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标签: 红杉资本中国基金

星巴克也要撤出中国? 有消息称,星巴克将在10月底之前最终敲定出售中国区业务

星巴克也要撤出中国? 有消息称,星巴克将在10月底之前最终敲定出售中国区业务

星巴克也要撤出中国?有消息称,星巴克将在10月底之前最终敲定出售中国区业务,根据有关消息分析,星巴克这次出售的价格将在350亿到450亿之间。1999年,星巴克带着“第三空间”的概念杀进中国,那时候一杯拿铁卖30块,普通人觉得贵,但白领们抢着买,觉得喝星巴克就是“有品味”,那时候星巴克在中国咖啡市场一家独大,份额高达42%,妥妥的“咖啡老大”。可现在呢?市场份额掉到14%,同店销售额连续四年下滑,客单价也降了4%,更尴尬的是,以前大家去星巴克是为了坐坐、聊聊天,现在47%的订单都是外卖,所谓的“第三空间”优势,早就被外卖冲击得七零八落。更惨的是,本土品牌疯狂“围剿”,瑞幸2025年一季度收入涨了41.2%,库迪靠电商平台卖超低价咖啡抢市场,蜜雪冰城旗下的幸运咖,5块钱一杯美式,直接把星巴克逼到墙角。星巴克没办法,只能跟着降价,大杯冰摇红莓黑加仑从31块降到26块,白桃星冰乐从41块降到35块,可就算降了,还是比瑞幸贵一倍多。虽然星巴克在中国混得不如以前,但它的中国业务还是挺值钱的,从去年年底传要卖开始,高瓴、贝恩、KKR、腾讯、华润、美团这些大机构都来凑热闹,最后就剩四家顶级资本在抢,为啥?因为中国咖啡市场,还是块“大肥肉”。数据显示,2025年中国现制咖啡市场规模虽然没茶饮大,但涨得特别快,更关键的是,三四线城市现在成了新的增长点——蜜雪冰城有4万家店,幸运咖有1800家店,说明下沉市场潜力巨大。星巴克也在往三四线城市跑,到2025年三季度末,已经覆盖了1000多个县,但因为“第三空间”门店成本高,下沉速度和成本控制都比不上本土品牌。不过,资本也不是冤大头,外媒之前说星巴克中国业务值100亿美元,但大多数买家只肯出50亿美元。最后大家觉得,350亿到450亿的估值更合理,毕竟星巴克中国2025年二季度才赚了56.25亿,同店销售额只涨了2%,这个成绩单,实在撑不起更高的价格。有意思的是,星巴克虽然要卖中国业务,但没打算完全退出,据说它会留着30%的股份,剩下的70%由几个买家分着买,每家最多买30%。这意味着星巴克还是中国业务的“大股东”,以后在品牌、供应链、产品创新这些核心事儿上,还是有话语权的。星巴克为啥要这么干?一是为了“回血”,它全球业务利润降了4.7%,卖中国业务能缓解资金压力;二是为了“借力”,本土资本在数字化、供应链、下沉市场这些方面,比星巴克强多了,引入它们能帮星巴克加速转型。星巴克要卖中国业务,有人觉得它“认怂”了,有人觉得它“聪明”,要我说,这既不是认怂,也不是转型,而是“不得不为”的生存策略。星巴克在中国确实“老了”,现在咖啡市场的玩法变了,从“第三空间”到“9.9元价格战”,从“标准化生产”到“个性化定制”,星巴克虽然也在尝试降价、推新产品、搞数字化,但动作太慢,根本跟不上本土品牌的节奏。资本入局,未必是坏事,凯雷、博裕、红杉中国、EQT这些大资本,不仅有钱,还有资源。他们能帮星巴克加速下沉市场渗透、优化供应链、提升数字化能力——这些都是星巴克现在的短板,只要星巴克能守住品牌核心,借助资本的力量“补课”,未必不能重返巅峰。对消费者来说,星巴克“卖身”未必是坏事,如果新股东能推动星巴克更本土化,推出更多符合中国人口味的产品,价格再便宜点,服务再好点,那我们以后喝星巴克,可能更划算、更开心。星巴克中国“卖身”,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这场咖啡江湖的风云变幻,才刚刚开始呢!
阿里云首投具身智能赛道,自变量机器人获10亿融资具身智能正从概念走向产业落地

阿里云首投具身智能赛道,自变量机器人获10亿融资具身智能正从概念走向产业落地

阿里云首投具身智能赛道,自变量机器人获10亿融资具身智能正从概念走向产业落地,阿里云首次入局选择了以端到端大模型为技术路线的自变量机器人,这一赛道吸引了无数科技巨头和创业新星的积极参与。自变量机器人近日完成近10亿元A+轮融资,本轮由阿里云、国科投资领投,国开金融、红杉中国、渶策资本跟投,老股东美团战投超额跟投,联想之星、君联资本持续追投。这是阿里云首次出手投资具身智能机器人公司。资金将用于自变量全自研通用具身智能基础模型的持续训练和硬件产品的研发迭代。01行业巨头布局科技巨头们正在具身智能领域积极布局。英伟达在CES2025重磅发布了Cosmos世界基础模型平台,该平台利用了超过2000万小时的视频训练数据,旨在“教会AI理解物理世界”。黄仁勋在CES大会上表示,物理AI将彻底改变价值50万亿美元的制造业和物流业。特斯拉通过其人形机器人Optimus也在这一领域积极探索,马斯克曾表示人形机器人的成本至少要控制在2万至3万美元之间才能实现量产。字节跳动则推出了多模态机器人大脑Robix,这是一个旨在提升机器人思考、规划与灵活交互能力的一体化架构系统,展现了超越以往模块化系统的灵活性与智能性。02创业新星崛起在创业公司方面,自变量机器人成为一匹黑马。从2023年底成立起,自变量就确立了以端到端统一大模型实现通用具身智能的技术路径。公司自主研发了「WALL-A」系列VLA操作大模型,构建统一的认知与行动框架,让机器人最终能够像人类一样思考和工作。短短两年多时间,自变量已完成8轮融资,累计金额超20亿元,投资方覆盖顶级VC、产业资本与国资基金。量子2号是模型原生的通用机器人本体,在设计上考虑了模型训练及复杂操作任务的需求,更在负载能力、操作空间、运动速度及控制精度等核心指标上实现了全面平衡与优化。除了自变量,国内还有众多具身智能创业公司。根据《2025中国具身智能产业星图》,产业划分为五大核心板块:底座技术、通用具身智能、专用具身智能、灵巧手及末端执行器、核心部件,涵盖国内产业链上下游300余家代表企业。03技术架构演进具身智能的技术架构主要分为两种主流路径:端到端的具身模型和分层决策模型。分层决策是一种将复杂任务分解成多个层级处理的方法。在这种架构中,每一层都有其独特的责任和功能,从而提高系统的灵活性和实时响应能力。端到端模式是指直接从多模态感知输入生成输出动作的系统。这种架构将「大脑」和「小脑」合为一体,优点是减少误差传递,但是需要海量数据,全程调用大模型,资源消耗巨大。自变量机器人选择的是“大小脑统一的端到端路线”,自主研发的「WALL-A」系列VLA操作大模型,在统一表示空间中同时处理感知、推理和行动,直接进行跨模态的因果推理和行动决策。04未来技术方向具身智能未来的发展将更加注重实际应用场景的落地。王田苗教授提出,2025年将开启以“智能定界”为牵引的产业落地。通过在制造、消费、医疗、商务等具体场景中定义边界,重新审视模型、算力和平台问题,理解不同场景具身智能的多样化需求。无人配送、无人环卫、陪护交流、Agent助理、商超药店、医院应用以及制造物流与焊接打磨等一系列细分领域将有望率先实现落地。具身智能的发展短期有赖于模型算法优势,中期依靠数据优势,长期核心在于产品优势。随着技术的不断成熟和应用场景的拓展,具身智能将在更多领域发挥重要作用。随着阿里云等巨头的入局,具身智能赛道正迎来新一轮发展热潮。王田苗教授指出,具身智能是我国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关键技术与高端科技产业的突破口。未来几年,中国具身智能产业将逐渐摆脱追求通用模型的“混沌状态”,转向以垂直场景的“智能定界”为牵引的落地突破。无人配送、无人环卫、陪护交流等一系列细分领域,将有望率先实现落地应用,让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