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祎任大将军时,把蜀军主力撤回涪城(今绵阳),让王平带三万人留守汉中。汉中地大,这三万人根本不够,如果魏国大举入侵,汉中有陷落的危险。 在三国时期,蜀汉政权的内外斗争异常激烈,有一位杰出人物的贡献不可忽视,他便是费祎。诸葛亮是蜀汉的丞相,曾对费祎给予高度评价,甚至称他为可继承丞相职务的接班人之一。在曹魏的眼中,他的才华是一个巨大的威胁,甚至引发了暗杀事件。 费祎的成就,首先体现在其深厚的政治眼光和出色的治理能力上。在蜀汉政权面临内忧外患时,费祎无疑是丞相诸葛亮的重要得力助手之一。他在丞相的辅佐下,帮助蜀汉稳固政权,还在许多关键决策中展现了卓越的政治智慧。他对国家大事的分析和判断常常能够准确把握局势的走向,使得他在蜀汉政坛中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 诸葛亮对费祎的高度评价,尤其体现在他临终时与后主刘禅的对话中。诸葛亮提到了蒋琬和费祎,并且特别指出,若自己去世后,蒋琬将是接任的最佳人选,随后是费祎,再次则是董允。诸葛亮选择这三人,体现了他对蜀汉未来的深思熟虑。 其中,费祎无疑在诸葛亮心中占据了极高的位置。虽然蒋琬被诸葛亮首先提及,但费祎的才华和品德却更为出众。诸葛亮认为,费祎的深思熟虑和智慧使得他能够有效地应对蜀汉未来可能面临的各种复杂局面,使得他在蜀汉的政治舞台上处于极为重要的地位。 费祎在历史上的地位,不仅因为他的军事才能,也因为他对蜀汉政权的稳定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虽然最终他未能完全实现诸葛亮所期待的蜀汉振兴,但他在丞相职位上的努力和智慧,依然为蜀汉政权的延续发挥了关键作用。 公元248年,汉中大将军王平病重垂危。他躺在榻上,面色苍白,气息奄奄。府中的将士、家人们都聚集在他的房间外,静静等候。回想起11年前那场惊心动魄的保卫战,王平感慨万千。 那是237年的事了。当时,大将军费祎决定撤回主力部队,只留给王平区区三万兵马,来守卫汉中大地。王平心知兵力远远不够,一旦强敌来犯,汉中险些难保。但他还是坚定地接过了重任,发誓要用自己的性命来捍卫家园。 然而,噩耗很快传来。次年,魏国大将军曹爽竟然率领着十万大军,浩浩荡荡地杀向汉中。消息传到汉中,顿时引起了巨大的恐慌。将士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脸上写满了惊恐和无助。有人甚至已经开始收拾细软,准备逃命了。 王平见状,当即召集众将开会。会上,不少人主张放弃外围、收缩兵力,以求自保。但王平断然拒绝了这个想法。他慷慨陈词道:"汉中离涪城千里之遥,一旦关隘失守,敌人长驱直入,后果不堪设想!我们绝不能坐以待毙,必须据险抵御,伺机夜袭,同时派人向涪城告急求援。若敌人分兵他进,我就亲率精兵去截击,只要拖到援军到来,我们就有胜算!" 将士们重新燃起了斗志,大家纷纷表示愿意用生命来保卫汉中,誓与王平共进退。于是,在王平的部署下,蜀军开始了紧锣密鼓的准备工作:修筑工事,储备粮草,磨砺兵器。同时,王平还派出了数批急使,星夜兼程地向涪城杀去,希望能够尽快得到支援。 可想而知,当时的情形是何等严峻:区区三万守军,要对抗十倍于己的强敌;汉中地域辽阔,守军分散,援军遥遥无期;敌军声势浩大,人心惶惶...在这种情况下,王平没有选择退缩,而是挺身而出,以超凡的勇气,带领蜀军浴血奋战。 在回顾王平的传奇一生时,不得不提他早年在魏国的经历。王平本是魏国名将,曾在曹操麾下征战沙场。他骁勇善战,诸多功勋,但却因为受到小人的嫉妒和排挤,逐渐失去了立足之地。 转折发生在定军山之战。那一年,诸葛亮率军北伐,在定军山与魏军狭路相逢。双方激战数日,难分胜负。就在这时,王平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他率领麾下数千精兵,弃暗投明,投入了蜀汉的阵营,彻底改变了战局的走向,最终导致魏军大败而归。 投降之后,刘备对王平非常赏识,擢拔他为牙门将、裨将军,让他辅佐诸葛亮共同作战。王平也不负众望,在之后的诸多战役中,屡建奇功。 比如在228年的街亭之战中,蜀军本来已经占据上风,但因为马谡的错误部署,导致全军溃败。情急之下,马谡丢盔弃甲,逃之夭夭。是王平临危不惧,率残部据险抵抗,才避免了蜀军彻底崩盘的惨剧。事后,王平因此立下大功,成为此战中唯一获封赏的将领。 又如在234年,诸葛亮率大军出征,久攻不下,终因积劳成疾,英年早逝于五丈原。军中顿时人心惶惶,一度险些哗变。多亏王平挺身而出,戮力统军,及时制止了动乱的蔓延,保全了十万蜀军的斗志和战力。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