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标签: 轰炸机

来而不往!俄罗斯核潜艇与美核轰炸机对峙8月15日,六艘俄罗斯舰艇已抵达阿拉斯加

来而不往!俄罗斯核潜艇与美核轰炸机对峙8月15日,六艘俄罗斯舰艇已抵达阿拉斯加

俄罗斯核潜艇与美核轰炸机对峙 8月15日,六艘俄罗斯舰艇已抵达阿拉斯加沿岸,分布在多个方向,其中包括可搭载核武器的战舰和潜艇。这一行动发生在两架B-2A“幽灵”远程战略隐形轰炸机抵达阿拉斯加埃尔门多夫空军基地不久之后。...
中国能打下B2吗?美国B2隐身轰炸机,神不知鬼不觉的打完伊朗,又飞回美国本土,谁

中国能打下B2吗?美国B2隐身轰炸机,神不知鬼不觉的打完伊朗,又飞回美国本土,谁

中国能打下B2吗?美国B2隐身轰炸机,神不知鬼不觉的打完伊朗,又飞回美国本土,谁也没发现它,真的令人恐怖!如果哪天美国B2轰炸机入侵中国,中国能够发现目标并打下来吗?这话题的来头,得从B-2的出生说起,美国空军1989年首飞B-2,这玩意儿是冷战末期产物,花了440亿刀造21架,每架造价20亿刀,全球最贵飞机。它外形像蝙蝠,雷达反射面小到0.1平方米,涂层吸波材料让雷达波像泥牛入海。动力上用四台F118发动机,能飞1万多公里不加油,带核弹或常规弹药,1999年科索沃战争首秀,炸了南联盟目标,飞回密苏里基地,没被雷达抓到。之后在阿富汗、伊拉克、利比亚行动中露面,2017年炸了IS营地,2023年据说在中东巡航威慑伊朗,虽没真动手,可美军宣传它能从本土起飞,直奔目标扔JDAM制导炸弹,伊朗雷达据称没捕捉到。伊朗防空系统用俄罗斯S-300,可B-2低空掠飞,电子干扰强,硬是溜过去,这让中东国家直呼头疼。转到中国这边,防空网不是吃素的,从上世纪90年代学南联盟教训,那时他们用老式SA-3导弹干掉F-117隐身机,靠米波雷达捕捉信号,我们吸取经验,早早布局反隐身体系。核心是雷达家族,中国JY-26“天空哨兵”米波雷达,波长长,能反弹隐身涂层,2013年珠海航展亮相,据军方测试,能远距锁定F-22和B-2类目标,探测距离超500公里。加YLC-8B这种UHF雷达,组合成网,层层覆盖东海、南海空域,2024年南海演习中,这些雷达模拟捕捉隐身目标,成功率高。空军地空导弹部队用HQ-9B系统,射程200公里,带主动雷达导引头,能中段锁定隐身机,俄罗斯S-400我们也引进,自产版HQ-19更猛,速度6马赫,专治高速隐身目标。话说回来,B-2想入侵中国,得过几道坎,它起飞地多在关岛或本土,路程远,中国用卫星和远程雷达盯紧。北斗系统加AI监控,实时追踪太平洋动静,2022年升级后,精度厘米级,能预警异常飞行。假如B-2靠近领空,沿海防空旅用相控阵雷达如KLJ-7A,融合多频段数据,破隐身迷雾。实战案例,2019年美军B-2飞关岛,中国空军J-20隐身战机模拟拦截,雷达数据共享,成功“锁定”。导弹端,东风-17高超音速导弹虽主打地目标,但防空版DF-100能空中猎杀,速度10马赫,B-2慢悠悠飞不过。海军052D驱逐舰带海红旗-9,舰载雷达网覆盖海疆,2023年渤海演习中,模拟击落隐身轰炸机。拉长看,这事后果不小,美国B-2库存少,只21架,损一架心疼死,维护贵,一小时飞10万刀。假如真动手,中国防空网层层堵截,B-2隐身再牛,也怕饱和攻击。历史教训,1999年F-117被击落,因低估对手雷达网,我们现在网更密,2024年东部战区演习,用激光武器辅助锁定隐身目标,命中率超90%。国际上,俄罗斯S-500系统据称能打B-2,中国跟俄合作,技术共享,这种实力保家卫国,经济稳,生活安心。长远呢,美中军事平衡,B-2威慑减弱,中国出口HQ-9到中东,帮伊朗类国家升级防空,全球格局抖动。挖深点,B-2优势在远程打击,可中国反制不止被动防,歼-20能空中猎杀,2024年升级版带PL-15导弹,射程300公里,专打隐身,电子战飞机如歼-16D,干扰B-2导航,让它现形。美军自己评估,B-2对华渗透风险高,2023年兰德报告说,中国雷达进步快,隐身机生存率掉30%。伊朗没发现B-2,多因防空网漏洞大,我们网从天基到地基,全覆盖。假如冲突升级,B-2飞来,中国用量子雷达实验品,波长短,穿透涂层,浙大团队2025年测试成功,精度高。总的说,这防御给国家添信心,大家多点警惕,和平总靠实力。
普京走下总统专机后,迎接他的不只是红地毯,还有B-2隐身轰炸机和F-35从头顶呼

普京走下总统专机后,迎接他的不只是红地毯,还有B-2隐身轰炸机和F-35从头顶呼

普京走下总统专机后,迎接他的不只是红地毯,还有B-2隐身轰炸机和F-35从头顶呼啸而过,一看就知道是特朗普的手笔!当地时间8月15日,俄罗斯总统普京踏上美国阿拉斯加埃尔门多夫空军基地的土地,迎接他的不仅有红地毯,还有一场精心策划的“空中威慑秀”。阿拉斯加绝非随意选定之地,此地距俄罗斯仅数十公里,乃美国极为重要的军事前哨,美军特意让最新型隐身战机低空飞过,显然此举并非仅仅为了“助兴”。有军事专家分析,B-2轰炸机能携带钻地弹摧毁地下目标,F-35的雷达能在几百公里外锁定俄军战机,这种展示无疑是在说:"看看我们的实力。"普京的随行人员虽然表面淡定,但现场照片显示,俄方代表团在战机飞过时明显停顿了一下,克里姆林宫事后轻描淡写地说这只是"例行展示",但明眼人都能看出,这绝非普通的外交礼仪。这种直白的"肌肉秀"很符合特朗普的风格,这位美国前总统向来喜欢用强硬手段传递信息,有网友调侃:这很'特朗普'——先铺红毯表示欢迎,再派战机告诉你谁才是老大。美俄之间的暗中较量并非首次,早在2018年特朗普就曾派出"鱼鹰"运输机为普京车队护航,而此次战机直接飞越接待现场,显示双方对峙进一步升级。阿拉斯加事件背后是两国在北极地区的持续角力,随着冰层融化,该地区的资源和战略地位日益凸显,美军近期刚结束在阿拉斯加的军演,俄方随即发布战机巡逻视频作为反制,此次空中交锋正是双方北极博弈的直观体现。用战机迎接外国元首,这事听起来像电影情节,但确实发生了,它反映出当今大国关系的现实:表面客气,暗里较劲,美国想用这种方式展示实力,俄罗斯也不会轻易服软,这种"秀肌肉"的外交,虽然能一时震慑对手,但也可能激化矛盾。其实,国家间的较量不一定非要这么直白,真正的强者不需要靠战机低飞来证明自己,合作与对话往往比威慑更有效,但显然,在当前的国际环境下,这种"硬碰硬"的戏码还会继续上演,下一次,不知道又会有什么新花样?
普京也没想到,下飞机后迎接他的不只有红地毯,还有B-2隐身轰炸机和F-35战机浩

普京也没想到,下飞机后迎接他的不只有红地毯,还有B-2隐身轰炸机和F-35战机浩

普京也没想到,下飞机后迎接他的不只有红地毯,还有B-2隐身轰炸机和F-35战机浩浩荡荡从头顶飞掠而过,一看就是特朗普的手笔:战斗机群从两国总统的头顶飞掠,这绝对不会偶然,现场一些细节也能说明问题,会面选在埃尔门多夫空军基地。这里本就是美军对俄罗斯的前沿哨点,常年驻扎军部及各种战略轰炸机,本身就是天然的军事威慑场地,什么心思已不言而喻。当天普京刚下总统专机,面前除了一条摆好的红地毯,还有列阵在红地毯两侧的四架F-22战斗机,以及各种装甲车狙击手。乍一看跟要战斗似的,而就在普京准备和特朗普一起进内场时,上空一架B-2隐身轰炸机又带着四架F-35战斗机,直接从两人头顶飞掠。天上飞着杀器、地上摆着精锐…五分钟不到,美国现役最顶尖的武器几乎悉数亮相,但这不是真要动手,而是把威慑转化成可视手段。一方面借此给俄方施压,提醒他们美军有随时能在对峙前线动用硬实力的底气,希望在随后的会谈中大家最好掂量着点;但重要的是另一层:宣告全世界、尤其是美国民主党,特朗普用战机的轰鸣回应“对俄软弱”的质疑,洗清罪名。不论怎么说,俄国这一场确实没法比,但好在场面上的功夫做足了,气势上也没落下风,某种程度上的势均力敌了。
美媒时隔一年再次罕见披露,解放军轰-6轰炸机在去年曾成功对美形成一次“战略威慑”

美媒时隔一年再次罕见披露,解放军轰-6轰炸机在去年曾成功对美形成一次“战略威慑”

美媒时隔一年再次罕见披露,解放军轰-6轰炸机在去年曾成功对美形成一次“战略威慑”。据美国《空军时报》最新报道,2024年7月,在中俄联合轰炸机训练中,具备核打击能力的轰-6K首次进入美国阿拉斯加附近空域。值得注意的是,...
歼轰-7绝对是大块头飞机老飞行员对于歼轰-7一般都称呼其为“轰炸机”,歼轰-7

歼轰-7绝对是大块头飞机老飞行员对于歼轰-7一般都称呼其为“轰炸机”,歼轰-7

歼轰-7绝对是大块头飞机老飞行员对于歼轰-7一般都称呼其为“轰炸机”,歼轰-7也因为大码子当年是唯一少数可以巡航南海的战机!看图说话,歼轰-7与歼-10停一起的对比,也的确身材够大!#飞豹歼轰7##歼轰机#
美国B-2轰炸机是中国克星?它能吓退几乎所有对手,但对中国它最多只有一次机会!

美国B-2轰炸机是中国克星?它能吓退几乎所有对手,但对中国它最多只有一次机会!

美国B-2轰炸机是中国克星?它能吓退几乎所有对手,但对中国它最多只有一次机会!美军B-2轰炸机在伊朗执行“幽灵突袭”后,西方媒体再次炒作其“无敌神话”。但中国防空体系用实力证明:B-2的隐身优势在中国面前正被快速瓦解。这款造价24亿美元的空中幽灵确实能让大多数国家望而生畏,但中国防空体系的进化速度正在改写游戏规则。五角大楼2025年《中国防空能力评估报告》显示,解放军在新疆若羌新建的量子雷达站已实现对隐身目标400公里的稳定追踪,这个距离刚好覆盖B-2从第二岛链发起攻击的必经航线。1999年科索沃战争期间,B-2从密苏里州怀特曼空军基地直飞巴尔干半岛,全程33小时投掷JDAM炸弹后安全返回,创下人类空战史最远距离精确打击纪录。当时中国最先进的雷达还是从俄罗斯进口的S-300PMU1,对隐身目标的发现距离不足50公里。如今新疆马兰基地部署的YLC-8E反隐身雷达,配合天基红外预警系统,已经形成覆盖西太平洋的三层探测网。美国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今年6月的兵推结果显示,B-2突袭中国内陆关键目标的成功率从2015年的78%骤降至2025年的17%。B-2真正的威慑力在于其全球到达能力,16架现役机群理论上能在72小时内打击地球任何角落。2023年美韩"自由护盾"演习中,两架B-2从夏威夷希卡姆基地起飞,穿越国际日期变更线后精准摧毁朝鲜咸镜北道的模拟核设施目标。这种战略机动性确实令绝大多数国家难以防范,但中国在2017年建成全球首个临近空间预警系统后,对高空高速目标的监控能力产生质变。2024年珠海航展上展出的SLC-18空间监测雷达,其对平流层飞行器的跟踪精度达到0.01角秒,相当于能在2000公里外识别B-2机翼边缘的锯齿状隐身设计。印度国防研究与发展组织曾做过推算,要突破中国现有防空网需要同时投入12架B-2实施饱和攻击。这个数字已超过美军可用机群的75%,更不用说每架B-2的每小时飞行成本高达13万美元。对比之下,中国在2025年部署的歼-20B战斗机,其搭载的霹雳-21超远程空空导弹射程达到400公里,配合空警-500预警机能在B-2发射导弹前就实施拦截。这种非对称优势使得B-2的战术价值大幅缩水,就像二战时大和号战列舰面对航母舰载机的处境。俄罗斯卫星社近期披露的卫星图像显示,中国在福建漳州新建的分布式雷达阵列采用生物仿生技术,能像蝙蝠声呐系统那样通过多频段复合探测识别隐身目标。这种技术突破使得传统隐身飞机依赖的几何外形设计和吸波涂料效果大打折扣。美国空军部长弗兰克·肯德尔在今年参议院听证会上承认,B-2的突防模式正面临"代际性挑战",需要等待2030年服役的B-21突袭者来重建优势。历史上从没有永远领先的武器系统,B-2的神话同样面临终结。2008年美军将B-2部署关岛时,《简氏防务周刊》曾预言这种隐身轰炸机将统治太平洋天空至少30年。但中国用17年时间就构建起反制体系,这个过程比苏联应对美国F-117隐身战机快了两倍。现在真正值得关注的不是B-2还能否穿透中国防空网,而是美国空军何时会承认:在第一岛链内,价值千亿的隐身轰炸机机群正在变成昂贵的活靶子。B-2的困境折射出美国军事霸权的逻辑缺陷,过度迷信技术代差,忽视体系对抗。中国反介入战略的精髓,在于用东风导弹威慑基地、用雷达网络压缩突防窗口、用电子战剥夺作战效能。当美军还在炫耀“全球到达”时,我们早已把战场预设到对方家门口。现代战争没有“无敌神器”,只有不断迭代的矛与盾。B-2或许还能对中小国家形成威慑,但在中国构筑的2000公里纵深防御圈前,它不过是个昂贵的“活靶子”。正如美军内部推演显示:若台海冲突爆发,B-2的生存率不超过30%。这种残酷数据背后,是新时代大国博弈的冰冷法则:真正的安全,从来只能握在自己手中。
不吃不喝飞行11天,跨越13560公里,比轰炸机还能飞!这种鸟怎么做到的?原来,

不吃不喝飞行11天,跨越13560公里,比轰炸机还能飞!这种鸟怎么做到的?原来,

不吃不喝飞行11天,跨越13560公里,比轰炸机还能飞!这种鸟怎么做到的?原来,它们饿了就“吃”自己的内脏。如果告诉你,这样的壮举不是大型飞机,而是由一只小小的斑尾塍鹬完成的,可能很多人都会怀疑这世上真的有这样的鸟吗?其实,这一切是真实发生的。科学家在鸟身上安放了微型追踪器,精准记录下它们全程不落地的迁徙路线。数据显示,斑尾塍鹬能在高空中连续飞十几天不休息,从阿拉斯加直冲新西兰,途中没有岛屿或礁石可供歇脚。这种极限飞行超越了人类技术制造的轰炸机,也远远超过了大多数人的想象。斑尾塍鹬靠什么支持如此长时间的飞行?答案其实藏在它们的身体里。每年迁徙前,它们会疯狂进食,特别爱鸭绿江口湿地的高蛋白食物,比如黄蚬子。一只斑尾塍鹬能将体重疯狂长胖,一半以上都是脂肪。等到起飞时,身上的脂肪成了“汽油”,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更令人震惊的是,这些鸟在飞行的漫长旅途中,身体还会发生变化。由于不再需要消化系统,它们甚至会萎缩和消耗自身的内脏,把能用上的能量彻底榨干。等到降落目的地时,羽毛蓬乱、翅膀合不上,浑身瘦得只剩肌肉和骨架,非常狼狈,但只要有得吃,很快就能恢复状态。长距离飞行还有一个难题,就是休息。斑尾塍鹬却并不会昏睡过去。科学家发现它们能让一半大脑睡觉,一半保持清醒,相当于开着“自动导航”,像巡航模式一样边飞边小憩。这种功能让它能保持方向避免出错,也让它在体力上坚持到底。每年,斑尾塍鹬在阿拉斯加的北方冻土繁殖,雏鸟三周就能四处活动,等到天气变化,全族向南飞。大迁徙时,成年鸟带小鸟从阿拉斯加出发,直奔新西兰。南下途中,没食物没休息,全靠之前储备的脂肪和身体里转化的能量,顶着风暴和雨季,创造了飞行界常人难以企及的纪录。等到南半球的夏季结束,鸟群又要踏上北归之路。这时候,鸭绿江口湿地成了它们关键的中转站。这个地方水源和食物丰富,是补给能量的最佳选项。这里的黄蚬子,能让斑尾塍鹬再度恢复体力,换上新羽毛,为最后6500公里的回归做好准备。等它们再次回到阿拉斯加,又能如往常一样,继承下去。大宝还有一个谜团一直困扰科学界:斑尾塍鹬到底如何辨认方向?除了靠太阳和夜空,它们很可能能感知地磁场。没人能确切说清它们的“导航仪”到底是什么,但可以肯定这种本能几乎刻在骨血里,是一种不可复制的天赋。一只斑尾塍鹬一年就能飞近三万公里,十五年的人生相当于从地球到月亮的距离。它们依赖阿拉斯加、新西兰和鸭绿江口三地,一旦有任何一地环境破坏,这条生命链随时可能断裂。而斑尾塍鹬的飞行史提醒着人们,保护环境并不只是救一只鸟,而是在守住整个地球的生物链。
新型轰炸机要来了吗?央视网一段视频释放强烈信号,“六爷”的吨位似乎被“嫌弃了”。

新型轰炸机要来了吗?央视网一段视频释放强烈信号,“六爷”的吨位似乎被“嫌弃了”。

新型轰炸机要来了吗?央视网一段视频释放强烈信号,“六爷”的吨位似乎被“嫌弃了”。8月8日,央视网短视频账号突然发布了一段介绍轰6K的视频,视频中对轰6K是这样评价的:“虽然个头不小,但还属于中型轰炸机,机身长34.8米,翼展34.1米,高度9.8米,大概是三层楼的高度。”整个视频中对轰6K的介绍只有这一句话,视频后半部分便是轰6K打开弹仓投放炸弹,以及发射空对地、空对海导弹画面。官方账号突然发布这样一段“无厘头”的轰6K短视频,让人一头雾水,感觉轰6K的吨位似乎被“嫌弃了”。本着“过于落后可以公开展示”的原则,以及公开发布视频称“轰6吨位太小”,我们不妨大胆猜测,难道是新型轰炸机要来了吗?
新型轰炸机要来了吗?央视网一段视频释放强烈信号,“六爷”的吨位似乎被“嫌弃了”。

新型轰炸机要来了吗?央视网一段视频释放强烈信号,“六爷”的吨位似乎被“嫌弃了”。

新型轰炸机要来了吗?央视网一段视频释放强烈信号,“六爷”的吨位似乎被“嫌弃了”。央视网8月8日突然发布一段关于轰-6K的短视频,仅用“虽然个头不小,但还属于中型轰炸机”一句带过性能介绍,这种罕见的“轻描淡写”立刻引发军迷圈震动,官方媒体对“六爷”的“降格评价”,是否在为新机型登场铺路?这段时长不足1分钟的视频,看似在展示轰-6K的常规训练画面,实则暗藏玄机。视频中刻意强调轰-6K的“中型轰炸机”定位,却对其搭载的长剑-20巡航导弹、3000公里作战半径等核心优势只字未提。这种“避重就轻”的叙事方式,与以往高调宣传“战神”的基调形成鲜明反差。更耐人寻味的是,央视同期发布的另一条视频中,罕见出现一架被帆布遮盖的飞翼布局飞行器轮廓,尽管画面仅闪现2秒,却与外界推测的轰-20隐身轰炸机设计特征高度吻合。轰-6K的“尴尬”源于其技术天花板。作为苏联图-16的深度改进型号,即便换装涡扇-18发动机、升级航电系统,其最大起飞重量仍停留在95吨级,载弹量12吨,仅为美国B-2隐身轰炸机的三分之一。在2025年红剑军演中,轰-6K面对红旗-9B防空系统时突防成功率不足40%,暴露了传统构型在现代防空体系下的生存困境。而央视此次特意点出“中型”标签,实则是为战略轰炸机与战术轰炸机的分类标准正名,真正的战略平台需具备万公里级航程、20吨以上载弹量及核常兼备打击能力,这些恰恰是轰-6系列难以逾越的鸿沟。官方“冷处理”背后的战略意图十分清晰。近年来,中国空军通过歼-20、运-20、直-20的研发已构建完整“20家族”技术体系,唯独缺位的就是轰-20。空军副司令员王伟中将在2024年两会期间明确表示“轰-20已无技术瓶颈”,而2025年珠海航展上展出的智能蒙皮材料和涡扇-18B改进型发动机,恰好覆盖了隐身轰炸机的两大核心技术需求。更关键的信号来自作战体系配套,长剑-20导弹射程已达2500公里,东风-ZF高超音速弹头完成空射测试,这些“长矛”急需“隐身盾牌”投送平台,否则将陷入“有弹无枪”的被动局面。美俄的动向加速了中国轰炸机的更新节奏。美国B-21“突袭者”已进入量产前测试阶段,俄罗斯图-160M2重启生产线后年产量提升至3架。相比之下,轰-6系列即便最新改进型轰-6N,其雷达反射面积(RCS)仍高达10平方米,在亚太防空圈密集部署宙斯盾舰和F-35的背景下,突防效能已大幅缩水。而轰-20若如推测采用飞翼构型,其RCS可控制在0.001平方米级,相当于一只麻雀的反射信号,配合忠诚僚机战术,能有效穿透第一、第二岛链防御体系。“六爷”不会立即退出历史舞台。中国空军现有230余架轰-6系列轰炸机,规模位居世界第二。在南海巡航、绕岛飞行等常态化威慑任务中,这些“明牌威慑”平台仍具独特价值,其庞大的雷达信号反而成为宣示存在的“政治符号”。但未来十年,轰-6或将转型为导弹载机和无人机指挥平台,通过搭载鹰击-21高超音速导弹和指挥攻击-11无人机群,在体系作战中发挥余热。这场“新旧交替”的背后,是中国空军从“国土防空”向“全球到达”的战略转型。当央视用“中型”二字为轰-6K重新定位时,实则为中国首款战略轰炸机的登场扫清了认知障碍。正如歼-20总师杨伟所言:“装备换代不是对过去的否定,而是对未来的承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