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梅江河畔,绿灵路旁,一座青砖白墙的教学楼在绿树掩映下格外庄重。这座历经百年风雨的建筑,如同一位沉默的长者,静静诉说着容县人兴学育才的热血过往。作为土生土长的容县人,我常想:为何这片岭南山区能在民国时期涌现出那么多的留学生和黄埔将领?当走进杨梅中心小学的旧教学楼,脚步踏上通透的券柱连廊,答案便在历史的褶皱里渐渐清晰 —— 这里不仅是知识的摇篮,更是一代人以教育救国的精神家园。

杨梅中心小学位于杨梅圩文脉的核心位置,两侧的文昌阁(东)与武庙(西)构成"左文右武"的格局
一、在时光褶皱里寻找建校往事关于这座教学楼的起源,民间流传着多个版本,如同散落的珍珠等待串成项链。
当地老人记得这一段故事:1905 年,某位富户建成的西式宅邸因主人迁居南洋而空置,华侨与村民将其改办学堂,从此书声取代了寂静,这段时期或许就是这座教学楼早期的雏形。

杨梅中心小学现校门 作者自摄(广西阿宇)
容县博物馆的档案里则记载着清晰的校史脉络:辛亥后,即民国三年(1914 年),举人苏砚农创办的青年学社已容纳不下求知若渴的学子,团局总陈养才、校长李仁初等人邀集陆镜心,苏少阳,陆焕田等 19 位士绅倡议(据网友说还有陈、李、潘等当地家族),陈(阜?)东按照罗马式建筑风格绘制图纸,教学楼在民国三年(1914 年)开始建造,在1915 年竣工。晚清废除科举后,这所学校开启了容县创办新式学校的先河,培养出了不少人才。

校史宣传墙
如今的教学楼占地 800 平方米,两层砖木结构历经百年仍巍然屹立。正面的连列券柱外廊带着浓郁的欧式风情,二楼的花瓶式栏栅在岁月中愈发温润,走廊的券拱门串联起一个个教室,仿佛时光的隧道。台基上的青苔与墙面上的痕迹,共同书写着建筑的生命史 —— 它不仅是教育场所,更是时代变迁的见证者。

绿树映衬下的教学楼与操场 作者自摄(广西阿宇)

一通到底的长廊与标志性的连续券拱 作者自摄(广西阿宇)

二楼的敲钟铁 作者自摄(广西阿宇)

二楼走廊 作者自摄(广西阿宇)

楼后走廊 作者自摄(广西阿宇)

楼后走廊2 作者自摄(广西阿宇)

屋角细节 作者自摄(广西阿宇)

旧教学楼现改为功能室使用 作者自摄(广西阿宇)
二、宾兴馆里的教育密码在梅江之畔奠基起的这座学校,取名"扬华高等小学",校名寄托着 "发扬中华民族文化" 的宏愿,也可以亲切地称作“扬华校”、“梅小”。
正如校名 "扬华" 的双重寓意 ——"扬" 既是家乡杨梅的谐音,又蕴含“扬我国威” 、弘扬中华民族文化、振兴中华的深刻意义;"华"涵盖了 “中华”“华侨”“华人” 等多重含义,既指华侨的助力,更是华夏文明的传承,激励学子“华发奋进”。这种将个人命运与民族复兴紧密相连的精神,在教学楼的一砖一瓦间悄然生长。
漫步校园,阿宇总忍不住猜想:在那个积贫积弱的年代,是什么支撑着这所乡村小学的运转?阿宇认为答案藏在容县的"义学"两字里。
容县向来有设置义渡、义学的传统,宋明清间,广西设立的学校,大致分为府学、县学、书院、社学、义学、私塾。其中,私塾,是私人开办的学馆。义学,则是一种免费私塾,立学田收租作为经费,亦称义塾,属启蒙教育。

民国前,杨梅仅有私塾而无学堂,扬华填补了镇基础办学的空白,开创了新式学堂的先河 来源:容县博物馆
扬华小学设立之初,带有义学、私塾的性质,其设立资金,前期主要依靠当地宗族、士绅、华侨出资、当地村民给义学系统的捐资等。
杨梅的乡绅们深谙 "授人以渔" 的道理,他们不仅捐钱捐地,更将教育视为传承家风的根本。苏、陆、何、陈、李、潘等家族的留洋子弟带回西方教育理念,让这座乡村小学从诞生便带着开放的基因。
光是设立学校、修建校舍是不够的。因为,聘请老师、维持学校运转,这些可是要持续投入的。
阿宇认为,梅小后续运转所需的日常资金,极有可能来自于容县宾兴馆的支持。
据关立雄《漫述容县宾兴馆》记载,宾兴馆是始于清代的民间宗族联合管理机构,曾拥有遍布容县的千亩良田,其田产分布在附城、杨梅、黎村、松山等地,有时每年收租粮近三十万斤,成为新式教育的 "造血干细胞"。

容县宾兴馆图(旧址位于现容县幼儿园、会堂附近) 图片来源:清光绪 容县志
宾兴馆管理的田产,是一些地方势力较大宗族的“集体土地”,其在杨梅镇获得的田亩佃租,也很有可能大部分用作本地扬华高等小学的运转资金。而田租所交纳的粮产,就是一个个农民佃户用辛苦的汗水种出来的。因此,当时容县各乡镇的义学基础教育,归根到底是广大劳动人民托举起来的,受益于此的学子都普遍爱国爱家,从小就立志学成归来回报家乡社会。
这种"众人拾柴"的格局,孕育出独特的容县现象:据韦佩华在《容县明伦女子学校回忆记》中提及,县内的容县师学堂、容县中学堂、县立高等小学、明伦女子小学、附城小学、珊萃两等学堂、峤南小学、扬华高等小学等中小学学校,均得到宾兴财产资助,宾兴馆的田租如同活水,滋养着无数寒门学子的求学梦。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杨梅镇龙塘村田垌风景
有据可查,清末民初容县建有38所小学,乡镇覆盖率100%,培养了数万中小学生,出国留学生的人数达111名(《广西留学史》),容县人考上黄埔军校的达170多人,社会办学热情高涨,教育的兴盛可见一斑。
民国时期的容县乃至郁林五属,是广西小学教育发展较快的地区。“在已有小学地方,旧式小学均能迅速地改办基础学校或中心基础学校;在未有小学的地方,或将祠堂庙宇改办,无可改办者从事营造。”这一做法,带起了全省范围的设校办学热潮,省内基本上实现了每个乡镇设有中心国民基础学校,后来被国民当局向全国推广。
那么,扬华校既然叫“高等中心小学”,其中的“高等”和“中心”又是什么意思呢?
当时的小学实行四二学制,分为初等小学堂和高等小学堂两种形式,即国民基础学校(4 年)和中心国民基础学校(2 年)。村街办国民基础学校(初小),主要解决基层民众的基础文化教育问题,如识字断文、会算数等;乡镇办中心国民基础学校(高小),则集中各街村中有能力继续深造的小学生,培养他们成为未来社会的知识分子。这种学制的划分,体现了当时教育普及与精英培养相结合的理念。

梅小教职工集体照旧照片1 图源:网络

梅小教职工集体照旧照片2 图源:网络

梅小教职工集体照旧照3 图源:网络
民国时期的学制改革,让这里成为区域教育的标杆。当村街办初小、乡镇办高小的规划落地,扬华高等小学理所当然成为了杨梅镇的 "中心国民基础学校",承担着整个杨梅镇甚至容县南片的高年级小学教育重任,吸引了来自六王、岑溪、灵山、北流、石寨、容城、信宜等地的众多学子。正如一位网友回忆说:“那时每年开学典礼的对联都是“顶天立地,继往开来”,一个乡村小学的格局实在是高!”。

到了1934年,广西省主席黄旭初施行《广西普及国民基础教育五年计划大纲》,广西拨发各县原有粮赋附加二成用于义务教育经费,拨用各县粮赋附加三成用于教育。省拨给的义务教育经费是广西义务教育经费的重要来源之一,地方政府也承担了部分义务教育经费的拨发责任,另外,通过社会力量的参与和筹集,进一步补充义务教育经费。当时教育占了广西全省开支的很大份额,可见当时全省对教育重视之程度,此时的广西在工商业、交通、教育领域均颇有建树,一举成为全国的模范省。

黄旭初 容县杨村东华人
三、走出小镇的家国天下今天,我们站在梅小教学楼光影斑驳的走廊上,仿佛仍能听见百年前的读书声穿越时空。
何柱国将军就是从这座小镇踏上求学之路,成为东北军名将,为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抵御外辱的胜利、民族的解放、国家的和平建设与统一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何柱国 容县杨梅成美村人
苏祖馨将军从新塘村的私塾走出,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广西陆军速成学堂步兵科。在抵御外辱时率部与日寇血战,为台儿庄大捷奠定基础;作为四十八军军长,在安庆接受日寇投降。

苏祖馨 容县杨梅新塘村人
李毅将军从小在心里种下救国的种子,后续参加同盟会,参与辛亥武昌首义、北伐,抵御外辱期间又任第三、 第四、第七战区中将校点主任、武汉行营高参。

李毅 容县杨梅镇杨梅村人
还有 "八桂才女" 封凤子,从这里走向复旦大学,周总为她题字 "为建设人民艺术而努力"。

封凤子 容县杨梅镇四端村人

周总与凤子
—— 还有很多名字,如同璀璨的星辰,照亮了教学楼的历史天空。
网友 "黎文" 记得七十年代爬围墙看电影的往事,那时的教学楼既是课堂,也是全镇的文化中心。这些散落的记忆碎片,拼凑出教学楼的精神内核:它不仅是培育英才的摇篮,更是凝聚乡魂的枢纽,让每个走出这里的孩子,都带着 "为家乡争气,为中华争光" 的信念。
这座学校的每一块青砖,每一块都浸染过梅江的晨雾,见证过少年的壮志,也见证过容县教育的辉煌:黄绍竑、黄旭初主政广西时,这里是较早普及国民教育的地区之一;五十年代,杨梅中学曾在梅小借址办学,本地的教育事业进一步发展,为梅中后来成为自治区示范性高中奠定了基础。如今的旧楼虽已改为功能室,但墙上教员思想的刻字,与百年前的 "扬华" 校名遥相呼应,诉说着不同时代的教育初心 —— 变的是校名,不变的是对知识的尊崇、对家国的热爱。
四、让历史建筑成为活的教科书这座融合中西风格的建筑,不仅是建筑学的样本,更是教育史的活化石。它见证了容县人如何在时代变局中破局:当科举废除,他们转身兴办新学;当战火纷飞,他们在依然坚守课堂;当新时代来临,他们让老建筑焕发新生。
其中一位网友的评论让我深思:"难怪当年容县人才辈出,那个年代就有这么好的教育资源。" 这背后是无数无名者的付出 —— 是华侨漂洋过海寄回的侨汇,是佃农捐出的田粮,是教师们在油灯下批改作业的身影。这些故事不该只躺在档案里,而应成为我们理解家乡、理解中国的钥匙。正如梅江终会汇入大海,每个容县人的努力,都曾是推动时代进步的细流。
离开时,正逢放学,孩子们的笑声在教学楼前回荡。阳光穿过券柱,在地面投下斑驳的光影,仿佛历史与现实在这一刻重叠。这座百年老楼告诉我们:教育,从来不止于课本知识,更在于血脉里的文化自信,在于胸怀天下的责任担当。当我们保护好这些历史建筑,让它们继续讲述过去的故事,便是在守护一个民族的精神根脉 —— 因为每个地方的教育传奇,都是中华文明长卷中动人的篇章。

后记·阿宇说
近来有读者问:"为何你的文章总带着泥土气息?"我想,或许因为历史本就是生长在土地里的。从博物馆的档案到老人的口述,从地方志到网友评论,每个细节都需要反复印证。为了写完这篇文章,各种的史料已塞满硬盘的文件夹。这让我想起在杨梅镇走访时,一位八旬老人颤巍巍地说:"我们小时候,都以能进扬华读书为荣。" 这份荣耀感,正是容县教育传承。如果你手中也有关于杨梅中心小学的老照片、老故事,欢迎在评论区分享 —— 让我们共同守护这份珍贵的记忆,让历史的声音永远鲜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