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47年,65岁的清廉之官孙嘉淦告老还乡。突然,乾隆收到密报,说他偷运十几箱黄金回家。 乾隆勃然大怒:"拦下他!"检查箱子后,乾隆不但不罚,反而重重有赏。 乾隆年间有位退休的老臣闹出件让人哭笑不得的事。 六十五岁的孙嘉淦在京城当了大半辈子清官,临到告老还乡时却往老家运了十几口沉甸甸的大箱子。 这事传到乾隆耳朵里,气得皇帝当场摔了茶碗——谁不知道孙嘉淦是出了名的两袖清风?可眼下这阵仗分明是贪官回乡的做派。 皇帝派出的快马在官道上截住了车队,差役们掀开红布蒙着的木箱,个个傻了眼。箱子里码得整整齐齐的全是旧砖头,有的还沾着墙角的青苔。 押车的仆人臊得满脸通红,躲在车后不敢抬头。孙嘉淦自己更是羞得老脸发烫,活像被当街扒了衣裳。 这出闹剧的根子要追溯到孙嘉淦年轻时,雍正爷刚登基那会儿,满朝文武都绕着夺嫡的腥风血雨走,唯独这个愣头青御史敢递折子劝皇帝善待兄弟。 当时刑部大牢都给他备好单间了,还是几个老臣求情才保住性命。 后来在户部管钱粮,别人往兜里捞银子,他倒好,把自家俸禄贴补了受灾州县。 要说孙嘉淦这辈子最怕的,就是被人戳脊梁骨。 那年月当官的讲究衣锦还乡,老家亲戚早传遍了他在京城当大官的消息。 可清点行囊时才发现,除了几件旧官服和成箱的书卷,竟找不出件值钱物件。 老家那些土财主最会捧高踩低,要是瞧见三品大员穷酸成这样,还不得编排些难听话? 老尚书动了回小心思,临行前让仆从把房前屋后的废砖头搜罗干净,特意定制了描金漆的大木箱。 红布往上一蒙,车马队排成长龙,乍看倒真像运送金银财宝。 哪承想这虚张声势的做派,正被往日得罪过的官员逮个正着。 乾隆接到密报时气得直拍桌子,皇帝最恨表里不一的臣子,当即派了八百里加急去查。 等真相大白送到御前,乾隆盯着折子直发愣——砖头硌得押运差役手疼这事假不了。 转念想起二十年前那个梗着脖子直谏的愣头青,如今竟被逼得用砖头撑门面,心里头竟泛出几分酸楚。 圣旨连夜发往沿途州县:所有木箱里的砖头都换成官银,每过一城添二十两。 押运的差役得了口谕,每到驿站就吭哧吭哧搬砖头倒银子。 等车队晃悠到山西兴县,十几口箱子早被白花花的官银填得满满当当。 这事后来记在《清史稿》里,说孙嘉淦"囊橐萧然,帝嘉其廉"。 倒是山西老乡们看得真切,孙家老宅新盖的书屋没用半块京砖,全拿青石条垒的墙。那些御赐的银子,转头就被换成粮食分给了十里八乡的穷苦人。 要说孙嘉淦这辈子的官运,全在一个"实"字上。 当年劝雍正善待兄弟是实话,后来在户部不贪分毫是实心,告老还乡运砖头是实诚。 乾隆能容他这些实打实的脾性,说到底还是看中老臣这份笨拙的忠心。 那些被替换成真金白银的砖头,倒成了官场上最耐人寻味的物件——既戳破了虚张声势的面子,又成全了实实在在的里子。 老百姓嚼舌根时说,孙大人这箱砖头运得值当。 要没这出戏,皇帝哪想得起给清官发养老钱? 京城里的官老爷们听说后,回家都把箱笼检查个遍,生怕哪天自己箱子里也长出砖头来。 倒是山西地界从此多了个习俗:书生赶考总要揣块青砖,说是能沾孙尚书的实诚劲儿。 参考资料:孙嘉淦-百科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