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河南,一个收废品的老头在乡下吆喝,被一妇女请进了家。进来后,老头忽然瞥见她家桌上的“白菜萝卜”,就指着桌子上的东西,对她说:“那俩东西,100元卖不卖?” 村里人常见到收废品的王老汉拉着板车走街串巷,那天中午他经过村西头李秀兰家时,眼睛突然被堂屋柜子上的物件勾住了。 只见两个巴掌大的摆件在太阳底下泛着光,远看活脱脱就是颗水灵的白菜和带泥的萝卜,近看才知是雕刻出来的物件。 李秀兰正把攒了半年的废纸箱往板车上搬,没留意王老汉直勾勾的眼神。 那两个摆件是她男人赵铁柱上月带回来的,说是工地上的工友欠了酒钱拿这个抵账,赵铁柱在县里建筑队干活,平常就好喝两口,见工友说得诚恳,也没多想就收下了。 王老汉咽了口唾沫,掏出皱巴巴的钞票说要买,李秀兰想都没想就摇头,倒不是嫌钱少,主要是觉得这是男人带回来的东西,家里又不缺这点钱。 在那之后王老汉在村里转悠了三天,价钱从一百涨到三百,李秀兰愣是没松口,村里人听说这事都笑王老汉魔怔了,收破烂的倒惦记起人家的摆件来。 随着此事越传越远,半个月后,两个穿中山装的人敲开了赵家院门,领头的陈干事说话文绉绉的,说是想看看那两件雕刻。 李秀兰从里屋捧出用红布包着的物件,陈干事戴上白手套一摸,手指头直打颤,同来的老周是省里派来的专家,拿着放大镜看了半晌,鼻尖都快贴到白菜叶子上了。 后来才知道,这俩物件是前清宫里流出来的象牙雕,白菜叶子上趴着只蝈蝈,翅膀薄得能透光,萝卜根须上的泥点子都是拿玛瑙碎末镶的。 要知道这种手艺早年间只有皇宫造办处的人会使,民国后就没传下来,据博物馆档案记载,这类珍品在战乱时期流落民间,没想到竟在普通农户家发现。 赵铁柱听说这事,蹲在门槛上抽了半包烟,他记得那个抵账的工友叫老吴,说是祖上在京城当过差。 去年老吴得了重病,临走前抓着雕件念叨"对不住祖宗",现在想来怕是知道这东西金贵,村里人议论纷纷,有说该上交国家的,也有劝他们偷偷卖到黑市的。 文化局的人连着来了三趟,给夫妻俩讲文物保护的重要性,陈干事拿着《文物法》小册子,说这属于珍贵文物,私人保管容易遭贼惦记。 最后还带着他们去县博物馆参观,玻璃柜里摆着差不多的展品,底下标着"清代宫廷文物"的字样,李秀兰摸着展柜玻璃心中若有所思,没想到自家柜子上的摆件能和这些宝贝平起平坐。 秋收前,夫妻俩把雕件装进檀木盒子交给了国家,博物馆给发了奖状,还奖励了五百块钱,后来听村里去县城赶集的人回来说,那两件东西摆在展厅最显眼的位置,底下说明牌写着"赵铁柱夫妇捐赠"。 而王老汉依旧收他的破烂,有次喝多了跟人念叨,说他早看出那物件不一般,村里人当笑话听,只有他自己清楚,那天阳光照在象牙上的温润光泽,他在旧社会当铺当学徒时见过类似的。 如今博物馆里天天有人围着那两个雕件拍照,解说员总爱讲这段故事,说老百姓的朴实守护让珍宝重见天日。 信息来源:《中国古代文物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