粪便是人体将代谢废物和过剩水分排出体外的重要途径,维持体内环境的稳态。一般情况下,成年人每天排便1~2次,粪便质地柔软、成形、色泽棕黄,既不过硬也不完全稀薄,都是肠道功能正常的标志。然而,当你发现排便呈腹泻状,且伴有血丝、黏液增多,就不要掉以轻心,这往往是肠道黏膜受到刺激或损伤发出的“求救信号”。

大便“腹泻带血、黏液增多”是怎么回事?
健康的肠道能够有效地吸收水分、养分,并形成外形规则的粪便。当肠道黏膜因炎症、感染或肿瘤等因素受损时,粘液分泌增加,血管通透性升高,就会在稀薄的腹泻便中出现血丝和粘液。
一、感染性肠炎(急性细菌或病毒性肠道感染)
表现特点
突发腹泻,粪便水样或糊状,常见血水混合、黏液增多;
伴有阵发性腹痛、腹部痉挛;
部分患者出现低热、恶心、呕吐、全身乏力。
常见病原
细菌:志贺氏菌、沙门氏菌、大肠埃希菌(EHEC)、空肠弯曲杆菌等;
病毒:诺如病毒、轮状病毒等。
诱发因素
食用受污染的食物或水源;
与患者密切接触;
免疫力低下者更易发病。
应对措施
及时补液:口服或静脉补充电解质和水分;
病原学检测:粪便培养或PCR,以明确病原;
抗感染治疗:根据病因选用抗菌素或对症支持疗法;
饮食调整:禁油腻、辛辣,宜清淡流质。

二、溃疡性结肠炎(慢性炎症性肠病之一)
表现特点
反复腹泻,每日数次,粪便中可见鲜红血丝和黏液;
常有持续性下腹隐痛或绞痛;
疾病活动期可出现发热、贫血、体重下降等全身表现。
发病机制
是一种以结肠黏膜持续性炎症、糜烂、溃疡为特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病因尚不完全明确,遗传、免疫异常与肠道菌群失调均可能参与。
高危人群
青壮年为主要发病年龄;
有家族史或合并其他自身免疫疾病者风险更高。
诊断与治疗
结肠镜检查:直视下评估黏膜病变范围并取活检;
药物维持:5-氨基水杨酸制剂、糖皮质激素或免疫调节剂;
生物制剂:对重症或药物耐受者可选用抗TNF-α等;
生活方式:规律作息、压力管理、避免吸烟。

三、肠道肿瘤(息肉、结直肠癌等)
表现特点
早期症状不明显,随着病灶增大,粪便可因狭窄呈细条形,或出现稀便夹血、黏液;
伴有里急后重、排便不尽感;
晚期可能出现体重下降、贫血、全身倦怠。
病理过程
息肉是肠黏膜向腔内凸起的良性病变,长期未切除可发展成癌;结直肠癌则是黏膜上皮细胞恶变所致,早发现早治疗至关重要。
高危因素
中老年人(尤其40岁以上);
慢性肠炎病史、家族性息肉病;
高脂肪、高蛋白饮食及吸烟、饮酒等不良习惯。
筛查与干预
定期肠镜:45岁以上常规筛查,息肉即刻切除;
影像学检查:CT肠道成像或胶囊内镜;
手术及辅助治疗:肿瘤切除+放化疗或靶向治疗;
术后随访:监测复发、改善生活质量。
及时求医、关注肠道健康

大便腹泻伴血黏液增多,往往预示肠道黏膜正处于炎症或病变状态,及时就医、做血常规、粪便常规及肠镜检查,是明确诊断的关键。日常生活中,应保持规律饮食、避免高风险食物,适度运动、保持良好心态。如有家族肠道疾病史或长期症状不缓解,更要警惕慢性肠炎或肿瘤的可能,定期筛查,才能把隐患扼于萌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