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我发现,我读不了那么多书

说实话,我以前非常羡慕那些一年读几百本书的人,觉得他们非常厉害,随便聊两句就能引经据典。于是我也跟风,给自己定计划:一个

说实话,我以前非常羡慕那些一年读几百本书的人,觉得他们非常厉害,随便聊两句就能引经据典。于是我也跟风,给自己定计划:一个月至少读十本,一年120本。

我真的做到了,还有一年读了200本。那段时间读得热血沸腾,床头堆满书,在上班的地铁上还捧着一本书读,连吃饭时都要瞄两眼。

可坚持了几年,读了大量的书之后,问题来了——书是读完了,但是合上书一想,脑子里只剩下一堆零碎的句子,连作者到底想说什么都说不清。

后来我算了一笔账:如果一本书300页,一个月读10本,相当于每天要啃100页。这还不算写笔记、查资料的时间。但人不是机器,读得快了,眼睛累不说,脑子更累。

有时候为了赶进度,我就直接跳着看重点,结果越读越浮躁,读书反而变成了一项沉重的任务。当我盯着书架上一排排「已读完,待清理」的书,才突然意识到:我压根没记住它们讲了什么,更别提用书里的道理改变生活了。

后来我彻底醒悟了,读书这这种事,真不是比谁读得快读得多。这跟吃饭是同一个道理,狼吞虎咽只会消化不良,细嚼慢咽才能尝出饭菜的味道。

现在我一个月能读完三本书就算不错了,但每一本都能扎扎实实地写1000字以上的读书笔记,有的隔几个月还拿出来重读。

这时我就发现,我根本读不了那么多书,以至于这几年我买书的频率降低了,每个月900块钱的买书预算,有的月份只花了30多——对,那个月就买了一本书。

为什么我知道自己读不了那么多书?这不是我不想读书,而且有了自己的阅读节奏、读书方式和比读书更重要的事——写作。

一、我开始精读,一本书读几遍

打个比方,读书就像挖矿,如果你一铲子下去就换一个地方,那么永远只能挖到表层。如果你在某一个时间段内只盯准一个点,一锹一锹往下凿,你就容易挖到矿。

比如《道德经》,五千多字,我读了五六遍。读第一次遍觉得有点玄乎,真的是「玄之又玄」,等我读到第二次,就开始琢磨出「无为」的意思了,到了第三次我发现「反者道之动」居然能用到职场里……每读一遍,我都能挖出新东西。

精读的另一个好处是「内化」。就像小时候背古诗,当时不懂,长大后某一天突然懂了。今年我重读余华的《活着》,看到福贵牵着老牛在田埂上走,突然就理解了什么叫「活着本身就是意义」。

这种顿悟,绝不是读第一遍就能有的。我现在看到朋友圈里有人晒书单,打着「一天一本」的标签,反而替他可惜——你有必要读那么多书吗?

二、读写结合,写作占了大部分时间

读书和写作,对我来说就像呼吸:一进一出,缺了哪个都不行。我写过一篇文章叫《只读不写,是不行的》,就讲过只读书不写作,读书就少了很多快感,这是只读不写的人不明白的。

但问题就在这儿——写东西太耗时间。前两年读《传习录》,读到王阳明说「知行合一」,觉得这道理太牛了,非得写篇文章。

结果光查资料就花了三天,写稿改稿又折腾两天。等文章发出去,一周时间过去了,读书进度直接卡住。

但我不后悔。写作的过程,其实是把书中道理内化的过程,再用到自己身上来。比如写知行合一,我得先弄明白王阳明到底在反对什么、提倡什么,再结合自己拖延症的毛病,分析为什么「知道熬夜不好,还是天天熬夜」。

这么折腾下来,反而把「知行合一」刻进脑子里了。现在有人问我这个词是什么意思,我不用解释原文,随便拿生活中的例子来说,让对方秒懂。所以,写东西看似拖慢了读书速度,实际上却把书读活了。

三、经典之作不多,不追求量

我在《你读过的书,可能都白读了》这篇文章里,说到了读书就要读源头书,读经典之作,还以陈寅恪先生的故事为例,他说原来好书是会读完的,并说:

中国真正的原籍经典(原典)也只不过一百多部,其余的书都是在这些书的基础上互为引述参照而已。

现在我读的书,就只挑那些被时间筛过的书。且不说《论语》这类经典了,两千多年了还有人读,就说《世说新语》《小窗幽记》《菜根谭》这样的书,今天读起来依然有趣。

有人问:「经典那么难啃,为什么不读点轻松的?」我的答案就一句:时间精力有限,得花在值得的东西上。

与其读一百本「XX速成秘籍」,不如把《史记》里的人物命运多琢磨几遍。比如项羽为什么败给刘邦?司马迁早把答案写在「性格决定命运」里了。

这些经典,一本书可以来回反复读,根本不需要刷阅读量,也刷不了。买一套三卷本的《全注全译史记》,一套十卷本的《资治通鉴新注》,都够我读一两年了。

不知道谁说过一句话,大意是书读多了,容颜自然改变。但我觉得,这话还得加个前提——你得把书读进心里去。我现在已经不纠结一年读多少本输了。

书架上的书越来越少,但每一本的折角、批注、便利贴,都记录着我和它们「死磕」的痕迹。有时候重读旧书,看到当初画的线、写的「不懂!」,还会自嘲一下:我那时候怎么这么笨?

读书不是为了打卡,也不是为了显得自己多有文化,而是读进去之后,吸收对自己有用的部分,用它来改变自己,这跟读了多少本书关系不大。当然,多多益善。

不过对于我来说,在不能多多益善的情况下,就退而求其次,多精读、反复读,花更多时间在少数经典上,也不愿刷阅读量。读得少就少吧,反正我也读不了那么多。

你呢?你一个月读了几本?今年必须读完多少本?你真的读得了那么多书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