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国法院终审裁决,判决英拉就其总理任内的“大米渎职案”赔偿100.28亿泰铢,折合人民币20多亿。 那个曾在政坛呼风唤雨的前总理英拉·西那瓦,如今再度被法院“点名”。这一次,是因为她在任期间推行的大米收购政策出了大问题。 泰国最高法院近日作出终审判决,认定英拉因渎职导致国家损失严重,需赔偿国家100.28亿泰铢,折合人民币差不多20亿元。 很多人可能还记得英拉。她是泰国历史上第一位女性总理,2011年上台,一开始给人印象很好,形象亲民、说话温和,再加上背后还有“他信”这个强大的哥哥撑腰,风头一时无两。 但政坛从来都不是风平浪静的地方。英拉当年为了争取农村基层选民,推出了一个所谓的“大米典押计划”,听起来挺为农民着想的。 这个计划是这么回事:政府向农民高价收购大米,比市场价高很多,目的就是想让农民卖粮能多赚钱,生活好点。 政策初衷可以理解,谁都想过得更好,但问题在于,政府花了大价钱收粮,却没想好这些米该怎么卖出去,结果仓库里越堆越多,价格压不住,出口也受影响,最后国家财政严重亏损。 法院这次的判决,就是围绕这件事展开的。审理认为,英拉作为政府最高负责人,没有尽到应有的监管责任,任由政策执行过程出现腐败、漏洞,最终让国家背上沉重债务。 虽然英拉早就不在国内,但法律没有因为她的离开而停止追责。她现在人在海外,这笔钱实际能不能追回是一回事,但法院的立场已经很明确——你有责任,就得担责。 这不是英拉第一次因为这件事摊上事儿。早在2015年,她就因为这个大米政策被判过5年监禁。结果2017年,法院宣判前她突然消失了,后来证实已经流亡到国外,外界猜测她是去了英国。这次又被判赔钱,也算是这个案子延伸出来的新一轮风波。 很多人会问,那她真会赔吗?说实话,可能性不大。人不在泰国,钱要怎么执行?不过从政治角度看,这样的判决对泰国政坛影响很大。既表明泰国政府对高层渎职行为并不宽容,又影响到英拉背后那个政治集团的声望和力量。 英拉的“出事”,让人重新思考大米补贴这种政策到底值不值得。表面上看是帮农民,其实如果管理不到位,反而害了整个国家的财政。政策不能只图眼前,背后得有科学规划和长期思维。现在回头看,当初那个看似温情的计划,其实是一个巨大财政黑洞的雏形。 英拉虽然已经不再是泰国总理,也身在国外多年,但她的政治影响力并未完全消失。 在泰国农村尤其是北部和东北部,依然有人怀念她的政策,觉得她真正在意底层百姓的生活。而对支持军方或者保守派的人来说,这次法院判她赔钱,无疑是一场“胜利”。 不难看出,泰国政治依然是那种错综复杂、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状态。政党斗争、司法追责、民众情绪三方交织,有时候很难分清一件事到底是法律问题、政治斗争,还是历史遗留的问题。英拉案就是这样一个典型,夹杂了太多因素,已经不只是一个“赔钱了事”的判决那么简单。 这场大米风波也给泰国其他政策制定者提了个醒:不能把民粹当万能药。短期看似得人心的政策,如果缺乏制度保障和后续规划,可能最后伤的是整个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