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评孩子十次,不如表扬孩子一次:赏识教育有真的这么大的作用吗

麦子历史 2023-03-04 16:00:35
引言

孩子比我们想象得更为坚强,也比我们想象得更为脆弱。他们大多不怕累不怕苦,却害怕在精神上遭受嘲笑、鄙视和冷漠。

作为人生教育者的父母并不匮乏对孩子的爱,然而有的父母对爱不能正确地理解、把握和表达。

不能正确把握爱,关键是他们缺乏对孩子内心世界的理解,忽视了孩子的客观情况,甚至单纯从自己的主观需要来要求孩子服从。

这样,原来单纯的父母对孩子的爱,也就走了样。

赏识教育与青少年身心特征高度契合

青少年学生年龄一般在7~15岁,身体素质和心理思维尚处于发展和完善之中,在体能和心智上有较大的成长空间。

他们的思维尚未定型,是塑造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关键时期。

对于大部分青少而言,该阶段的主要任务就是学习,因此,学习成绩、学业成就,也就是学习活动的成效将在形成自我评价上起主导作用。

包括教师、家长,甚至是自己,成绩差的学生得到的评价普遍偏低。实践中,青少年群体和大多数父母正是这样表达评价的。

这些孩子不论在生活里还是在实际情境中,爱惜自己偶尔一次的好成绩、害怕失掉它,并因此在某种程度上畏惧和抵触自己的学习活动。

不愿意相信自己,会过多地倾注注意力于失败、错误和弱点上面,达于关注困难和挫折。

赏识教育虽然不是针对那些所谓的“笨学生”、“坏孩子”提出来的,但他们确实特别需要赏识。

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要培养他们会做人、会求知、会健身、会做事、会合作,就“应当像尊敬上帝一样地尊敬孩子。”

只有从心底里尊重孩子,真诚地欣赏他们,尊重他们的人格和创新精神,才能全面对他们实施素质教育。

在评价知识时,同时也在评价学生个性、个性的可能性和其在他人中的地位批评孩子十次,不如实实在在表扬一次。

转变思维,跨出赏识教育的第一步

“赏识——成功”教育的态度模式是爱,使受教育者在“被注意——信任———尊重——接受”中得到赏识,积累成功。

与其说孩子不行,不如说孩子哪点都行。过去的学习经验,往往会令孩子陷入负面刻板印象认知中。

例如,成绩不好的,会被恶意认为是“脑子很笨”,行为淘气的,会被揣测为是否患有“好动症”等。

要让孩子们恢复自信心,首先要致力于寻找和挖掘他们身上的闪光点,令其丢掉自卑的包袱。

要善于发现优点,给以肯定评价和热情鼓励,使一个小小的进步逐渐扩大发展,让这些星星之火燃烧成燎原之势。

无论哪个孩子,都并非一无是处的,只要愿意主动地挖掘、耐心地寻找,必定能看到孩子身上的长处。

比如,学习成绩并不出色的孩子,可以授予他“劳动小能手”,负责桌椅板凳的维护修理;淘气的孩子,可以鼓励他参加社团和班级活动。

在一次次成功的体验会让他们甩掉沉重的心理包袱,树立“我行”的自信乐观的信念。

当他们有了进步时,游戏的设计者——家长或老师,要不失时机地向他们翘起大拇指,给予正面强化。

这时,就会发现,孩子脸上露出的笑容是真诚动人、发自肺腑的。

也许这样一个小小的设计能改变孩子的一生。

生活在阴影中,面对暴风骤雨;成长在阳光下,接受雨露滋养。无疑,后者会活得更洒脱、自尊、开怀。

不要过早给孩子下结论,要把每个孩子都当作“ 天才”来欣赏,当天才来培养。

这个看上去很难,甚至有点自欺欺人的意思。但是就在这样正面积极思维的引导下,孩子会跨出令人惊喜的飞跃。

在爱的情感支配下,为青少年的成长构建一个理解和关注的温暖环境。

但另一方面,爱不是无原则的迁就,更不是没有底线的纵容。对孩子的行为,应该树立边界和禁区。

支持性的爱应该是包藏着理解、尊重和信赖。

只有把孩子真正当作平等的人、自主的人,才能找到理性、科学、有效的教育方法。

父母对孩子的爱是天性。但是在爱的方式上,还应少一些随意,多一些科学和理智。

大声说出你的爱,让孩子知道你的“欣赏”

教育心理学认为,评价是一种教学手段,具有导向性意义,它会告诉学生,什么是应该做的,什么样的行为是错的。

所以,大人的评价直接影响孩子的心理活动。有什么样导向的评价,就引导孩子产生相应的心理反应。

鼓励性评价的目的应该是通过表彰和肯定学生的优点与进步之处,使学生获得精神上的某种满足,使之转化成内心的动力,调动孩子对学与练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赏识教育”的语言体系包括这样一些表达:

“太好了” 、“你真棒” 、“你能行” 、“我赞成你的观点”、“你让我感到骄傲”、“你做得太好了,除了……不够的地方……”

对,就是这么直白!这些看似普通的语言,却能激发出无穷的精神动力。

一个简单的大拇指,就让每一个面对它的孩子从心里认同自己,会心一笑。

对于孩子来说,骄傲也会使人进步,成功也是成功之母。表扬经常化,双方都很欣然接受。

但是也应该注意赏识和表扬的方式。例如:不要虚假的表扬。要有针对性,也要真诚,表扬和鼓励要发自内心,要让儿童感到他们的某种行为是值得表扬的。

不要故意去讨好。当孩子发现父母为了迎合和讨好自己,故意歪曲事实,反而会产生尴尬的逃避情绪。

尺度也应该注意,不要不分轻重,没有原则地事事表扬。

要阶梯式推进表扬的措辞和程度,让孩子逐步感受做事本身带来的意义感,从成就中学会自我肯定,而不是一味迎合他人的评价,得到别人的赏识。

尊重孩子“不合常理”的创造力,给孩子充分的空间,对他们在求知过程中独特的创造性思维要投去亲切和蔼的目光。

加以充分的肯定和赞扬,甚至热情地鼓掌。

大声说出你的爱,及时表达对孩子的肯定,是莫大的情感鼓舞。

让孩子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和自豪,对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有非常积极深远的意义。

结语

长期以来,我们常常用一种非此即彼、或好或坏的方法去看待孩子,要么好要么坏,缺乏中间状态。

其实在现实生活中,处于黑白好坏两个极端的情形永远都是少数,孩子们的行为也具有场景匹配性,并不总是表现为一半是野兽、一半是天使的二重分割。

这时候,教育引导就扮演着十分关键的角色。

对孩子的教育也应该是最富有生机和活力、最富有情趣和意蕴的,任何枯燥、教条、僵化和专制的做法都是不可能成功的。

在家长和老师期待成功的教育当中,要给孩子们充分的时间,用足够的耐心陪伴和守候。

这是一个反反复复的漫长的过程,要相信,不遗余力地坚持赏识教育,总有质变的那一天。

参考文献

《赏识教育初论》

《赏识教育,孩子别怕》

《心理学与生活》

《发展心理学》

0 阅读:13

麦子历史

简介:与其给鱼一双翅膀,不如给鱼一方池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