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70岁的中科院院士陈彪结束了晨练并回到家中。享用过热气腾腾的早餐后,他穿好外套,背起手提包,骑上自行车,告别妻子前往一场关键的学术会议。临行前,他叮嘱妻子说:“外头寒风刺骨,你就别出门了。”这一句话成了夫妻二人的临别遗言,因为从那刻起,陈彪便人间蒸发,再无音讯。 说起陈彪,可能很多人不熟,但他在天体物理学界可是响当当的人物。1923年11月23日,他出生在北京,家里祖籍福建福州,算得上是个学术世家。他爹陈体诚是个知名学者,从小就给陈彪打下了不错的底子。陈彪这辈子跟太阳杠上了,研究太阳物理学几十年,搞出了不少硬核成果。他1923年出生,活到1993年失踪,整整70岁,正好是个花甲加十的年纪。 他求学那会儿可不轻松。年轻时辗转多地念书,最后在1946年从金陵大学物理系毕业。这学校在当时可是顶尖的,培养了不少牛人。毕业后,他没闲着,先在台湾大学教了几年书,又回金陵大学接着干。1947年,他加入了中央研究院天文研究所,这地方后来在1949年改成了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从那以后,他就扎根在这儿,一干就是几十年,直到失踪那天。 1980年,陈彪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这可是个大荣誉,说明他在学术圈的地位有多高。他还当过云南天文台的台长,带团队搞研究,成果斐然。他这一生都在跟太阳打交道,研究太阳活动周期、对流层结构,还设计了专门的观测仪器,可以说是中国天文学的一面旗帜。 陈彪的研究领域主要是太阳物理学,这是个听起来高大上但其实很硬核的方向。他对太阳活动周期的研究帮科学家们更好地理解太阳怎么影响地球,比如那些太阳黑子、耀斑啥的,都是他研究的重点。他还设计了好几款太阳观测仪器,这些设备在当时可是宝贝,填补了中国在这块的技术空白。 他发表的论文有20多篇,每篇都挺有分量,不是那种水文的货色。他的研究不光是纸上谈兵,还推动了实际观测技术的进步。比如,他搞的仪器让中国的天文台能更精准地盯着太阳看,数据质量蹭蹭往上涨。他还组织了好几次学术会议,把国内外的专家聚一块儿聊,硬是把中国的天文学研究推到了国际舞台上。 除了自己研究,他还带了不少学生。这些学生后来好多都成了行里的骨干,可以说陈彪不光自己牛,还培养了一批牛人。他的学术生涯里没啥花里胡哨的东西,就是踏踏实实干活,用成果说话。1980年当院士后,他也没飘,依旧低调干活,云南天文台那几年在他的带领下发展得挺快。 1993年11月10日,这天是陈彪失踪的日子。那时候他70岁了,身体还算硬朗,早上照常晨练完回家,吃了个热乎乎的早餐,然后收拾好出门。他穿上外套,背着手提包,骑上自行车,要去南京大学参加一场学术会议。临走前,他叮嘱妻子别出门,因为那天南京的天气冷得要命,寒风呼呼地刮。 结果呢?他这一走就再也没回来。从家里到南京大学,按理说骑车也就个把小时的事儿,但那天之后,他就彻底没了踪影。妻子等了一天没见人,急了,开始到处找。家里人报了警,警方也赶紧展开搜查,可愣是没找到一点线索。 陈彪失踪的消息传开后,整个科学界都懵了。这可是个院士啊,平时低调得很,怎么就突然不见了?警方调了大量人力物力,沿着他可能的路线找了个遍,连附近的河沟都查了,还是啥也没发现。他的自行车、手提包,甚至他那天穿的外套,全都跟着一块儿消失了。 陈彪失踪后,搜寻行动搞了好几年。警方、家人还有他的同事学生都加入进来,范围从南京市区一直扩展到郊外。有人说他可能骑车出了意外,比如掉进哪个没人的沟里,可附近没找到任何痕迹。有人猜他是不是被绑架了,毕竟他是个大科学家,可能有人眼红他的研究成果。但这说法也没证据,查了半天没找到可疑人物。 还有人脑洞大开,说他可能自己跑了,去哪儿隐居了。可这听着就不靠谱,陈彪70岁了,又没啥债务纠纷,家里老婆孩子都在,干嘛要跑?再说,他那天就是去开会,包里装的也就是些会议材料,没啥值钱东西。 搜寻持续了好几年,投入的人力物力不少,可结果让人失望——啥也没找到。时间一长,这事儿慢慢淡出视线,但科学界一直没忘了这个谜团。他的失踪不光是家人的痛,也是整个天文学界的损失。 陈彪失踪后,科学界炸开了锅。他在太阳物理学上的研究正干到关键时候,好多项目都指着他领头。他一走,不少研究直接停摆,后续接手的学者费了好大劲才勉强跟上。他的仪器设计理念和研究思路,是当时中国天文学的一大财富,少了他在前面带路,进度慢了不少。 更别提他培养的那批学生了。陈彪失踪后,他们失去了一个重要的导师,好多人感慨说,他要是还在,肯定能带出更多成果。他的失踪让中国天文学少了一根顶梁柱,虽然后来者努力补上,但那种空缺感一直都在。 从1993年到2023年,整整30年过去了,陈彪的下落还是没影儿。有人说他可能遭遇了意外,有人觉得是人为因素,可没证据啥都白搭。他的失踪让人越想越觉得蹊跷。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