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软骨头皇帝朱祁镇:两度登基共当了22年皇帝,一生只做对两件事

洪熙元年,大明王朝迎来了一位命途多舛的小皇帝。这位年仅九岁的稚嫩天子,既是庶出又是嫡长,既曾贵为天子又沦为阶下囚,既遭遇

洪熙元年,大明王朝迎来了一位命途多舛的小皇帝。这位年仅九岁的稚嫩天子,既是庶出又是嫡长,既曾贵为天子又沦为阶下囚,既遭遇国难又经历复辟。

他就是朱祁镇,一位在历史上评价褒贬不一的明朝帝王。

后人有人认为他是“软骨头皇帝”,也有人说他一生平庸,但没做坏事,虽称不上明君,但也算是一个合格皇帝,并且在晚年,也算是做了几件好事。

那么,你对此有什么看法呢?让我们一起看看这位明朝最奇葩皇帝的一生。

一、天降大任于斯人

洪熙元年,北京城内喜气洋洋。大明宣宗朱瞻基迎来了自己的第一个儿子,为这个庞大的王朝增添了新的希望。然而,这个名叫朱祁镇的小皇子,注定要走上一条与众不同的人生道路。

朱祁镇的母亲孙氏,原本只是宫中的一名宠妃。当时的朱瞻基尚未登基,被迫选定胡氏为正妃。孙氏虽备受宠爱,却只能屈居嫔位。

直到朱瞻基登基两年后,孙氏生下朱祁镇,局势才发生了戏剧性的转变。朱瞻基当机立断,废黜了胡皇后,将孙氏扶正。就这样,朱祁镇在出生时就经历了一场宫廷风暴,从庶子摇身一变成为了嫡长子。

然而,命运的戏剧性并未就此停止。1427年,年仅两岁的朱祁镇被立为太子。七年后,他又在父亲驾崩后登基为帝,成为了明英宗。一个九岁的孩童,肩负起了治理这个庞大帝国的重任,这无疑是埋下了一个隐患。

为了培养这位年幼的天子,朝廷可谓是倾其所有。杨士奇等名臣被选为太子的老师,负责教导这位未来的君主。然而,在这种严格的教育环境中,朱祁镇却对一个名叫王振的宦官产生了深厚的依赖。这种依赖关系,为日后的局势埋下了隐患。

朱祁镇的童年并不像其他皇子那样无忧无虑。他每天都要面对繁重的学习任务,从儒家经典到治国之道,无一不要精通。

宫廷礼仪、朝政运作,这些对成年人来说都十分复杂的事务,小小年纪的他就必须掌握。在这种压力下,王振的存在给了他一丝慰藉。这位宦官成为了小皇帝的心腹,也成为了他与外界沟通的重要桥梁。

然而,历史的车轮并不会因为一个孩子的年幼而停止转动。朱祁镇在成长的过程中,不得不快速适应自己的角色。他必须学会如何在朝堂上应对大臣,如何权衡利弊做出决策。

二、土木堡之变:帝王的沦落

正统十四年,二十二岁的朱祁镇已经坐在龙椅上十三年了。然而,这位年轻的皇帝心中始终有一个结——他还没有真正展示过自己的能力。在王振的怂恿下,朱祁镇决定亲自率军北征,讨伐不断骚扰边境的瓦剌部落。

这个决定犹如一颗巨石投入平静的湖面,在朝野上下激起了巨大的波澜。大臣们纷纷劝阻,认为皇帝亲征风险太大。然而,朱祁镇却充满了雄心壮志,他要向世人证明,自己不只是一个傀儡皇帝。

就这样,一支五十万人的大军仓促集结,浩浩荡荡地向北方进发。

然而,这支看似强大的军队实际上问题重重。粮草准备不足,军心不稳,指挥系统混乱。朱祁镇和王振对此却毫不知情,依旧沉浸在即将大获全胜的美梦中。

当明军来到土木堡时,噩梦开始了。瓦剌大军早已在此设下埋伏,明军陷入重围。混乱中,朱祁镇失去了冷静,听信王振的建议,率领一小队人马试图突围。

然而,这只是一场徒劳。最终,这位天子落入敌手,成为了蒙古人的俘虏。

从天子沦为阶下囚,朱祁镇的处境可谓是天翻地覆。在瓦剌人的军营里,他不得不忍受各种屈辱。简陋的帐篷成了他的寝宫,粗糙的饭食是他的御膳。那些曾经高高在上的礼仪和规矩,在此刻都变得毫无意义。

在这段艰难的日子里,朱祁镇开始反思自己的决定。他意识到,自己的冲动和轻信给国家带来了巨大的灾难。然而,此时的悔恨已经无济于事。他只能在敌营中煎熬,等待着未知的命运。

直到次年,朱祁镇才在军营里见到了前来迎接他的大臣杨善。然而,等待他的并不是重返皇位的喜悦,而是另一个打击。他的弟弟朱祁钰已经被大臣们拥立为新帝,而他自己则被囚禁在了南宫。

在这个曾经熟悉又陌生的宫殿里,朱祁镇陷入了深深的绝望。他曾经发誓,愿意放弃一切,只求做个守陵人。然而,命运似乎并不打算就此放过他。

三、峰回路转:英宗复辟

景泰八年,北京城内暗流涌动。朱祁钰病重在床,朝中大臣们开始为未来的局势筹谋。在这个关键时刻,徐有贞、石亨等人策划了一场惊心动魄的兵变。

深夜,一队人马悄悄潜入南宫。他们的目标很明确——将已经被幽禁多年的朱祁镇迎出。当朱祁镇被唤醒时,他还以为自己在做梦。

然而,当他被簇拥着走出南宫,看到外面熙熙攘攘的人群时,他才意识到这一切都是真的。

就这样,朱祁镇再次登上了那个他曾经失去的宝座。他改元天顺,重新执掌大权。然而,这次的朱祁镇已经不再是那个意气风发的年轻天子了。经历了被俘和幽禁的磨难,这个少年天子身上,终于多出了一点谨慎和成熟。

复辟后的朱祁镇开始着手整顿朝政。长期的战争和动荡导致国库空虚,民生凋敝。

为了改善这种状况,朱祁镇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减轻赋税、鼓励农业生产等。然而,这些政策的效果并不明显,朝廷的财政状况仍然十分紧张。

此外他重新启用了一批贤能之士,如李贤、王翱等人。这些大臣的才能为朝廷注入了新的活力。然而朱祁镇并没有完全吸取过去的教训。他仍然对宦官抱有好感,尤其是对大宦官曹吉祥格外信任。

更令人费解的是,朱祁镇似乎对往事念念不忘,又或者说是“宽容”。他竟然下令刻木为像,祭祀那个曾经害他落入如此境地的王振。这一举动引起了朝中大臣的不满,但朱祁镇却坚持己见。

这种宽容的态度还体现在他对待朱文圭的方式上。朱文圭是建文帝朱允炆的次子,自靖难之役后被囚禁了五十多年。朱祁镇二次登基后,下令释放了朱文圭。

然而,朱祁镇的宽容政策并非没有争议。一些大臣认为,过于宽松的态度可能会导致一些潜在的威胁得不到及时处理。

事实上在天顺年间,朝廷内部确实发生了一些波动。曹吉祥、石亨等人密谋叛乱,虽然最终被平定,但这一事件再次暴露了宦官专权的问题。

在朱祁镇生命的最后时刻,他总算是做出了几个令人意外的决定,这些举动虽然来得有些晚,但也为他的一生增添了一笔亮色,让后人评价其“软骨头皇帝”时,不免唏嘘一番。

四、后宫风云:皇后之争

那么做的第一件对事就要说到朱祁镇一生中最重要的女人,始终陪伴在他身边的妻子——钱皇后。

在朱祁镇被俘期间,钱皇后日夜哭泣,以至于哭瞎了一只眼睛,瘸了一条腿。这份真挚的感情深深打动了朱祁镇,钱皇后成为了他最亲近的人。

然而,朱祁镇重登王位后,立庶长子朱见深为太子,并将其母周氏封为贵妃。周贵妃得势后,开始觊觎皇后之位。她利用自己儿子的地位,在宫中处处与钱皇后作对。这场争斗很快就演变成了一场激烈的后宫角力。

周贵妃不仅在日常生活中与钱皇后针锋相对,还在朝政上试图施加影响。她经常利用自己的身份,干预朝廷事务,这引起了许多大臣的不满。有传言称,周贵妃甚至暗中支持某些群体,试图削弱钱皇后的影响力。

这场争斗很快就波及到了整个皇室。孙太后站在了周贵妃一边,她认为钱皇后无子且身有残疾,不适合继续担任皇后。孙太后多次向朱祁镇进言,建议废黜钱皇后,改立周贵妃为后。这个提议让朱祁镇陷入了两难境地。

为了缓解局势,朱祁镇想出了一个折中的办法。他决定恢复已故皇后胡善祥的位分,以此来表明即使无子也不该被废黜的道理。胡善祥是朱祁镇的第一任皇后,在他被俘期间因病去世。朱祁镇复辟后,不仅为胡善祥正名,还追封她为皇后。

这一决定虽然暂时稳定了钱皇后的地位,但也让后宫的斗争更加复杂化。周贵妃并未因此放弃。她继续利用各种机会攻击钱皇后,甚至散布谣言称钱皇后干预朝政。

这场旷日持久的后宫之争,不仅影响了朱祁镇晚年的生活,也为明朝的局势增添了几分变数。它折射出了权力更替时期的种种复杂情况,也暴露了朱祁镇在处理这些问题时的软弱和犹豫。

最终,在朱祁镇去世后,周贵妃果然对钱皇后发起了猛烈攻击。然而,在大臣们的据理力争下,钱皇后最终得以保住太后之位。这场争斗的结果,某种程度上也反映了朱祁镇在位时留下的遗产。

第二件也和妻子钱皇后有关,为了避免自己心爱的妻子钱氏被殉葬,他下旨废除了明朝的殉葬制度。综上所述,朱祁镇一生虽然遭后人诟病,但最终也算是做了两件对事。

总结:

朱祁镇的一生就像一部跌宕起伏的历史剧。从幼年登基到中年被俘,从幽禁南宫到重登大宝,他经历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起落。在这段不平凡的人生旅程中,朱祁镇既犯下了重大错误,也做出了明智之举。

他与钱皇后的情深义重,以及废除殉葬制度的决定,都为他增添了几分人性的光彩。这位命运多舛的明朝皇帝,用自己的经历为历史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也为后人提供了诸多值得深思的历史教训。对于此事,你有什么不同的看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