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一侦察员在执行任务时,不幸落到了还乡团的手里。在他即将被活埋之际,一老农端着一碗饭走到他跟前,低声说道:“这是你最后一顿饭了,吃仔细些!”
在1947年的一个黄昏,小王庄的吴必荣和他的妻子正忙着准备晚饭。突然,一阵杂乱的脚步声和喊叫声打断了他们的宁静。吴必荣的表弟,一个在还乡团担任小头目的人,带着一群团丁闯入了他的家,他们拖着一个被绳子捆绑的男人——李凤岐。
“表哥,赶紧给我们准备点吃的,” 表弟命令道,“我们忙活了一天,都饿坏了。”
吴必荣答应着,但他的目光却落在了绑着的李凤岐身上,一个他认识的村民。他的表弟告诉他,李凤岐是共产党的支持者,现在要被处置。
李凤岐被关在了一个小房间里,由两个团丁看守。吴必荣在灶台前边忙碌边思考如何救李凤岐。他知道自己的表弟是个无情的人,如果反抗,可能连自己的性命都保不住。
晚饭后,表弟告诉吴必荣,他们得到了镇长的命令,可以就地处理李凤岐。吴必荣听到这个消息后,更加焦急。他决定在深夜行动,趁着夜色和团丁们的疲倦,悄悄接近了那间小房子。
吴必荣轻手轻脚地打开了房门,发现李凤岐被捆得严严实实。他迅速解开李凤岐的绑绳,轻声地告诉他:“快走,我会掩护你。”
李凤岐感激地点了点头,悄无声息地溜出了房子。吴必荣赶紧返回自己的房间,假装一切如常。
第二天清晨,朝阳初升,光芒洒在了安宁的村庄上。然而,这份宁静很快被打破。当还乡团的成员发现李凤岐不见了,整个村子立刻陷入了一片混乱。人们从各自的家中跑出来,围在李家门口,议论纷纷。有人急切地敲打李家的大门,试图寻找线索。
吴必荣的表弟,一名年轻而精力充沛的青年,听到这个消息后,脸色立刻变得难看。他的眼神中闪烁着怒火,牢牢地盯着人群中的每一个人。他挤过人群,来到李家门前,大声质问:“谁帮助李凤岐逃跑了?快说!”他的声音充满了愤怒与不满,让周围的人都感到一丝寒意。
村里的长者和妇女们聚集在一旁,窃窃私语,表情中既有惊讶也有担忧。孩子们则好奇地围观,不太明白发生了什么事。一些年轻人则试图安抚吴必荣的表弟,但他似乎完全不听。
此时,还乡团的其他成员也赶到了现场。他们中的一些人开始在村子里搜查,敲开每家每户的门,询问村民们是否见过李凤岐或有可疑之人。整个村庄的气氛变得紧张,村民们面面相觑,不知该如何是好。
吴必荣的表弟走到李家的后院,仔细地察看着周围。他注意到后院的篱笆有被踩踏的痕迹,显然有人从这里逃走了。他跟踪着踏痕,一直走到村子的边缘,但最终没有发现任何关于李凤岐的线索。
回到村中,他向还乡团的成员报告了他的发现。大家开始猜测可能有外人协助李凤岐逃跑。这个消息让村民们更加焦虑,他们开始怀疑身边的每一个人,甚至邻里之间也充满了猜忌。
吴必荣的表弟站在村子的中央,高声宣布,他要亲自带领一队人马去追捕李凤岐,并找出背后的真凶。他的决心和勇气赢得了一些村民的支持,一些年轻的村民自愿加入了他的队伍。
随着夜幕的降临,村中的紧张和忧虑变得更加浓烈。晚饭时,每个家庭都在讨论着李凤岐的逃走事件,村民们的谈话中充满了不确定和恐惧。他们不知道李凤岐逃到哪里,也不清楚接下来会发生什么。这种不安在夜色中蔓延,使整个村子笼罩在一种压抑的气氛中。
与此同时,李凤岐正密谋着他的逃亡计划。他把家中所有能够堆叠的物品——包括桌椅、箱子和其他杂物——都堆放在一起,形成了一个临时的梯子。在这一切安排妥当后,他小心翼翼地爬上这个由家具堆成的高台,掀开了屋顶上的稻草。用尽全力,他跳上了屋顶,随后迅速地逃离了现场。
当还乡团的成员发现李凤岐不见了,他们立刻展开了搜寻。但由于夜晚的视线不佳,再加上村子周围的地形复杂,他们的搜寻变得异常困难。李凤岐则躲藏在村外的乱坟岗中,这里荒凉且布满了古老的坟墓。
还乡团的成员们在四处搜寻,最终来到了乱坟岗。然而,当他们想到这里流传的闹鬼传言时,一个个都感到胆寒,谁也不敢贸然进入这个被认为是鬼魂出没的地方。最终,他们只得悻悻离开,无功而返。
在这个过程中,吴必荣发挥了关键作用。他不仅为李凤岐提供了必要的帮助,还巧妙地误导了还乡团,使他们的搜寻方向偏离。在那个动荡和战火纷飞的年代,吴必荣代表了那些默默无闻的平民英雄。他们以自己的方式支持着中国革命,虽然不为人所知,却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李凤岐最终得以躲过一劫,这不仅得益于他的机智和勇敢,也离不开吴必荣等人的无私帮助。在那个充满挑战和危险的时代,每一个人的选择和行动,都在以微妙而深远的方式影响着历史的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