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标签: 银行

江苏银行跌1.72%,成交额24.29亿元,后市是否有机会?

1、江苏银行最近3年的股息率分别为:6.73%,7.03%,5.30% (免责声明:分析内容来源于互联网,不构成投资建议,请投资者根据不同行情独立判断) 资金分析 今日主力净流入-4.57亿,占比0.19%,行业排名16/17,该股当前无连续增减...

我问了在银行做风控的老同学,房产反洗钱新规为啥要倒查十年。他叹了口气说,有些漏洞

我问了在银行做风控的老同学,房产反洗钱新规为啥要倒查十年。他叹了口气说,有些漏洞不堵不行了。​新规要求客户身份资料和交易记录保存期不少于十年,就是因为虚假交易和骗贷太多了。最近浙江嘉兴就有中介找学历不高的人当“职业背债人”,伪造收入证明和银行流水,从银行套取百万贷款后断供。这些人背债百万,最后钱被中介拿走,自己却面临起诉和失信风险。​银行过去对首付资金和收入证明审查不到位,现在必须从严追查。新规下,房地产开发企业和中介都得识别客户身份、监测可疑交易,并直接上报反洗钱中心。​同学最后说,这行再也不容糊涂账了。
大家都在疑惑,2025年这波牛市的终点会在什么时机出现?说实话,没人知道准确答案

大家都在疑惑,2025年这波牛市的终点会在什么时机出现?说实话,没人知道准确答案

大家都在疑惑,2025年这波牛市的终点会在什么时机出现?说实话,没人知道准确答案,但是我们可以对比一下2015年的牛市终点吧。居民存款,2015年54万亿,4月流出1.2万亿,5月就乏力了,6月就见顶,顶点市值70万亿。2025年160万亿,哪个月流出3万亿,就可以出了,因为你不可能等到第二个月流出减少再出,或者至少流出3万亿你就得出一大半,第二个月流出减少,直接出清,顶点市值可能会破200万亿。GDP对比市值,2015年市值70万亿,GDP也差不多70万亿。2025年GDP134万亿,考虑到这10年金融市场化比例增加,市值超过150万就要有警觉,超160万或许可以出清了。开户人数,2015年5月单周开户400万,考虑到90后,00后人数比之前少,2025年要是开户人数单周破300万,也是个见顶的信号。身边散户信息,这个很难判断,但是大家珍惜自己身边的人,尽量不要在现实中谈股票,我的信号是哪天我的几个不常见联系的人也来说股票,就有问题了。微信指数(百度指数):2015可能用百度更好一点。百度指数在2014年维持在5000-8000的活跃度,但是到了2015年4月就达到了3万,5月也一直在3万震荡,结果6月就到顶了。2025年,微信指数里搜牛市,炒股,A股等关键词,目前来看还属于比较低水平。2024年国庆是500万,目前是120万,所以等哪天指数破400万或500万,可能也就到顶了。监管层调控,2015年6月清理场外配资,出台警示风险等。银行市净率,2015年银行市净率从2024年的0.84涨到了2015年6月的1.4倍。2025年启动之前,2024年银行的市净率在0.6倍,目前在0.8倍,所以银行应该破1.2才会见顶。十年国债VS市盈率,2015年6月,十年国债3.62%,沪深300的市盈率20倍,因为国债收益很高,所以牛市见项也早。2025年,十年国债1.76%,按理市盈率可以去到40倍,哈哈。不过目前是15倍,所以如果保守一点,超20倍就要警惕,或者再乐观一点,超30倍吧,应该就见顶了。
大家要去思考的一件事——什么是中国市场的核心资产?银行是,电力也是!为啥投入一项

大家要去思考的一件事——什么是中国市场的核心资产?银行是,电力也是!为啥投入一项

大家要去思考的一件事——什么是中国市场的核心资产?银行是,电力也是!为啥投入一项1.2万亿的超级工程雅下水电站,电力是人工智能、电车和机器人时代最核心的资产。而国家能源投资集团是全球最大的电力公司,国家电投集团是全球最大的清洁能源发电公司,无论是内资还是外资,最后势必会围绕这些资产进行博弈、争夺。站在这个角度去看电投国际(上海电力)的使命,重组在其中都只能算是一桩小事。目前核心的银行已经牛很长时间了,坚守核心的电力!没上车的抓紧了,趋势一旦启动不会轻易结束!会一牛到底!
早些年,中国经济高速运行,房价也节节高升。大家觉得买了房,就赚了,至于银行贷款也

早些年,中国经济高速运行,房价也节节高升。大家觉得买了房,就赚了,至于银行贷款也

早些年,中国经济高速运行,房价也节节高升。大家觉得买了房,就赚了,至于银行贷款也不是事,反正先拿了房再说。2016年~2021年,这五年间,各大城市在互相攀比房价了,如何如何!后面房价不涨了,以恒大为代表的房地产公司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接下来,房子没人买了!接下来,经济下行!接下来,房贷成了我们的大问题了!我大女儿在2020年以1万7的单价在苏州买了一套房子,月供4800,还30年!目前已降到9千,如果卖了,刚好还银行。那么:首付+这几年的还款=全亏!不堪设想!因此:人们终于清醒了,贷款买房,就不买了!因为我们的银行只要签个字,上百万到手了,而购买人会还上30年!有人在形容:买了房,不知道天什么时候亮了!因为买房人在日夜兼程,为了房贷,不知所措!大家说:贷款30年,还有人买房吗!?前面分明就是万丈深渊,让人胆战心惊!
在我国有多少银行?

在我国有多少银行?

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邮储银行,资产规模全球领先。3. 股份制商业银行(12家) 包括招商银行、中信银行、浦发银行等,以灵活经营机制为特点。4. 城市商业银行(约125-130家) 如北京银行、上海...
#老人银行存12万被办成保险#【老人到平安银行存款却被办成保险?每年还要交12万

#老人银行存12万被办成保险#【老人到平安银行存款却被办成保险?每年还要交12万

#老人银行存12万被办成保险#【老人到平安银行存款却被办成保险?每年还要交12万元保费银行回应】“去存款,结果却办成了保险,而且两个多月过去了,连个纸质的合同也没有,更不知道具体条款是啥……”近日,家住西安市草滩的张女士致电华商报,称6月中旬老伴儿去平安银行高新支行办理存款,结果7月底亲戚帮他查看手机银行时,才知道竟买成了保险。一想到随后两年还要缴20多万的保费,夫妇二人多日来寝食难安……打开手机才知老伴竟买了12万元保险张女士称,以前在西安高新区住的时候,经常去位于科技二路的平安银行高新支行办理存取款,渐渐地与该行一位客户经理贾某熟悉了。正因如此,后来家虽搬到了草滩,但6月11日有笔12万元的存款到期,年过7旬的老伴在接到贾某电话得知有利息高的存款后,仍前往办理。考虑到老伴记性差,张女士还在他出门时,叮嘱了几声是去“存款”。“那天回家后,他跟我说存了三年的定期存款,但没拿到存单,说是银行纸质存单没有了;想着钱存在银行里也没事,就慢慢把这事忘了”,张女士称,当时老伴儿回来还跟她说,三年期定期存款利率超过2.5,觉得挺划算。谁知到了7月底,有个年轻的亲戚到家里做客,一打开老伴手机才发现他买了12万元的保险,“他一听是保险,差点气晕过去,我也连着好几天吃不下饭,睡不着觉。”张女士的老伴儿徐师傅当即赶往平安银行高新支行确认,结果确实是买了保险。考虑到按险种要求明年、后年还要每年交12万元的保费,夫妇二人的退休金又不高,因此十多天来一直打平安保险投诉电话,要求退保。“8月11号下午4时多,保险公司一个人和我们在银行面谈了,说周五会答复,可并未回复。我们就打了银监会12378”,张女士告诉记者,即便是买了保险,也应该有个纸质合同,截至目前已经过去两个多月了,银行和保险公司都没给,“手上连个纸质的保险合同都没有,怎么能保证合同条款的公平公正?”平安银行高新支行:当时老人确认了保险合同银行有“双录”从徐师傅持有的一份“平安银行个人账户交易明细清单”看,他在6月11日有一笔12万元的交易,交易地点为“平安银行”,属“网上支付消费”,交易对方信息栏为“平安银行深圳分行营业部—中国平安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徐师傅告诉记者,当天去平安银行高新支行之前,客户经理贾某联系他,推荐一个保本保息年利率2.5的存款,去后在贾某和另一位工作人员的指点下,操作了自己的手机,“我平时不会上手机银行,也不知道在哪儿看,来银行要求退保,也是她们手把手教的”。8月19日下午,记者来到平安银行高新支行问及客户经理贾某,工作人员称此人正在休假。就徐师傅夫妇的诉求,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女负责人表示,徐师傅并非对自己购买保险一事不知情。她称,根据工作要求,徐师傅购买保险时,每一步银行工作人员均对其进行了录音、录像的“双录”确认,而且电子合同也由其本人签字确认了。就其退保要求,她介绍,在“双录”后有20天的犹豫期;在签电子合同后,还有一个20天的犹豫期,且在犹豫期内,手机还会有提示,但徐师傅均未在犹豫期内提出异议。对徐师傅至今未拿到纸质合同的说法,该负责人称,电子合同就在其手机银行内,而且是经过其签字确认过的。未拿到纸质合同,是因为本人并未提出要纸质合同。徐师傅称,自己在所谓的犹豫期里没有接到过任何提示。由于平时不会看手机银行,有问题都是用微信或打电话向银行客户经理了解。而当时购买保险时的“双录”,实际上自己还以为是在为办理存款所录——在“录音、录像时,我是不能(自由)说话的,只能说‘是’或‘不是’,‘同意’或‘不同意’”。近年来,“存钱变保险”事件屡屡发生,但诉讼的结果往往以储户败诉居多。虽然多数储户表示,自己是来银行存钱的,最后的“投保”是因为受到了误导。但在法院审理中,由于储户是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应能区分存钱和投保的区别,且有本人签名确认,加上难以提供被误导的证据,其储户的诉求便难以得到支持。不过,今年以来,邮储银行天津西青区支行、中国银行银行卡中心等,因误导投保人、承诺给予投保人保险合同约定以外的利益,以及夸大保险责任、承诺收益等,先后被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天津监管局、北京监管局各罚款20万元和13万元。这些案例说明,银行在销售保险产品时,应如实向消费者介绍产品情况,不得夸大或误导消费者。
房价跌不跌已经不重要了!昨晚和银行信贷部的老同学吃饭,两杯茅台下肚,他拉着我袖子

房价跌不跌已经不重要了!昨晚和银行信贷部的老同学吃饭,两杯茅台下肚,他拉着我袖子

房价跌不跌已经不重要了!昨晚和银行信贷部的老同学吃饭,两杯茅台下肚,他拉着我袖子说:“哥,现在市场上80%的买房人,脑子一热,都在往同一个坑里跳!我们批贷款的时候看得清清楚楚,都替他们捏把汗!”第一个坑:光盯着月供,不看总利息!多少人进来算贷款,张嘴就是"月供能不能再低点?"你问他30年总共要还银行多少利息,他一脸懵!我跟你算笔账:贷200万,30年等额本息,利息都快赶上本金了!多少人还了五年十年才发现,还的全是利息,本金根本没动多少!这不是给银行打长工是什么?第二个坑:盲目迷信"低首付",把自己杠杆拉满!现在开发商和中介最爱忽悠这个。"首付10万就能上车",听着诱人是吧?但贷得越多,利息越高,风险越大!一旦工作上有个风吹草动,月供立马断给你看。我们审批时看到那些月供占收入七八成的,心里都咯噔一下,这完全是在走钢丝啊!第三个坑:只看房子不看"综合成本"!光算房价和贷款?太天真!物业费、停车费、取暖费、未来的维修基金、房产税(迟早要来),这些加起来不是小数目。很多人买完房才发现,养房成本比租房子贵多了,把自己活活逼成"房奴",不敢消费不敢辞职,生活质量断崖式下跌。第四个坑:被"未来规划"画大饼忽悠瘸了!"地铁明年通""学校后年建""商圈大后年起来"...开发商说的未来,你敢信?我们见过太多项目,交房三年了周边还是荒地。配套没起来,房子租不掉卖不出,月供却一分不能少。买房要看现在能看见的东西,别信那些纸上画的大饼!第五个坑:压根没给自己留"退路"!买房前意气风发,觉得自己收入会一直涨。工作不会丢?身体不会出问题?家里没急事?我们见过太多人,遇到一点突发状况,月供就还不上了。最后逾期、罚息、上征信黑名单,甚至被法拍!买房前至少备足两年月供的救命钱,这才是成年人该有的理智。现在买房拼的不是胆量,是算账的能力!很多人连等额本息和等额本金都搞不明白就敢签合同,这不是勇敢,是莽夫!房子是好东西,但买错了套牢一辈子。记住,买得起的时候不着急,买不起的时候别硬上。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110亿美元买条命值不值?答案是值,虽然已到68岁,但面对死亡谁都不舍,特别是从

110亿美元买条命值不值?答案是值,虽然已到68岁,但面对死亡谁都不舍,特别是从

110亿美元买条命值不值?答案是值,虽然已到68岁,但面对死亡谁都不舍,特别是从首富变成死刑犯,她在狱中给政府写信,希望能让她“戴罪立功”,参与资产处置,将名下资产变成“下金蛋的鹅”。张美兰,不是普通人。她是越南华裔,祖籍广东汕头。1956年出生在西贡,后来成了胡志明市地标级企业的掌舵人。房地产、酒店、金融,样样通吃。她一手打造的“万盛发集团”,在越南几乎没人不认识。说白了,她就是越南商界的天花板,不上市、不融资,靠自己就能玩转上千亿的盘子。但她也不是普通的罪犯。她做的事,简单说就是:把银行当成自家保险柜,十年时间,掏空了2900多亿人民币。你可能会觉得这夸张,可越南最高法院的判决书里写得明明白白:她通过916份假贷款,搞出了304万亿越南盾,直接拿走了SCB银行93%的贷款额度。2500多笔交易,全是空壳公司对空壳公司,账面和现实完全两码事。说到这你可能以为,她就是个恶霸,没脑子乱搞。其实没那么简单。她能控制银行,是因为2011年越南央行“协调”她出手。合并了三家银行,借她“资本支持”稳定金融系统。从那一刻起,她就不是普通企业家,她是“系统里的角色”。但她玩大了,做假账、转资金、行贿,一桩接一桩。她的司机从2019年到2022年,光现金就运了44亿美元到她家,还是从银行直接提的。你没听错,44亿美元,不是44万。就像印钞机搬回了家。有一次,督察组来查,她直接给了520万美元,让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那是越南历史上最大的一笔行贿,没人敢这么明目张胆。可问题来了,这种玩法能撑多久?2020年,SCB频繁出事,开始有人挤兑。银行没钱兑付,舆论开始爆炸。2022年10月8日,她被直接带走,万盛发的高管也一个个落网。到了开庭那天,86个被告坐满了整个法庭,案件材料整整6吨,104箱文件。连审计署、央行里的人都牵连其中。她在法庭上哭了。她说:“我最大的错误,是贸然踏进金融圈。”她说她老公、孙子都被抓了,家里还有个小儿麻痹的女儿没人照顾。可检方不买账,认定她毫无悔意,只会甩锅,一口咬定死刑不可少。2024年4月11日,法院直接判了她死刑,赔偿1951亿人民币。这笔赔偿金,根本没人指望她能还得起。但她自己还有想法。她在狱中写信给政府,说愿意戴罪立功,把名下资产“变成能下金蛋的鹅”,帮国家挽回损失。她说,她不怕坐牢,只求一条命。这封信,不是求饶,是她最后的筹码。她清楚,自己不是小偷小摸,是牵动几万个家庭、4.2万名SCB投资者的大案。她清楚,自己手里那点资产,如果处理得当,或许真能换来“活着”的机会。她也知道,越南政府正在打反腐“烈火熔炉”,她这个案子,是整个运动的标志性成果。但她还是赌了一把。她的律师说要上诉,要坚持无罪。可现实并不乐观。她的丈夫被判9年,侄女17年,同案的四个高管,直接判了无期。这意味着什么?意味她一个人,不可能把这口锅甩出去。这一切背后,是越南整个金融系统的震荡。2023年,越南1300家房企倒闭,投资者信心崩了。外资一度观望,房地产市场一片哀嚎。这不是张美兰一个人的事,但她成了众矢之的。她曾拥有西贡时代广场、温莎酒店,还有数不清的土地项目。她曾住在私人庄园,出入配车队,连司机都是银行的人。但如今,她只能靠一封信,寄希望于政府的“宽大处理”。
抓到“内鬼”了,大家诈骗电话不断,果然是有“内鬼”作祟。​公安部前不久召开新闻

抓到“内鬼”了,大家诈骗电话不断,果然是有“内鬼”作祟。​公安部前不久召开新闻

抓到“内鬼”了,大家诈骗电话不断,果然是有“内鬼”作祟。​公安部前不久召开新闻发布会,就电信诈骗案件,仅今年就抓获银行、运营商“内鬼”23名​这些人可不是小喽啰,手里攥着咱们的手机号、银行卡信息,骗子能精准喊出你名字、报出你住址,多半是他们在背后递的“料”。​最气人的是,普通骗子还得瞎猜信息,这些“内鬼”直接把真信息打包卖,难怪诈骗越来越难防。这哪是外部入侵,分明是“家贼难防”——咱们信任的服务机构里,竟有人把隐私当成赚钱的工具。先说说这23名“内鬼”的破坏力。公安部数据显示,每一名信息泄露者背后,平均关联着上百起诈骗案件。他们卖的不是简单数字,是咱们在银行开户时填的家庭住址,在运营商登记的紧急联系人,每一条都能让骗子编出“精准剧本”。银行和运营商本该是隐私的“守门人”。咱们办银行卡时签的隐私协议,办手机号时填的身份信息,都是基于信任交给他们保管。可这些“内鬼”倒好,拿着岗位赋予的权限,把信任撕成碎片换钱,这比外面的骗子更让人恶心!有受害者说,骗子给他打电话时,能准确说出他的银行卡尾号和最近一次转账金额。他一开始以为是自己不小心泄露了,直到“内鬼”被抓才知道,是银行里的人把他的账户流水打包卖给了诈骗团伙。这种被最信任的机构“背刺”的感觉,谁经历谁崩溃。更可怕的是信息贩卖的链条。这些“内鬼”不会只卖一次信息,一条完整的个人信息包,能在黑市里转好几手,从手机号、住址,到消费习惯、出行记录,最后整合成“精准画像”。骗子拿着这些信息骗老人、骗学生,一骗一个准。按《个人信息保护法》规定,金融、电信机构有义务保障用户信息安全,泄露信息最高可罚5000万元,责任人还得坐牢。可之前总有人抱着侥幸心理,觉得“偷偷卖没人发现”,这次公安部抓的23人,就是给所有从业者敲警钟——别碰隐私这条红线!银行和运营商不能只在“内鬼”被抓后才表态。平时得把权限管严点,谁查了用户信息、查了多少次,都得有明确记录;发现异常操作要及时拦截,别等信息卖出去了才“事后补救”。毕竟,防“内鬼”比防外面的骗子更关键!这次抓了23人,只是开始。只有让所有想动歪心思的“内鬼”知道,卖信息必被抓、抓了必重罚,才能守住咱们的隐私安全。不然,今天抓一批,明天又冒出来一批,诈骗永远防不住!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