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教材变革争议:从 “防自学” 困境看高中数学教育的本质回归 近年

教材变革争议:从 “防自学” 困境看高中数学教育的本质回归

近年来,高中数学教材的改革引发广泛争议,“防自学教材” 的戏称背后,折射出教材编写理念与实际教学需求的矛盾。新版教材注重知识点的发生发展过程,试图通过情境化、探究式设计让学生自主感知数学原理,但在实践中,这种编排方式常使学生陷入 “读不懂、学不会” 的困境。争议的核心在于:数学教育既要遵循学科本质培养思维,又需兼顾学生的认知水平与自学需求,而当前教材变革似乎在两者间失去了平衡。 一、“防自学教材” 争议的根源 新版高中数学教材为契合核心素养导向,大幅增加了知识生成的探究环节。例如,在导数概念的引入中,教材摒弃了传统 “直接定义 + 公式推导” 的简洁路径,转而以 “高台跳水速度变化”“气球膨胀率” 等生活案例为切入点,引导学生从平均变化率逐步过渡到瞬时变化率。然而,这种设计虽符合 “数学源于生活” 的理念,却对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与抽象概括能力提出了过高要求。许多学生面对大段的情境描述和复杂的分析过程,难以提炼出数学本质,甚至因无法抓住核心逻辑而产生畏难情绪。 教材结构的碎片化也是自学障碍的重要原因。以数列章节为例,新教材将等差数列、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与求和公式分散在不同小节,且每个知识点都融入大量探究活动,导致知识体系缺乏连贯性。学生在自学时,容易陷入 “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的困境,难以形成系统的知识框架,更无法自主归纳数学思维方法,如类比推理、化归思想在数列问题中的应用。 二、数学教育本质与教材功能的错位 数学教育的核心价值在于培养逻辑推理、数学建模、直观想象等思维能力,而教材作为教学的重要载体,本应服务于这一目标。但当前教材过度强调 “感知知识发生发展”,却忽视了思维培养的阶梯性。例如,在立体几何的学习中,教材通过大量实物图片和动手操作活动引导学生认识空间几何体,但对 “如何从直观感知过渡到逻辑证明” 缺乏有效引导。学生可能记住了棱柱、棱锥的特征,却难以理解线面垂直判定定理的严谨性,更无法掌握空间问题平面化的转化思维。 此外,教材编写理念与学生实际能力脱节。高中生尚未完全具备自主探索复杂数学概念的能力,而教材中的探究活动往往缺乏必要的思维引导。例如,在复数章节,教材要求学生通过 “解方程 x^2+1=0 引发认知冲突” 来理解虚数单位的引入,但多数学生在缺乏教师讲解的情况下,根本无法意识到 “数系扩充” 的必要性,更难以自主构建复数的运算体系。这种脱离学生认知水平的设计,不仅无法实现思维培养目标,反而削弱了教材的自学指导功能。 三、回归数学本质的教材优化路径 教材的优化需要重新平衡 “知识发生过程” 与 “思维培养目标”。在函数概念的教学中,教材可保留生活化情境引入,但应增加 “从具体实例到抽象定义” 的思维过渡环节。例如,在分析 “气温随时间变化”“购物金额与商品数量关系” 等案例后,通过表格、图像对比,引导学生提炼函数 “对应关系” 的本质特征,再给出数学定义。这种设计既能体现知识的生成性,又能强化逻辑思维的培养。 同时,教材应强化知识体系的连贯性与结构化。以解析几何为例,可将椭圆、双曲线、抛物线的定义、方程与性质进行对比编排,增设 “圆锥曲线共性探究” 专题,引导学生自主发现 “平面内到定点与定直线距离之比为常数” 的统一规律,培养类比推理与归纳总结能力。此外,教材可设置 “思维方法导引” 专栏,在关键知识点旁标注 “数形结合思想应用”“转化与化归策略” 等提示,帮助学生提炼数学思维方法。 在难度控制上,教材需建立分层递进的学习梯度。对于基础薄弱学生,可在教材中增加 “知识导学卡”,提供公式推导的分步解析、典型例题的详细批注;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则设置 “拓展探究” 模块,如导数在经济学中的应用、数列与高等数学的联系等内容,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真正实现 “因材施教”。 “防自学教材” 的争议,本质上是对数学教育初心的叩问。教材变革不应以牺牲知识系统性和思维培养为代价,而应立足学生实际,在知识生成与思维发展之间找到平衡点。回归数学教育的本质,要求教材成为 “思维培养的脚手架”,既要展现数学的发生发展过程,更要为学生搭建清晰的思维路径,让教材真正成为教师教学的有力助手、学生自学的有效指南,推动数学教育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