亲手点燃了燎原大火。 讽刺的是,刘宏寄予厚望的这些刘姓州牧,在接下来的乱世中,自身也大多没能善终,更别提匡扶汉室了。 刘焉跑到益州,关起门来做皇帝,还偷偷造了天子车驾想称帝,结果病死了,儿子刘璋接位,后来被刘备吞并。 刘表在荆州经营得不错,被称为“八俊”之一,初期确实保境安民。但他守成有余,进取不足,内部还矛盾重重(比如蔡瑁、蒯越等大族势力很强)。面对曹操南下的压力,他犹豫不决,荆州基业在他死后迅速被曹操和刘备瓜分。 刘虞在幽州声望很高,讲究仁政,反对穷兵黩武。结果跟手下拥兵自重的将领公孙瓒矛盾激化,被公孙瓒打败。 刘岱在兖州,早期参与关东联军讨伐董卓,后来在跟黄巾军余部作战时战死。他们别说像刘秀那样再造大汉了,连自己的地盘和性命都保不全!指望他们去制衡权臣?简直是天方夜谭。 汉灵帝刘宏在生命最后时刻,出于对幼子和江山的担忧,做出了分封刘姓州牧、下放精锐边军的决定。他的初衷不能说不合理:想依靠血缘,想分散权力制衡权臣,甚至幻想能再出一个刘秀。但历史证明,这是一个短视、甚至可以说是愚蠢的策略。 188年汉灵帝的这道命令,非但没有成为挽救东汉的救命稻草,反而成了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或者更准确地说,是点燃火药桶的那颗火星。它标志着东汉王朝彻底崩塌和地方割据时代的正式开启,为接下来几十年的天下大乱、三国鼎立埋下了伏笔。 刘宏想当播种“光武第二”希望的园丁,却不幸成了东汉王朝的掘墓人之一。 历史的讽刺,莫过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