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智能的真正定义是,调整以达成目标的能力,绝大多数人并不具备

如果要给“智能”一个更准确的定义,应该是:调整自己以达成目标的能力。不是智商,不是考试分数,不是背诵速度。是能不能在现实

如果要给“智能”一个更准确的定义,应该是:调整自己以达成目标的能力。

不是智商,不是考试分数,不是背诵速度。是能不能在现实世界里,感知偏差、修正偏差,并最终到达目的地。

这正是赛博控制论(Cybernetics)研究的主题。一个系统的智能程度,可以通过它的纠偏能力来衡量。船舶航行时,根据风浪不断修正航向;恒温器调节室温;大脑根据反馈调整策略。模式一致。

如果没有反馈和修正,目标就等于空谈。

绝大部分人失败,不是因为缺少能力,而是因为一旦偏离目标,便失去调整的动力。他们以为一次错误意味着彻底失败,而不是一次正常的修正机会。

进一步,如果要理解人类智能的结构,必须明白:你的目标决定了你的感知。

人脑是一个目标驱动的过滤器。你设定什么目标,就会在环境中优先捕捉什么信息。反之,如果目标模糊,感知也会混乱,行动也就随波逐流。

多数人并没有自己设定目标。他们沿用社会默认植入的:好好上学、找份工作、安稳退休。这套程序写得很早,大概在学会语言时就已经开始运行。

问题是,这种默认路径并不优化个体的成长。它只是最大化了社会结构的稳定性。换句话说,它关心的是整体平衡,不是你的幸福感。

所以,重新设定目标,是自主智能的第一步。否则,你只是别人的附庸。

赛博控制论还告诉我们,智能系统必须具备持续纠错的能力。不是一次规划、一次努力就完事,而是要在行动中不断修正。现实中的偏差是不可避免的。偏差本身不是问题。拒绝调整才是。

更进一步,人类智能的发展,还伴随着心理发展的阶段性演变。

心理发展理论(Ego Development Theory)将心智成长划分为九个阶段。从完全自我中心(婴儿期),到规则导向(儿童期),到社会适应(成人期),再到自主探索,最后达到系统性理解和统一视角。

每一个阶段,都对应一套新的目标设定和认知方式。

绝大多数人停留在传统阶段(Conventional Stages):服从规则、追求成就、赢得社会认可。这些人在表面上聪明,甚至拥有高智商测试成绩,但在更高层次的心智挑战面前,依然表现出极度的局限性。

后传统阶段(Post-conventional Stages),只有极少数人能进入。这里,人们开始理解系统性、复杂性、多元性。他们不再陷入单一标准的成功模式,而是能在矛盾中保持开放,在不确定性中自主导航。

最顶端的统一阶段(Unitive Stage),认知彻底变化:边界消失,个体与整体融合成一个连续体。感知不再局限于个体生存利益,而是直接连接到存在本身。

不过,这种转变,并不是一次顿悟,而是长年累月的系统性成长。每一次目标设定,每一次偏差修正,每一次认知扩展,都是对心智的一次打磨。

归根到底,智能增长的过程,就是不断设定更高阶的目标,不断修正认知偏差,直到你的心智能无缝对接现实本身。

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完成这条路径。绝大部分人,会在社会默认的坐标系里绕圈,直到耗尽。

但如果你理解了赛博控制论,理解了目标设定与心智成长的动态关系,那么,至少你已经站在正确的起点上。真正的智慧,不是快速找到答案。而是不断校正自己,直到不再需要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