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汉武帝只杀了10多万青壮年,就导致匈奴一蹶不振了?这是因为汉军有个很“龌龊”的战术,那就是选择在每年春天进攻…… 汉武帝为什么坚持北击匈奴,实在是匈奴太嚣张了,不扬一扬国威,匈奴还觉得汉朝好欺负。 汉朝初期,国家要休养生息,汉文帝和汉景帝都推崇与民休息,鼓励大家回家开垦种田,开创了文景之治的盛世。 西汉社会经济发展起来,国力强大了,可是并不代表周边就安生,因为汉朝给匈奴好脸色,匈奴得寸进尺,骚扰边境的事情时常发生。 匈奴单于还写信给汉朝的太后,说吕太后貌美如花,不如送到草原上来,当时汉朝选择苟着,不跟匈奴一般见识。 隐忍不发的目的是为了秋后算账,汉武帝登基后,清算之前恩恩怨怨的时候就到了。 汉武帝刘彻是个意气风发的年轻皇帝,继承了上面两辈皇帝留下的安稳局势和强盛国力,用和亲这种怀柔手段换取和平的日子,不符合汉武帝的作风。 既然不忍了,那就开打,汉武帝一代天骄,若不是自己是皇帝,都想要披挂上阵了。不过大汉朝这时候兵强马壮,汉武帝手下能人一抓一大把,根本不用汉武帝去。 “不教胡马度阴山”的飞将李广,战神级别的大将军卫青,个个都是领兵打仗的好汉,汉武帝点兵点将,派出四员大将,去征服匈奴。 大家都想着此去定是捷报频传、大胜而归,打得匈奴俯首称臣,再也不敢南下来犯了。 可是结果却令大家大惊失色,名声赫赫的大将军个个灰头土脸,汉朝大军溃不成军,李广甚至被活捉了。 汉武帝想不通啊,怎么就会输了呢?匈奴真的这么厉害吗?大汉到底是差在哪儿了? 汉武帝雄才大略,不会因为初战失败就气馁,反正大汉朝家底深厚,汉武帝从来不缺重头再来的勇气。 打仗讲究天时地利人和,汉武帝决定逐一击破,一定要叫匈奴在无还手之力。 匈奴经常在秋天丰收的时候到中原侵犯,汉武帝一开始没多想,就顺着匈奴的路线走了,也在秋天反击。 可是当汉朝军队千里迢迢跑到北边边疆,早就累的人仰马翻,灵活的马战又不是汉朝军队擅长的,可不就被打的落花流水。 汉武帝痛定思痛,不能叫匈奴耀武扬威,得发挥中原军队的优势,趁着匈奴劣势进攻,因此第二次出征,特意选择在了春天出击。 为何春天对中原军队的有利呢?因为匈奴是游牧民族,他们得生活习惯受到季节变化影响很大。 秋天水草丰美,匈奴的战马正是膘肥体壮的时候,打起仗来格外有劲儿,而且为了储备过冬的物资,匈奴人作战也十分英勇。 春天则恰好相反,整个冬天草原上水枯草尽,匈奴士兵都赋闲在家,过着安逸的家庭生活。 这时候也是匈奴生儿育女的高峰期,等到春天一到,匈奴人家里就多了不少孕妇,冬日储备的物资耗尽,他们忙着迁徙游牧,寻找新的定居地点。 这时候匈奴饲养的牲畜,也是最为饥肠辘辘的时候,跑都跑不快,更别说行军打仗了。 汉武帝的大军此时出动,中原的军队以耕种为主,四时不缺粮食,趁着匈奴最羸弱的时候进攻,作战效率事半功倍。 当重振旗鼓的中原军队,遇到长途跋涉的疲惫匈奴人,谁胜谁败,鹿死谁手,已经是注定的结局。 汉武帝丝毫不心慈手软,汉人几代人都被匈奴骚扰,汉朝边疆的汉人因为匈奴来犯,无法安心从事农业生产,审过困顿,如今汉武帝得到机会,对匈奴穷追不舍。 匈奴为了生存,往往聚集在水草丰盛的地方,中原大军顺藤摸瓜, 非常轻易地就把匈奴一窝端。 许多怀孕的匈奴女子,在汉军追击的过程中疲于奔命,因此流产甚至死亡的人非常多。 丧命在战场的匈奴青年,有数十万人。汉武帝对匈奴穷追猛打的20多年,几乎导致两代匈奴人断绝。 匈奴青壮年战死,新生儿骤减,匈奴人口锐减,不敢再踏足中原一步,再也无法产生威胁。 汉武帝掌握了天时地利人和,收复了大块版图,维护边疆安稳,创造了北击匈奴的神话。 参考资料:汉武帝反击匈奴之战-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