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冤死了?福建,男孩乘电梯下错楼层,被大妈好心提醒,不料,大妈下电梯的时候,碰到了

冤死了?福建,男孩乘电梯下错楼层,被大妈好心提醒,不料,大妈下电梯的时候,碰到了男孩的胳膊,导致男孩的苹果手机从32楼坠落,经调解大妈担责55%赔偿2500元,如今男孩已换新手机!

“好心提醒一句,竟赔了2500块!”手机坠毁后,大妈哭了:我冤不冤?

厦门某小区的电梯口,一位大妈攥着调解协议书,手都在抖,她怎么也想不通,自己随口一句提醒,竟然引得自己成了“受害者”。

当时一个男孩低头盯着手机屏幕,和同学一起进了电梯,他压根没留意楼层数字,电梯在32楼停下,“叮”一声门开了。

男孩眼睛余光一扫,误以为到家了,抬脚就往外走。

“快回来,还没到你的楼层呢!”大妈正巧在32楼下,看他走错,下意识地喊了出来。

男孩猛地停住,环顾四周,陌生的楼道,显然不是自家门口,他立刻转身想退回电梯厢里。就在他后退的同时,大妈也下意识地侧身,打算与他错开下电梯。

两人在狭窄的电梯门口轻轻一碰,就这一瞬间的触碰,男孩捏在手里的苹果手机像条滑溜的鱼,一下就脱了手。

手机掉在电梯地板上,弹跳起来,不偏不倚,精准地滚向那道狭窄又致命的缝隙,几秒钟后,从32层的高度,传来一声沉闷又遥远的撞击,那是手机在电梯井底粉身碎骨的声音。

男孩的脸瞬间煞白,那是他的苹果手机,几千块钱的东西!

物业人员紧急停梯下到井底,捡回来的,只是一堆支离破碎的零件,屏幕裂成蛛网,电池都崩开了,连抢救的机会都没了。

“是她撞到我胳膊,手机才掉的!她得赔!”男孩坚持认为,是大妈“抢行”碰到了他。

大妈懵了,委屈像潮水一样涌上来:“我冤不冤啊?明明是好心提醒他走错了!他自己玩手机不看路,手机没拿稳掉下去,这怎么能赖我?”

究竟谁的责任?这事儿彻底僵住了。

最终在第三方调解下,责任被划定了比例:大妈承担55%,赔偿2500元,男孩自己承担45%,拿到赔偿金的男孩,很快换上了新手机。

可大妈却像吞了黄连,有苦说不出……

消息在网上炸开了锅。“呵呵,这么大小伙子,电梯不会坐?手机不会拿?讹钱倒挺利索!”有网友毫不客气地嘲讽男孩。

“电梯门一开,大家自然往外走,哪来的抢行?要不是他突然退回来,能撞上吗?现在有些人,真不想为自己的错买单!”另一部分网友则点出了当时场景的一些关键信息。

也有人觉得大妈并非全无责任:“没人逼她开口提醒啊!不提醒啥事没有,这不就是好心办坏事么?承担点责任也合理。她完全可以等男孩退回电梯再出去的呀,只能说赶上了,倒霉!”

这场2500元的“提醒费”,像一根尖锐的刺,扎进了现代邻里关系的软肋。

大妈冤吗?从情感上讲,她的善意被现实狠狠“打脸”,确实憋屈,她本可沉默,任男孩走错、发现、再折返,手机大概率安然无恙。

可正是那脱口而出的提醒,无意中促成了碰撞的瞬间。

但法律讲的是过错与责任,调解划定的55%责任,其内核在于她的提醒行为本身虽无错,但在具体情境下,也就是电梯门将关闭的狭窄空间,她选择立即侧身下电梯,与突然折返的男孩发生身体接触,客观上对手机脱手起到了作用。

这属于“过失”,未能充分预见自己动作在特定场景下可能带来的风险。

男孩的责任同样清晰,全程沉迷手机导致下错楼层在先,退入电梯时未注意安全持握贵重物品在后,45%的责任,正是对他自身疏忽的确认。

这次事件里没有赢家,大妈掏了钱,寒了心,男孩得了赔偿,却失了体谅,围观者则再次陷入“管闲事是否值得”的困惑漩涡。

它冷酷地揭示了一个现实:在善意付诸行动的瞬间,我们未必能预见所有蝴蝶翅膀的扇动。邻里守望的温度,有时竟需要以真金白银来丈量其中的风险成本。   消息来源:法治进行时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