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邻居的婆婆不幸病逝了,公公婆婆拿着100元去吃酒,我和老公也跟着去了,老公的弟弟

邻居的婆婆不幸病逝了,公公婆婆拿着100元去吃酒,我和老公也跟着去了,老公的弟弟和他老婆也去了,加上我们这四个孩子刚好坐满一桌,其他邻居都用怪异的眼神看着我们,我觉得很奇怪,他们这是怎么了?

宴席开始前,我发现好几个邻居在墙角窃窃私语。他们的目光像探照灯似的在我们这桌来回扫视,有个穿花布衫的大婶甚至掏出手机偷拍。我借着盛汤的机会凑近听了几句,隐约听见"全家人就带100块"、"拖家带口蹭饭"之类的字眼。

回家路上婆婆才说起本地习俗。原来这带白事随礼讲究"人头钱",成年人最低要随200元,带小孩的还要额外加50。公公婆婆按老观念以为全家随一份就行,没想到现在规矩早变了。更尴尬的是我们六口人坐满主家特意留给至亲的位置,把真正该坐那桌的亲属挤到了角落。

刷短视频时突然看到同城热榜,标题赫然写着"六人随礼100元坐主桌"。点进去发现就是我们吃饭时的场景,镜头里公公给红包的动作被慢放三遍,评论区已经炸开锅。有人算账说主家办这桌酒席倒贴五百多,还有人说见过全家八口人只随50块的。

第二天社区群里都在转发这件事。物业王主任私下找我老公谈话,说最近好几户人家投诉我们"占便宜"。最让我难受的是买菜时遇见逝者女儿,她红着眼眶说:"其实那天看见你们来这么多人挺高兴,以为都是来送我妈的。"

刷到本地电视台的新闻报道,记者采访了民俗专家。专家说现在确实存在两代人观念冲突,老一辈认为"人到情谊到",年轻人更看重实际金额。不过视频里专家特意提到:"关键要看事前有没有沟通,有些家庭困难提前说清楚,大家都能理解。"

【网友评论】 "在俺们山东,白事都是提前说好每家出几个人,这么拖家带口确实不合适" "100块在城里连外卖都点不了几份,主家真是亏大了" "都是邻居计较啥?人去世了还盯着钱看才晦气" "我们村办白事专门多备三桌给临时来的客人,这才是待客之道"

事情过去半个月,社区公告栏贴出新的《红白事操办指南》。看着纸上整齐的条款,忽然想起那天灵堂里婆婆握着逝者照片抹眼泪的样子。当礼节变成明码标价的交易,那些藏在人情里的温度,会不会也跟着白纸黑字一起凝固了呢?各位街坊邻居,你们觉得这事到底该按老规矩还是新章程来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