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2003年,内蒙古发现一口大红棺,棺内女尸身上竟然穿了11层外衣,考古人员将外衣

2003年,内蒙古发现一口大红棺,棺内女尸身上竟然穿了11层外衣,考古人员将外衣一点点撤掉,当最后一层衣服被撤掉的瞬间,突然有人惊恐大喊:“危险!”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2003年的夏季,内蒙古通辽市吐尔基山脚下,一场寻常的采石作业揭开了尘封千年的秘密,随着爆破声响彻山谷,一处异常的空洞出现在山体之中,工人们最初以为是地质裂缝,然而深入勘察后才发现,这竟是一个人工开凿的巨大墓室,消息传出,当地文物部门迅速介入,考古队随即展开了紧急调查与发掘。   墓室内部结构宏大,却显得异常空旷,墙面斑驳,有些地方还残留着模糊的彩绘图案,内容多与日月星辰、神灵信仰有关,最引人瞩目的,是墓室正中那口巨大的朱红棺椁,棺木通体涂以朱漆,色泽艳丽,即使历经千年,依然透出一股极强的视觉冲击力,更令人惊讶的是,这口棺椁并非整木雕成,而是由多块木板通过榫卯结构拼合而成,工艺精巧,表现出高超的木作技术。   朱红色在传统丧葬文化中极为罕见,中国古代历来讲究“白事从素”,白色象征哀悼与纯洁,而红色则常被用于婚庆等喜事,将红漆用于棺椁,在考古记录中极为罕见,显然这一做法另有所指,结合辽代契丹族的文化背景,红色或许不仅是身份的象征,也可能与萨满教信仰中的驱邪理念相关。   棺椁四周布置独特,似乎模拟了现实生活中的居所,棺门上锁,门旁设窗,甚至还有一架木梯斜靠其前,这种把棺椁设计成“灵魂居所”的做法,在契丹人的丧葬体系中并不少见,他们认为人死之后灵魂仍可自由出入人世,因此为亡者打造“日常生活”的空间,是表达尊重与信仰的一种方式。   由于墓室内环境复杂,考古队决定将整口棺椁转移至实验室中进行进一步研究,在恒温恒湿的环境下,专家们运用现代设备对棺木进行了多层次扫描与检测,透过层层木板与衣物,仪器显示棺内尸体并非赤裸,而是被多重衣物包裹,初步判断多达十余层,更为警示的是,尸体腹腔位置显示出大量密集的黑色斑点,经分析极有可能为水银沉积。   为了验证这一推测,专家们在严格防护下开始小心剥除尸体的衣物,每揭开一层,衣物的精致程度令人赞叹:丝绸、锦缎、金银线绣花依次出现,纹样复杂,极具时代风格,纺织品的保留度之高,也说明墓内环境极为稳定,但当最后一层衣物揭开后,一股刺鼻的气味随即弥漫开来,空气中迅速弥散的,是剧毒的水银蒸汽,这一发现让现场气氛骤然紧张,专家们立即撤离并通过专业设备进行气体检测,确认了水银的存在。   水银的出现并非偶然,在古代防腐技术尚不发达的年代,贵族阶层常使用水银保尸体不腐,水银挥发性强、毒性剧烈,能够抑制微生物生长,从而延缓尸体腐朽,然而,这种“保存”同时也暗藏着风险,此次发现中的水银分布并不均匀,集中在尸体腹腔和胸腔,显示出其可能并非单纯用于防腐,而是与墓主死因密切相关。   关于墓主的身份,最初并无明确线索,墓室中未见墓志铭,也无可辨识的铭文标记,然而尸体所穿服装、佩戴饰品以及棺椁的装饰元素,均显示出其非同一般的身份地位,凤冠、金饰、玉佩、铜铃,尤其是大量萨满教法器的出现,使得研究人员推测这位女性极可能是一位地位尊贵的契丹萨满。   随着进一步的DNA比对,这一猜测得到强有力的支持,专家团队将尸体样本与已知的辽代皇家遗骨样本进行比对,发现二者间仅有极微的碱基差异,遗传关系极为密切,结合历史资料,考古学界逐渐将目光集中于一位特殊的历史人物——耶律睹姑。   耶律睹姑是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的同母妹,史书记载她聪慧而傲慢,曾因不满皇族礼制而屡次违制行事,其夫萧赤鲁曾图谋不轨,企图谋夺皇位,事败后被诛,耶律睹姑也因此遭到惩处,史料对她的最终结局语焉不详,有说自尽,有说病死,也有说被秘密处决,如今从墓中发现的水银迹象来看,耶律睹姑很可能是被迫饮下水银身亡。   信息来源:《内蒙古发现宋辽时期古墓.考古与文物》《古墓中的契丹公主.中国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