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睛干涩是现代人常见的眼部不适症状,很多人对此存在疑惑与担忧,比如“眼睛经常干涩,以后会瞎吗”。事实上,眼睛干涩背后成因复杂,若处理不当确实可能影响视力健康,因此需要我们深入了解并科学应对。

判断眼睛是否存在干涩问题,可通过一个简单测试:盯着一个小圆圈,尽量不眨眼。若能坚持超过10秒且无异物感,说明眼睛目前状态良好;若在5-10秒内就无法坚持,则可能存在轻度干眼症;若连5秒都坚持不了,就需要引起高度重视并及时采取措施。这个测试的原理在于,正常情况下,眨眼动作能够帮助泪液均匀分布在眼球表面,保持眼球湿润。当眨眼间隔过长时,泪液蒸发加快,若眼睛无法承受这种快速蒸发,就会出现干涩、异物感等症状。通过这个简单的测试,我们能够对眼部健康状况有一个初步的自我评估。

眼睛干涩并非单一病因,根据不同症状可分为多种类型,每种类型需采用不同的应对方法。
蒸发型干眼症:症状表现为早上起床时眼睛不干,随着白天长时间用眼,眼睛开始干涩,且呈现干后流泪、哭完又干的循环状态。其根源在于负责分泌眼球最外层保护水分油脂层的睑板腺出现问题。睑板腺分布于上下眼睑内,其分泌的油脂与泪液混合,形成泪膜的脂质层,能够有效阻止泪液蒸发。
当睑板腺功能障碍时,油脂分泌减少或质量下降,致使眼液中的水分蒸发过快。治疗时,普通玻璃酸钠人工泪液效果不佳,应选用脂质型人工泪液,如博士伦复配脂质玻璃酸钠滴眼液、自然的油性人工泪液。这些脂质型人工泪液能够补充泪膜缺失的脂质层,减缓泪液蒸发速度。

此外,日常护理也很关键,洗脸时要注意清理下眼皮内部,可使用医用棉签或干净的毛巾轻柔擦拭,去除附着的灰尘、油脂等物质。定期使用蒸汽眼罩热敷,温度控制在40℃左右,每次热敷15-20分钟,帮助化开堵塞睑板腺小孔的灰尘、螨虫、干涸油脂等物质,保障油脂正常分泌。
缺水性干眼症:这类干眼症患者晨起眼睛就干涩,即便打哈欠、受风吹等刺激也很少流泪,主要是泪液分泌不足所致。泪液的分泌主要由泪腺、副泪腺等腺体完成,当这些腺体功能受损,或因年龄增长、疾病、药物副作用等因素影响,泪液分泌量就会减少。使用人工泪液是常见的缓解方式,但很多人存在使用误区,直接将人工泪液滴在黑眼仁(角膜)上,这种做法会刺激角膜神经,导致眼泪迅速将药水冲走,缩短药液在眼内的保留时间。
正确方法是轻轻拉开下眼睑,将人工泪液滴入形成的窝内,然后闭上眼睛,轻轻转动眼球,使药液均匀分布。除了外部补水,内部补水同样重要,每天应保证饮用2L以上的水,为泪液生成提供充足水分。同时,多摄入富含维生素A的食物,如胡萝卜、猪肝、菠菜,以及含有欧米伽-3脂肪酸的沙丁鱼等,也可通过补充相关营养补剂来满足身体需求。维生素A是构成眼内感光物质的重要成分,对维持正常视觉功能至关重要;欧米伽-3脂肪酸则有助于调节眼部炎症反应,改善泪腺功能。

除了常见的干眼症,还有一些眼部疾病也会出现干涩症状,容易与干眼症混淆,需要我们仔细辨别并及时就医。
睑缘炎:当眼睛不仅干涩,还伴有烧灼感,眼睑边缘红肿,睫毛上出现分泌物,且随着时间推移,眼睑肿胀加剧甚至影响眼睛闭合、产生疼痛感时,很可能患上了睑缘炎。这种疾病多由细菌感染引起,除了日常做好眼部清洁和热敷外,应尽快前往医院就诊,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抗生素类眼膏,如Dis斯酸、霉素眼膏等进行治疗。
过敏性结膜炎:若眼睛干涩且奇痒难耐,尤其是睫毛根部,同时伴随打喷嚏、流鼻涕等症状,可能是过敏性结膜炎。此时,需及时更换床单被褥,排查是否存在螨虫过敏。外出时可佩戴护目镜,避免接触花粉等过敏原。在药物使用上,可选用某某他定、某某斯汀等抗过敏眼药水,但必须在医生指导下使用,以有效减轻过敏症状。

结膜松弛症:如果眼睛干涩,转动眼球时眼睑与眼球之间有明显摩擦感,翻开下眼皮可见结膜皱皱巴巴、不平整,这可能是结膜松弛症。由于结膜松弛,无法紧密贴合眼球,导致泪液不能均匀涂抹在眼球表面,进而引发眼干症状。对于这种情况,目前有效的治疗方法是手术,通过手术剔除多余的结膜组织,增强眼睑对眼球的包裹性,重建泪膜并消除炎症。因此,一旦发现相关症状,应尽早到医院检查诊断,以便及时治疗。
眼睛干涩虽常见,但背后可能隐藏着多种眼部问题。通过自我检测初步判断眼部状况,准确区分干眼类型并针对性治疗,同时警惕与干眼相似的其他眼部疾病,才能有效保护眼睛健康。此外,保持良好的用眼习惯,如避免长时间使用电子设备、定时休息、保持室内适宜的湿度等,也有助于预防眼部干涩问题的发生。若对眼部健康还有其他疑问,可持续关注相关科普内容。
文本来源于@兔叭咯的视频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