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印度国内的舆论风向是这样的:全世界都在造谣印度,中国、美国、法国、巴基斯坦等等都因为各自的利益诉求造谣印度,明明印度大胜,但全世界都在与印度为敌。
那么印度为什么一开始盛气凌人,却紧接着和巴基斯坦握手言和了呢?对此,印度的媒体紧接着抛出了一个论调:全世界能够从印度放过巴基斯坦的高尚行为中学到什么?
要说不说,印度的诡辩能力挺强,全身上下只有嘴最硬。
莫迪政府在对恐袭事件完全不做任何调查的情况下悍然发起军事行动,其目的,是想利用中美贸易战、美日等国都在和印度套近乎的国际环境,用军事行动遏制巴基斯坦,赢得地缘战略优势。
印度或许认为在中美贸易战的背景下,中国无暇顾及巴基斯坦,提供不了太多支持,会对印度的军事行动鞭长莫及。而印度则利用这个有利时机一举拿下巴基斯坦,巴基斯坦是中国核心战略利益,一旦赢得这场地缘战役,未来将有与中国博弈的巨大筹码。
应该说,印度挑选的时机很好。但是就和当年的尼赫鲁一样,印度的行动之所以失败,在于既不知己、也不知彼,既对自身的军事实力和国力盲目自信,又对巴基斯坦和中国的实力预估不足。
莫迪政府更没有破釜沉舟赌国运的勇气,在前期军事行动稍稍遇挫之后,立刻退让,不仅取消了军事行动,大坝也开始放水,前期调子拔得有多高,如今就显得有多怂。
归根结底,如果后期军事行动继续受挫,那么印度国内的问题便难以压制,莫迪政府将失去巨大的声望。印度根本没有长期与他国展开军事斗争的实力,小打小闹占点便宜,转移国内矛盾,或许可以。一旦遭遇到迎头痛击,立马就软了。
而美国呢?最初对于印度的军事行动采取观望默许的态度,万斯刚走便发生此事,背后有没有利益交换,一眼可知。等到印度军事行动一败涂地,立刻转变态度,特朗普摇身一变成为了斡旋的和平主义者。万斯还此地无银三百两的公开表示与己无关。
本来是一局大棋,结果下成了一招贻笑大方的恶手,丢人丢到了家。
不论是几十年前尼赫鲁时期的印度,还是如今莫迪时期的印度,从始至终,印度都没有任何变化,没有任何人能改变印度。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