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史记》之所以能成为我国千年不衰的文化巨著,与史官司马迁的现代“大数据思维”有着

《史记》之所以能成为我国千年不衰的文化巨著,与史官司马迁的现代“大数据思维”有着莫大的关系:他用五种完全不同的镜头语言,拍出了一部持续3000年的中国历史大片。 第一维度:上帝视角——本纪 司马迁在这个体裁里,用了12篇本纪构建起整个华夏历史的时空坐标系。有趣的是,司马迁把项羽这个"失败的帝王"也放进了本纪里,堪称最早的"历史修正主义"。 第二维度:家族长镜头——世家 30个诸侯家族的兴衰史,就像一部西汉版的《百年孤独》。在这个体裁里,司马迁最破圈的操作,是把孔子、陈涉也写进了世家,相当于今天给影响历史大转折进程的“网红”开了专栏。 第三维度:人物特写——列传 司马迁对70个历史人物的微距记录,从刺客到商贾无所不包。如果我们仔细看看《货殖列传》,你会发现,司马迁早经济学家马克斯·韦伯1600年就提出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第四维度:学术论文——书 司马迁还用8篇专业报告证明:他不仅会写历史故事,更集制度经济学家、天文学家、水利专家于一身。他在《平准书》里,关于通货膨胀的论述,今天读来仍觉犀利。 第五维度:数据可视化——表 司马迁在《史记》的最后,用了10张表格秒杀现代的Excel,他把战国七雄的复杂关系整理得明明白白。作为现代创业者,如果重点研究里面的《汉兴以来将相名臣年表》,堪称是整理了一份古代版的"商业人物权力榜"。 国学经典史记 史圣司马迁 文史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