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高原,这个名字听起来就带着点土气,但它却是中国北方一块举足轻重的土地。面积大约64万平方公里,横跨陕西、山西、甘肃、宁夏等好几个省区,地形破碎,沟壑纵横,黄色的土壤一眼就能认出来。
这片土地曾经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农业发达,人口密集,可几千年的开垦加上自然条件的恶化,让它变成了一个生态灾难区。
到了20世纪中叶,联合国甚至给它下了“无药可救”的评语,认为这片地已经烂到根儿上了,没救了。可中国不这么想。
从新中国成立开始,政府和老百姓就跟这片土地死磕上了,70年不松劲儿,愣是把一个“没救”的地方变成了全球生态修复的标杆。

黄土高原是怎么“烂”下去的?黄土高原的土壤是风吹来的黄土,学名叫“黄绵土”,特点是细腻、肥沃,但特别容易被水冲走、被风刮走。
几千年前,这儿植被茂密,水土保持得还不错,可到了后来,人口越来越多,开荒、砍树、放牧啥都干,草木没了,裸露的黄土就扛不住了。
到了清朝和民国时期,情况更糟。战争、灾荒让老百姓只能拼命种地,地越种越薄,树越砍越少,恶性循环开始了。

20世纪初,科学家测算,黄土高原的土壤流失量每年高达10亿吨以上,冲到黄河里,把河床垫高,下游年年发大水。
那时候,这片地已经成了光秃秃的荒坡,风一吹黄沙漫天,雨一来泥浆满地,粮食产量低得可怜,日子没法过。
1950年代,联合国粮农组织(FAO)派人来看了看,得出的结论是:这地方土壤侵蚀太严重,生态系统崩溃,恢复的可能性几乎为零。
当时的报告里说,黄土高原的年均侵蚀量能达到每平方公里1万多吨,全球罕见。加上干旱少雨,种啥都长不好,联合国专家觉得,这地儿怕是没戏了。

新中国成立后,黄土高原的惨状不可能没人管。1950年代,国家开始组织大规模植树造林,想靠树把土固定住。
那时候全国上下都喊着“绿化祖国”,黄土高原自然是重点。几百万棵树被种下去,老百姓扛着锄头满山跑,热火朝天的劲头是真不小。
但效果呢?没那么理想。为啥?一是缺经验,种的树好多不适合当地气候,比如杨树、松树,干旱一年来一片死。
二是光种树不管别的,地还是裸着,树没长起来前,土照样流失。还有就是那会儿技术落后,没啥科学规划,想到哪儿种到哪儿,成活率低得让人头疼。

除了种树,国家还试着搞点梯田。梯田这玩意儿其实不新鲜,几百年前就有人干过,把陡坡改成一级级平地,水土流失能少点。可那时候人手不够,机械更别提了,修点梯田费老鼻子劲儿了,覆盖面小,解决不了大问题。
这阶段的努力,虽然没啥大成效,但也不是白干。至少让大家意识到,黄土高原不是随便种几棵树就能救的,得动真格的。

真正让黄土高原起死回生的,是1990年代后的一系列大动作。1999年,国家推出了“退耕还林”工程,也叫“粮为绿”计划。
这政策简单说就是:别种地了,把坡地还给树和草,国家给你补贴。这招厉害在哪儿?它不光治地,还治人,把农民从破坏环境的死循环里拉出来。
退耕还林刚推的时候,覆盖了黄土高原上百万公顷的坡地。农民拿了补贴,种树种草,地不种庄稼了,土就不那么容易被冲走。
中国林科院的数据显示,到2010年,黄土高原的植被覆盖率从1990年代的不到10%涨到了30%以上,效果肉眼可见。

还有个大招是建淤地坝。这东西听着不起眼,就是在沟里修个小坝,把泥沙拦住。拦着拦着,沟里就平了,能种地,还能挡住下游的泥沙。
听起来简单,但干起来可不轻松。到2010年,黄土高原修了10多万个淤地坝,每年能拦下几亿吨泥沙,黄河的含沙量直线下降。这招不光治了高原,还救了下游。
除了这些,国家还推广了一堆技术,比如等高耕作、覆盖作物、节水灌溉啥的。这些招数听着高大上,其实就是让土留得住,水用得好。政府还建了研究站,请专家下乡,教农民咋干,慢慢地把科学种地普及开了。

当然,治理黄土高原这70年也不是一帆风顺。最大的难点是地太大,情况太复杂。黄土高原64万平方公里,地形千差万别,干旱的、半干旱的、沟多的、坡陡的,啥都有。
一招鲜吃遍天在这儿行不通,得因地制宜,分片治理。这就得靠政府、专家、农民一条心,协调起来贼难。
还有个问题是人地矛盾。黄土高原人多地少,老百姓得吃饭,退耕还林虽然好,可地少了,粮食咋办?
早期有些地方强制退耕,农民不乐意,偷偷复垦,政策差点打了水漂。后来政府学聪明了,补贴加码,还搞副业培训,比如养蜂、种果树,让农民有别的活路,这矛盾才缓下来。

自然灾害也老来捣乱。干旱一来,树苗活不了;大雨一冲,好不容易修的坝又塌。2000年代初,好几次沙尘暴把刚种的草皮吹没了,治理成果差点归零。
这些教训逼着国家调整策略,比如选耐旱的本地树种,修更结实的坝,慢慢才稳住局面。

70年死磕,黄土高原到底变啥样了?中国科学院2020年的报告说,植被覆盖率已经超过60%,比70年代的不到10%翻了好几倍。
土壤侵蚀量呢?从每年每平方公里上万吨,降到了现在的几百吨,部分地区甚至降了90%以上。黄河的泥沙量也从每年13亿吨掉到了3亿吨以下,下游洪水风险小多了。

经济上也有回报。退耕还林让几百万农民脱贫,种地效率高了,水土好了,粮食产量反倒没掉。2010年后,好多地方开始种苹果、核桃,搞生态旅游,日子越过越红火。环境好了,空气质量也上来了,连沙尘暴都少见了。
这成果不光中国自己认,国际上也服气。联合国环境署把黄土高原的治理列为全球样板,非洲、中亚好多国家都派人来取经。2010年代,世界银行还投了几个项目,帮中国把经验推出去。

别以为黄土高原这就算大功告成了,新问题又来了。气候变化这几年越来越明显,温度高了,雨水不规律了,干旱和暴雨轮着来,刚绿起来的地又得扛新考验。2020年后,国家开始推抗旱树种和更聪明的灌溉技术,想让生态系统更硬朗。
还有个大目标是碳中和。黄土高原的树和草现在每年能吸不少二氧化碳,国家计划到2060年再扩一扩,把这块地变成“碳库”。这不光是治地,还跟全球减排挂钩了。
另外,治理经验也在输出。非洲的撒哈拉边缘、中亚的荒漠化地区,都想学黄土高原的招数。中国开了好多国际培训班,把淤地坝、退耕还林这些实操经验教出去,算是给全球环境治理搭把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