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司机干的漂亮!”成都,一公交车上有乘客抱怨,怎么有汽油味,司机顿时警觉,自己开的可是电车,询问是否有人带汽油无果后,当机立断“赶”所有乘客下车!不料却惹部分乘客不满,认为大惊小怪!网友:司机没错,他救了一车人! 7月9日的成都,早高峰的阳光已经带着几分燥热。 K1路快速公交像往常一样穿梭在城市里,车厢里挤满了赶去上班、办事的乘客,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汗味和早餐的香气,一切都和无数个早高峰没什么不同。 车子行驶到东湖公园和科华路口站之间时,一阵刺鼻的汽油味毫无征兆地飘进了前车厢。 起初只是零星几声抱怨,“怎么有汽油味啊?” 但这句话很快引起了司机的注意,他开的是纯电动公交车,从头到尾都不需要用到汽油,这股味道本身就透着不对劲。 司机立刻踩下刹车,将车停在路边。 他转过身看向乘客,提高声音问:“车上有没有人带了汽油或者其他易燃品?有的话麻烦说一声,安全第一。” 车厢里瞬间安静下来,没人回应,大家只是互相张望。 司机又追问了几遍,见还是没人承认,急得说了句:“再没人说话我就打110了!” 可即便这样,车厢里依旧一片沉默。 这时有乘客提议:“师傅,停在马路中间太危险了,真有问题也跑不掉,先开到前面站台吧。” 司机想想有道理,便启动车子缓缓开到了科华路口站。 刚一到站,他没再犹豫,立刻给公交指挥中心打了电话汇报情况,挂了电话后,他对全车人说:“不好意思各位,现在需要大家全部下车,等排查完安全了再发车。” 满员的车厢一下子涌出站台,站台上顿时挤得满满当当。 乘客李阳看了眼手机,已经八点十分,离公司还有两公里多,只能赶紧扫了辆共享单车一路狂飙,总算踩着点打卡上班。 事后她心有余悸:“当时就怕真有人带了汽油,万一司机没发现,下一趟车接着载乘客,那多危险啊。” 但不是所有乘客都能理解,有人站在站台上抱怨:“这师傅也太紧张了,多大点事,耽误大家上班”“肯定是小题大做,哪来的汽油”。 这些抱怨声和司机严肃的神情形成了鲜明对比。 不过公交公司很快给出了明确态度:这位司机的处理完全正确,是教科书级的应急操作。 他们解释说,纯电动公交车出现汽油味本身就是极不寻常的信号,司机按照“原地停车、询问排查、疏散乘客、上报处理”的流程操作,每一步都符合安全培训的要求。 这位司机是早班司机,开了多年公交车从没出过事故。 他后来回忆,当时一听有汽油味就警觉起来——电动公交的动力系统和燃油车完全不同,正常情况下不可能有汽油味。 他最担心的是,高温天气下,密闭的公交车厢里如果真有汽油,哪怕一点点火星都可能引发意外,不仅危及全车人,还可能牵连路边的车辆和行人。 而且就算这趟没事,车子交给他同事接着开,隐患没排除的话,后续风险更大。 事后工作人员对车辆进行了全面检查,没发现任何危险品,也没找到汽油味的来源,最终确认是虚惊一场,公交车才重新开始载客运营。 虽然是虚惊,但没人觉得司机的做法多余。 这件事在网上传开后,大多数网友都站在司机这边。 有人说:“司机做得对,汽油味在电车上出现就是警报,他没权力搜身检查,清空车辆是最稳妥的办法”、“上班迟到顶多扣工资,要是真出事,命都没了,孰轻孰重一目了然”。 其实类似的情况之前也发生过。 2022年济南就有位公交司机,在绿灯正常行驶时,突然发现一个小孩闯红灯冲向斑马线,他一边急刹车,一边伸出窗外挥手呼喊,提醒旁边车道的轿车注意,最后避免了一场可能的悲剧。 这两位司机的做法虽然不同,但核心都是把乘客安全放在第一位。 公共交通的安全从来都不是小事。我们在车站看到的禁带物品清单,从汽油、打火机到管制刀具,每一条背后都有安全考量。 只是平时大家习惯了安全,偶尔遇到紧急处置,难免会觉得“太麻烦”“没必要”。 有人质疑司机有没有权力让所有乘客下车,乘客的质疑是否合理合规。 从公交公司的回应来看,这种情况下司机的疏散行为完全符合应急处置流程。 按照规定,当公共交通工具上出现可能危及安全的异常情况,驾驶员有权采取必要措施保障乘客安全,疏散乘客就是其中重要的一环。 那位成都公交司机说,他宁愿每次都是虚惊一场,也不想因为一次疏忽留下遗憾。 这话其实说出了所有负责任的公交从业者的心声。 要知道,在安全这件事上,从来都怕“万一”,就像网友说的,真遇到事时,我们需要的正是这样“紧张”又专业的司机。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信息来源: 封面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