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纵连横:政治家们的个人秀,还是一场必然的政治较量?

麦子历史 2023-03-06 19:05:20

春秋战国时期,通过受封以及战争产生了许多的诸侯国,由于东周天子的权力早已不复存在,这些诸侯国已经形成了自己的政治特色和军队权力。

在这些国家的发展过程之中,通过不断地吞并扩大了自己的势力范围,一直到战国初期,纷乱的版图形成了七个较为强大的国家。

合纵连横

分别是齐、楚、燕、韩、赵、魏、秦,其中尤其以秦国和齐国最为强大。

秦国和齐国对峙于东西两方,为了争取更多的力量支持自己,于是通过外交政策拉拢周围的国家,而周围的国家也为了更多的利益左右摇摆,依附于两个大国之间。

所以在那个时期之中出现了许多的政治外交家,他们通过游说来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

其中以秦国的张仪和燕国的苏秦最为出名,他们所代表的“合纵”和“连横”政策,成为了战国后期东方六国与强秦之间的对抗手段。

纵横家之流的发展

据《汉书·艺文志》记载“纵横家者流,盖出于行人之官”。这里所说的纵横家就是战国时期“九流十家”之一的学术流派,而行人则是纵横家的前身。

在《周礼》一书中记载行人最开始是掌管礼仪的官职,负责掌管招待礼仪,招待各国来访的使者。

但是到了春秋时期,行人就已经不再是只负责招待使者掌管礼仪,而是已经开始出访各国,执行外交使命。

在战国时期时各国的外交方向由于政治形势变得固定,不是各国跟随齐国联合起来对抗秦国,就是同秦国联合起来以求自保。

《周礼》

为了适应这两种策略,当时有些士人为了追求俸禄名声而放弃所谓的道义,学习外交之术,游走于各国之间,这就是纵横家的前身。

纵横家的创始人传为是谋圣鬼谷子,因为身份不详所以给纵横家这个学派的诞生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这个学派留有两本主要著作,分别是《战国策》和《鬼谷子》。

《战国策》是一本游说辞总集,记载了其纵横家们的游说言辞,书中文辞智谋之妙堪称一绝。《鬼谷子》则是一本理论之书,但是此书在于边用边学,相传学而不用,长久必有害。

纵横家流派在战国时期发展迅速,一共分为三个阶段,根据各国的发展和实力而调整外交政策而进行游说。

战国初期时各国虽然纷纷称王,但是立国不稳,大多都是在为了休整内政,尚不着意于外战,所以这一时期的大部分是由众弱攻伐一强的合纵政策,代表人物是惠施和公孙衍为主。

中间阶段的发展时期比较长,以战国中后期为主,这个时候诸侯国之间兼并战争频繁,政治形势变化复杂,七雄争霸逐渐形成两个中心点,分别是秦国和齐国。

秦国和齐国占据东西两侧形成对峙之势,这个时候合纵连横政策出现在这两大政治集团之间,双方采用这项外交政策的目的是不希望对方的实力过强,影响到自身。

自然,势力范围不单单只在于两个政治中心,周围的国家也是势力划分的焦点,所以其他国家便成了这场政治外交角力的主角。

通过财物以及王室之间的交往来达到控制的目的,质子就是这场外交角力的直接产物之一。

这个阶段则是纵横家发展的第一个高潮,政治形势的复杂性和多变性恰好给了纵横家发展的时机,这个时期的代表人物有苏秦、张仪、甘茂等人。

张仪

最后一个阶段则是在战国后期,政治形势一改常态,早已不是双雄争锋相对的局面,而是一家独大,这个时候秦国由西向东扩张,成为唯一的强国。

东方六国由于秦国的连横政策成功实施,实力早已大不如前,这个时候的合纵政策只能够联结弱小延缓扩张的步态,这时是以连横的政策为主,代表人物有范雎。

纵横家流派的发展阶段与战国时期各国的发展兴亡息息相关,所以纵横家可称得上为“一言定天下”的权谋高手。

纵横之术,互相拆招的外交角力

说到合纵连横,其实最著名的无非就是秦国的“远交近攻”政策和“以一对多”的政治局面,然而最开始的合纵连横并不是如此。

纵横之术的产物就是合纵连横,所谓合纵连横,通俗一些的说法就是联合弱小的国家进攻强国被称为纵;跟随强国然后攻击弱小国家被称为横。

虽然纵横并称,但是两个政策的特征完全不同。

合纵是为了联合团结,依靠的是外交家的游说,可以说是阳谋为主;连横则是见招拆招,利用联合国家之间的矛盾和利益冲突来破解合纵的政策,是以阴谋为主。

在这两个政策之中,有三个人物与此息息相关,分别是公孙衍、苏秦和张仪。

前两个是合纵的代表人物,张仪则是连横的代表人物,这三个人物造成了战国时期诡谲多变的政治局势。

公孙衍的外交计谋

公孙衍本是魏国人,为魏王效力,后来因为秦国改革,国力强大且军功制度能够提供晋升途径,所以公孙衍就离开魏国为秦王效力。

由于他对魏国的情况知根知底,同时秦王有扩张国土的意向,所以他就上书秦王建议攻打魏国,达成秦王的军事目的。

魏国的实力不如秦国,所以秦国的军事行动非常顺利,公孙衍也凭借他的建议得到了重用,实现了个人抱负。然而由于收受了魏国的贿赂被秦王冷落,公孙衍只好离开秦国另谋出路。

刚好魏王得知了这个消息,想请公孙衍为自己效力改变现状,所以公孙衍就回到魏国,经过思虑之后,于是就打算与其他国家合作来使自己强大。这就是合纵的雏形,以合作为基础的外交政策自此形成。

苏秦

苏秦和张仪的对抗之术

苏秦本来是周国人,早年师从鬼谷子学习纵横之术,学成之后四处游历,想要通过学习游说之术让自己在诸国之间有立足之地,但是不被接受、一事无成。

而后闭关苦读,出关以合纵之术游说于山东六国,得到燕王赏识出使其他的国家,凭借合纵抗秦的战略政策成功得到了山东六国的认可,组成了合纵联盟,而他也身兼六国相印,任“纵约长”。

苏秦的合纵之术使得山东六国联合起来,也使得当时强大的秦国不敢对当时联盟的山东六国下手,延迟了秦国消灭六国的步伐。

在合纵政策实行的同时,秦国也不甘示弱,继公孙衍之后张仪向秦王提议了连横之策,以应对苏秦的合纵之术。

其实苏秦和张仪本是同门师兄弟,都师从于鬼谷子,学习纵横之术。

张仪学成之后去到了楚国,但是因为被人诬陷偷盗遭受了鞭笞的惩罚,而后苏秦成功身挂六国相印。

这时张仪还是一个无名小卒,苏秦于是让他去秦国投靠秦王,成为牵制秦王的一枚棋子。

张仪去到秦国之后得到秦王的重用,虽然苏秦曾帮助过他,但是张仪志向远大,于是上书秦王提出了连横政策,来击破苏秦建立的合纵联盟。

彼时没了苏秦的合纵联盟又开始各自为政,各国有各国的利益,之间的矛盾也不断地放大。

张仪凭借自己的游说使得合纵联盟有了裂痕,本身就是道不同不相为谋,有了更大的利益之后各国就纷纷转变外交政策与秦国交好,合纵联盟就此解散。

从当时的情况来看,苏秦的合纵政策取得了不小的成果,使得强秦不敢对函谷关以东地区有想法。

而张仪的连横之策则是帮助秦国发展,通过对各国各个击破而达到破解合纵联盟的目的,对于秦国发展有着巨大的帮助,加快了秦国的步伐。

合纵连横的政策得失

合纵之术的意图就是在于联合弱小国家去抵抗强国的扩张,保证自身的安全,但是合纵之术本身有着不小的缺点,才给了张仪可乘之机。

首先就是合纵的对象较多,参与的对象较多利益范围也不同,虽然暂时性的有了同时的利益目标,但是时间一长利益矛盾凸显,这是联盟松散的原因之一。

其次是战线太长,利益分配不均,虽然从中协调但是各国想法不同,容易在大事上有不同的想法,秉持着自己的利益优先,导致联盟内部争斗不断,实力消耗过大,导致政策实施不到位。

而连横政策则更有针对性,一对一的合作使得国家之间的利益受到影响较小,衍生出来的产物以“远交近攻”为代表。

虽然合作对象少,但是连横政策是针对合纵的弱点而实施的,就好比合纵是一块完整的玻璃,连横就是要打破影响玻璃完整度的那个裂缝,以小击大更为容易。

虽然合纵和连横政策在当时的运用使得战国的局势变得更加扑朔迷离,但是在当时局势之下,合纵和连横的出现也是推动了历史的发展,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参考资料

《合纵连横:战国中期的军事外交论纲》周书灿

0 阅读:66

麦子历史

简介:与其给鱼一双翅膀,不如给鱼一方池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