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越和北越现在的内部矛盾,极为尖锐,几乎不可调和。南越的想法就是,如果越南不统一,那么今天的南越,就可以对标韩国,北越对标朝鲜。 越南南北之间的矛盾,得从历史说起。1975年北越军队攻入西贡,越南实现统一,但南北的裂痕并没有因此消失。 经济上,南方的胡志明市贡献了全国近三成的GDP,湄公河三角洲的农产品出口量年年攀升。可统一后,河内把重工业都放在北方,南方沦为代工基地。 南越商人私下算过,如果独立发展,凭借港口、农业和旅游,20年内人均GDP有望追平泰国。这种“被绑票”的感觉,让南方人对北方的经济政策积怨已久。 文化上的差异也不小。南越曾长期受法国影响,形成了开放、西化的社会氛围;而北越在抗法抗美斗争中,强化了集体主义和革命传统。这种差异从老一辈延续到新生代。 去年一部电影中出现北越方言,胡志明市影院竟有人砸屏幕抗议;一场音乐节上,北越歌手被台下观众直接喊下台。南越人嘲笑北越“土气”,北越人指责南越“崇洋媚外”,这种对立在年轻人中尤为明显。 政治上的失衡更是加剧了矛盾。越共高层中,七成是北方人,南方干部多被边缘化,只能负责招商引资等事务。 河内的决策往往偏向北方:高铁优先连接昆明和南宁,而南越扩建集装箱码头的报告被积压三年。胡志明市的出租车司机有个梗:“北越人开会,南越人交税”。 南方贡献了大部分财政收入,却在资源分配中处于劣势。更让南越人不满的是,他们的经济成就被归功于“全国一盘棋”,而北方的重工业项目却被视为“国家战略”。 南方希望像韩国一样,凭借开放的经济和优越的地理位置实现快速发展;而北方更倾向于保持现有的政治体制和经济模式,对标朝鲜。这种分歧,在越南统一后的几十年里,不但没有得到缓解,反而因为政策的倾斜而加剧。 越南政府也意识到了问题,试图通过高铁等项目促进南北融合,但根深蒂固的历史裂痕,岂是一条铁路所能弥合?南越的商会曾私下撰写经济白皮书,论证独立后的发展潜力,结果负责人被“请去喝茶”。这种压制,反而让南方的不满从暗流变为明潮。 在国际上,美国的介入也加剧了南北矛盾。美国把越南南部当成了“印太供应链的新支点”,大量投资涌入胡志明市等地,而北方却难以获得同样的机会。 南方的很多企业把投资转向新加坡和马来西亚,胡志明市的大学生社团也频繁邀请美韩企业来校园做活动。表面上是就业对接,实际上是在向外界表明:我们要和国际接轨,不想再被河内牵着鼻子走。 越南的困局,是后殖民国家发展路径的一个缩影。南北长达1650公里的地理跨度,加上中部高原的阻隔,天然形成了两个相对独立的经济文化圈。北方的红河三角洲受中华文化影响深远,南方的湄公河三角洲则融合了法国殖民文化和东南亚本土元素。这种差异,在统一后并未消失,反而因政策倾斜而加剧。 南越和北越的矛盾,短期内难以化解,甚至可能随着经济差距的扩大而加剧。越南能否避免重蹈历史覆辙,在保持统一的同时实现南北平衡,将考验这个国家的智慧与韧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