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冬,淮海战场上的硝烟遮蔽了月光。一位24岁的营长带领着500余名战士,在黄维兵团三个师的夹缝中撕开血路。他们用
1937年深秋的延安窑洞里,朱德望着眼前风尘仆仆的年轻人,突然朗声大笑:“好你个周骏鸣!三年前给你三条枪,如今还我千军万
1946年10月11日清晨,张家口城头的硝烟尚未散尽,一支穿着粗布军装的部队踏着晨露开进城门。走在最前的将军突然勒马,望
1972年2月21日下午3时,中南海书房里的挂钟滴答作响。一位78岁的老人倚在沙发上,双脚肿胀得只能塞进特制布鞋,面前却
1949年初的淮北平原上,寒风卷着硝烟掠过焦土。一位身披破旧棉衣的中年男子,在泥泞小路上深一脚浅一脚地跋涉。他腰间暗藏的
1953年7月,东京巢鸭监狱的战犯管理所内,一群曾在中国犯下滔天罪行的日本战犯正围坐读报。当“中国志愿军迫使美国签署停战
1988年9月14日,中央军委礼堂将星云集。当17位上将接过命令状时,他们肩章上闪耀的金星,距离上一次将帅授衔已过去整整
他是民国最神秘的特务头子,权倾一时却终身副职;他是蒋介石最锋利的 “佩剑”,在抗日战争中做了一些有利于国家和民族的事,却
1939年的晋西北高原上,一支打着补丁的部队正顶着寒风修筑工事。战士们的刺刀在夕阳下泛着冷光,远处黄河的咆哮声与铁锹撞击
1975年除夕夜,台北士林官邸的病房内,一台老式电报机发出急促的嘀嗒声。88岁的蒋介石艰难地支起身子,口述了人生最后一封
1972年的某个冬夜,北京街头积雪未化。一辆轿车在刹车声中与自行车轻微剐蹭,后座窗帘掀开的瞬间,映出一张全国人民熟悉的面
1935年5月,川陕苏区的山间云雾缭绕。一支八万人的队伍正在整理行装,他们的目光望向嘉陵江对岸。几个月前,这支队伍刚创下
1938年春天,太行山深处的一处农家院里,二十多名八路军干部围坐争执。有人拍案而起:“凭什么让外人来带我们?”有人低头抹
中国人民解放军评衔委员会办公室的灯光下,一份标注着15位将领姓名的名单正在传阅。1955年的授衔工作已进入最后阶段,当十
1986年9月2日,北京中南海紫光阁内,一位82岁的老人身着崭新中山装,面对美国记者的镜头,目光如炬。他的对面坐着迈克·
1945年初春,日军华北方面军的作战地图上,一支红色箭头直指西安。这是他们第三次策划“西安作战”,参谋部甚至拟定了“占领
1941年的延安窑洞里,刘少奇向毛泽东汇报新四军重建工作时,突然郑重提起一个名字:“我们有个师长,叫粟裕,是最会打仗的人
1934年10月16日,贵州困牛山的悬崖边,一群衣衫褴褛的红军战士砸碎枪支,纵身跃入深谷。他们的身影消失在黑滩河的雾气中
1949年1月,北平城外的炮火声渐渐停歇,城内却暗流涌动。华北“剿总”司令傅作义手握二十余万大军,站在历史的分水岭上——
1942年3月的旧金山港,1200名日裔美国人背着行囊登上火车。站台上,白人警察用枪托推搡着哭泣的孩童,商店橱窗贴着“日
签名:分享尘封史事中那些有温度、有趣味的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