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何认识松、练好松、用好松呢?
拳中之松有特定的拳势要求,即拳论中所说的“似松非松”,即不紧不松,不松不紧,而不是一味地松,更不是越松越好。
在拳中衡量松,主要不是看你能松到什麼程度,而是要看你对松的运用程度如何。
松虽然能调气血,通经络,灵思维,敏神经,畅身心,降消耗,蓄能量,但松不是万能的,松不是为松而松,松是为了更好地紧,所以说,松与紧相系,松紧不离,若离开了紧,松也就失去了松的真实意义。
一味地松,不仅违背了太极理论 阴阳相济的宗旨,也脱离了拳术攻防之道的刚柔虚实变化原则。
太极拳要练好松、用好松,首先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松是为健身和攻防同时服务的,二者不能偏废。
拳中的松不能用单纯健身的松来要求,在拳中来看,常人理解的和所做的松就是懈,懈则软散而不能应人,更不能引进落空,反而会引进落实,引狼入室,在真打实搏中会给自己造成致命的威胁。
所以说,拳的松是有条件的,无论怎麼松,都不能丢失拳中的要领,即松要沉,沉不失之拔;松要撑,撑不失之圆。 松沉圆撑自为弓,即“处处不离弓”,亦所谓“五弓”备而掤劲成,掤劲成则遇力应,应之而自如,化打而随意。
掤劲 实际上是一种自然撑合力,是周身膨胀、上下左右贯穿的一种圆润的弹性劲,这种劲,是贯穿太极拳始终的基本劲,所谓“形圆、意圆、气圆”。

拳中若没有掤劲的松,无论怎麼花哨,玩玩可以,游戏无妨,但终不能应敌,应敌则馁,焉有不败之理?
从武学的角度看,太极拳中的松,是撑合中的松弹的松,而不是松软的松,所以才称之为“似松非松”。松其实就是随和自然,就是不紧张、不较劲,就是圆润自如而随意。
拳中的松,就是在撑合自然的基础上的最大限度的松,而不是无条件的随便的松。
其次,要掌握好松紧的具体转换。
太极拳的松紧转换,从变化形式看,有渐、瞬之分,渐、瞬亦有突变;从主客观上讲,有随变而变和自变两种,无论随变还是自变,都要依攻防之变而变,变转随意自如。
离开攻防之变的松紧变化,则无拳学上的实际意义,是没用的和无价值的。所以说拳中的松,不是盲目的松,是有目的的松和有用意的松。
松与紧在拳中相分相系,不离不即,松是为了更好地紧,紧也是为了最大限度地松,松紧转换要不留痕迹,渐变人莫知,瞬变人难测。
松则蓄能,紧则释能。 慢松慢紧内力坚,瞬松瞬紧力无边。
松长紧短只一瞬,一瞬松紧力炸崩,松紧无常玄机妙,瞬变松紧鬼神惊。
拳论中所讲的“运劲如抽丝”和“蓄劲如张弓”即是慢松慢紧;“发劲似放箭”就是瞬松瞬紧。
所以说,太极拳中若没有松紧的转换,就不会有屈伸开合、虚实刚柔、进退化打的变化。没有紧的松不仅毫无意义,而且还会被动挨打,只有不失撑合的松,才是真正的拳中的松。

只有通过松紧的变化,才能使对方落空,才能在瞬间顺势,借机反攻而取胜。
太极拳中真正的松是一种功,是一种“看著有摸著无,摸著有动著无”的技艺,即无论对方怎麼动,既进不来也走不了,总觉得呼隆呼隆的处处落空,即是所谓的太极拳中的“空劲”。
太极拳的松紧的转换,是内的、形神合一的,无非是“加大内在的松紧空间和缩短松紧的时间”,此语虽显平常,亦不神秘,却内藏玄机,乃是拳学核心的实质内容,所谓“大道自然,至简至易”,越是简单的、直接的越是真实的,越是神秘的、玄虚的越是假的,君不可不明、不可不思、不可不辨、不可不悟,太极拳理。
拳学道理万万千千,万千道理归一理,一理太极阴阳易 ,易变阴阳惟松紧转换而已,太极拳推手较技。因为,松紧是人体一切运动的枢机 和动力源泉,所以说,只要拳者悉心体悟拳中松紧的奥妙,就能求得太极真功真技。
来源:
京武功夫如是说:本平台收录的各武术前辈及武友的言论,只为个人学习,因个别图文资料来源(作者)不清晰而未署名,望见谅。尊重原创作者版权,期望各友留言点评告知。温馨提示:网络文章要结合自身的体征,是否适合自己,要辩证地看,不盲从。祝各位武运昌盛,拳艺精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