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德莱恩昨晚没合眼。她怎么也没想到,刚签完的贸易协议,欧盟要付1.35万亿美
冯德莱恩昨晚没合眼。她怎么也没想到,刚签完的贸易协议,欧盟要付1.35万亿美元。谁都没想到,三天前还跟美国代表吵得脸红脖子粗的欧盟团队,最后签的竟是这么一份东西。就上个月,冯德莱恩还在欧洲议会说“欧盟绝不会在贸易里亏了自己,更不会答应只让一方占便宜的条款”,结果现在协议写得明明白白:美国对欧盟所有商品都收15%的税,汽车、芯片、药品这些欧盟主要赚钱的行业,一个都没放过;反观欧盟,不仅要对美国的工业品全免关税,还得跟美国签三笔大单子—买7500亿美元的美国能源、400亿美元的AI芯片,再拿6000亿美元去美国建厂。美国这15%的关税,可不是随便收收的,专挑欧盟最要紧的行业下手。德国汽车业最先扛不住,大众、宝马、奔驰这三家,每年往美国卖的车加起来有80多万辆。按15%的税算,每辆车的成本得多花3000美元。大众美国分公司已经跟德国总部说:要是这税真落地,今年第四季度销量可能跌25%—要么自己少赚点钱扛成本,要么涨价让消费者买单,不管选哪个,都会被特斯拉、福特抢生意。芯片行业更难办。荷兰ASML公司造的极紫外光刻机,是全球造高端芯片的关键设备,没它就造不出好芯片。之前美国就不让ASML给中国卖这设备,现在又用15%的税逼ASML让步。ASML的高管在内部开会时直说:想保住美国市场,就得听美国的管技术研发,这等于欧盟在芯片行业说话的分量,又被美国抢去一块。欧盟这边的让步,比大家想的还彻底。对美国工业品全免关税,表面看是欧洲人买美国东西能便宜点,实际上是把欧洲自己工厂的“保护罩”拆了。法国空客去年18%的收入都来自美国市场,现在美国波音不用交税,能卖更便宜的飞机抢生意。空客在法国图卢兹的主工厂,已经开始减产,原本要招的500个工人,现在全改成临时合同了。意大利的好家具、比利时的化工产品,这些原本在全球都好卖的东西,接下来也得跟美国货拼低价,不少小厂子已经在准备裁员了。协议里那三笔单子,每一笔都让欧洲人觉得心疼。7500亿美元的美国能源,不是买一次就完,是要连买五年。美国的液化天然气,比俄罗斯输过来的管道天然气贵快两倍,这么一算,欧盟每年得多花120亿欧元。这些钱最后都得算到老百姓头上。400亿美元的AI芯片更离谱。美国之前刚出政策,不让自己企业给欧盟卖好的AI芯片,现在反倒让欧盟大量买。欧洲搞数字产业的人算了笔账:欧盟买的这些芯片,性能比美国自己用的差两个档次,价格还贵30%,说白了就是让欧盟拿真金白银,帮美国的AI产业搞研发。6000亿美元去美国建厂,说是欧盟企业主动去,其实都是被美国逼的。美国为了吸引外资,给最高30%的税收优惠,但条件特别严:企业得保证技术不传给别人,还得优先雇美国人。德国博世集团本来计划在慕尼黑投12亿欧元扩建芯片厂,现在只能改去美国亚利桑那州,就为了拿那点补贴;法国欧莱雅也说要去美国得克萨斯州建研发中心,对外说“靠近美国市场”,内部员工却透底,其实是“怕美国对欧洲化妆品收关税”。这种厂子往美国搬,已经引发连锁反应了。德国巴伐利亚州的汽车零件厂,最近开始裁员,因为大众在美国的工厂,不再从欧洲买零件,改买美国本地的了。欧盟看似靠投资换了短期的关税减免,却慢慢丢了自己本土的就业根基。冯德莱恩其实也知道这份协议有问题,但她没别的选。一方面,欧盟现在虽然没那么依赖俄罗斯能源了,但还是怕能源不够,美国就抓着这点,用能源订单绑着欧盟的外交;另一方面,美国让欧盟接着帮乌克兰,这份贸易协议,有点像欧盟“换”美国继续帮乌克兰的筹码。可她没考虑到,欧盟在经济上越靠美国,在外交、安全上就越没法自己做主。现在欧盟想搞自己的“绿色新政”,但钱都拿去美国建厂了,没足够的钱搞研发;想在数字经济上定自己的规矩,又因为AI芯片得靠美国,只能一次次让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