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标签: 民国

1958年,粟裕被解除总参谋长职务,此后远离军界再也没被重用。陈赓对栗裕说:“你

1958年,粟裕被解除总参谋长职务,此后远离军界再也没被重用。陈赓对栗裕说:“你

1958年,粟裕被解除总参谋长职务,此后远离军界再也没被重用。陈赓对栗裕说:“你功劳很大,打仗厉害,容易遭人嫉妒,但是你又不会逢迎别人,当然就被别人冷落了。粟裕的出身确实普通,1907年出生在湖南会同县一个侗族家庭,家里穷得揭不开锅,小时候能吃饱饭都是奢望。但正是这种艰苦环境,磨炼出他坚韧不拔的性格,参加南昌起义时,他不过是个20岁的毛头小子,谁也没想到这个不起眼的年轻人日后会成为让敌人闻风丧胆的战神。在战场上,粟裕的军事才能简直像开了挂,苏中战役七战七捷,孟良崮全歼国民党王牌74师,淮海战役指挥60万大军攻破80万敌军。林彪曾评价说:"粟裕打的仗,我都不敢打。"这话从另一个军事天才嘴里说出来,分量可想而知。可就是这样一位战功赫赫的将军,却在1958年军委扩大会议上遭到批判,当时有人提出他"一贯反领导",还有人翻出淮海战役的旧账,说他"贪功"。不可否认的是,粟裕的性格确实不讨喜,他说话直来直去,不会拐弯抹角,更不屑于搞人际关系。战争年代大家靠本事吃饭,这些都不是问题,可到了和平时期,这套就行不通了,他自己也清楚这点,曾对家人说:"我这个人就是不会来事,只知道埋头干活。"被免职后,粟裕被调到军事科学院当副院长,这个安排明眼人都看得出来是明升暗降。但他照样干得认真,带着研究人员编撰战史,总结作战经验,后来有人问他是否觉得委屈,他只是淡淡地说:"比起那些牺牲的战友,我已经很幸运了。"晚年的粟裕过着近乎隐居的生活,他爱看书,喜欢研究军事理论,偶尔和老战友下下棋。1984年去世时,葬礼规格远配不上他的战功,等到1994年,中央军委正式肯定他在战争年代的卓越贡献。粟裕的故事让人唏嘘,他这样的人,放在任何时代都是稀缺人才,打仗时是宝贝,和平时就成了"麻烦"。陈赓当年那番话,道出了多少能人的无奈,历史总是这样,对真正的人才既慷慨又苛刻,粟裕的军事才能毋庸置疑,但他缺少在和平年代生存的"智慧"。
郑耀先潜伏军统18年,戴笠和毛人凤都怀疑他的身份,可就是不敢对老蒋明说,也不敢明

郑耀先潜伏军统18年,戴笠和毛人凤都怀疑他的身份,可就是不敢对老蒋明说,也不敢明

郑耀先潜伏军统18年,戴笠和毛人凤都怀疑他的身份,可就是不敢对老蒋明说,也不敢明着将他铲除,这是为何?在军统内部,郑耀先是个让人又敬又怕的名字,他是戴笠手下的“八大金刚”之一,江湖人称“六哥”,手段狠辣、算无遗策,连日本特务都叫他“鬼子六”。可谁都想不到,这个让敌人闻风丧胆的王牌特工,真实身份竟是中共潜伏18年的顶级间谍,代号“风筝”。更诡异的是,戴笠和毛人凤早就怀疑他,却始终不敢向蒋介石捅破这层窗户纸,甚至不敢明着除掉他。其实,戴笠的怀疑不是没道理,只因郑耀先的履历太“干净”了,他能在军统步步高升,靠的是实打实的“功劳”,破获日谍案、铲除地下党、甚至亲手处决过自己的同志。比如年轻的地下党员曾墨怡被捕后,郑耀先奉命审讯,最后亲自送她上路。没人知道,他悄悄破坏了监听设备,在曾墨怡耳边说了一句:“送你上路的是你的同志,名单已经送到延安了。”这种“狠辣”让他在军统站稳脚跟,却也让他背负了无数同志的鲜血与误解。戴笠和毛人凤的怀疑从未停止,郑耀先的“完美”反而成了破绽,他太聪明,太会算计,甚至故意在军统内部制造矛盾,让敌人互相猜忌。有一次,他拿到关键情报后,故意放出假线索,搞得军统和中统互相撕咬,自己趁机把情报送了出去。这种操作多了,戴笠自然起疑,可偏偏抓不到把柄,郑耀先深谙“灯下黑”的道理,越是表现得像军统的“忠犬”,越能掩盖真实身份。不仅如此,他甚至主动替同僚顶罪,比如为徐百川扛下过失,靠一颗苹果的恩情换来了死心塌地的追随。但真正让戴笠不敢动手的,是郑耀先背后的“保护伞”,军统高层郑介民对他格外关照,两人还攀上了“郑家耀字辈”的宗亲关系。郑介民不仅力保郑耀先,还给他争取了少将军衔,甚至计划让他统领大陆潜伏特务,戴笠再嚣张,也不敢轻易动一个被郑介民和老蒋“看好”的人。更何况,郑耀先的利用价值太大,他经手的都是核心情报,贸然除掉他,可能断送整条情报线。蒋介石的作风向来是“宁可错放,不可错杀”,戴笠只能暗中试探,比如设下鸿门宴刁难,结果反被郑耀先怼得哑口无言。郑耀先的生存之道,是把“可疑”变成护身符,他故意表现得像个“有问题的人”,偶尔流露对军统的不满,反而让敌人觉得“这人要是卧底,怎么可能这么蠢?”更讽刺的是,军统、中统、地下党三方都想杀他,却谁都不敢先动手,军统怕误伤“自己人”,地下党以为他是真叛徒。潜伏18年,郑耀先付出的代价远超想象,他眼睁睁看着初恋程真儿被中统设计撞死,只能坐在咖啡厅里强忍泪水,唯一的上线陆汉卿为保护他身份而自杀,他成了断线的“风筝”。解放后,他顶着“军统特务”的骂名扫大街,连亲生女儿都举报他,但直到生命最后一刻,他却在病床上对着国旗敬了个军礼,完成了精神的回归。郑耀先的故事,从来不是简单的“卧底英雄”剧本,他的成功,是人性与信仰的极限拉扯,是时代洪流中一颗棋子的绝地求生。戴笠到死都没能揭穿他,恰恰证明了一点:最高明的潜伏,是让敌人连怀疑都变成你的武器。
袁世凯有午睡的习惯,每天总睡两个小时,每次睡醒,都要喝上一口上好的香茶,有一天,

袁世凯有午睡的习惯,每天总睡两个小时,每次睡醒,都要喝上一口上好的香茶,有一天,

袁世凯有午睡的习惯,每天总睡两个小时,每次睡醒,都要喝上一口上好的香茶,有一天,袁世凯睡午觉,其茶童见袁世凯睡下,就赶紧拿出袁世凯心爱的碧玉杯,往里面放上一些上好的香茶。袁世凯有个雷打不动的习惯,每天必睡两小时午觉,身为清末民初风云人物的他,即便在政事最繁忙的日子里,也坚持这个习惯。他身边的人都清楚,谁要是敢在这两小时里打扰他,准没好果子吃。午睡醒后,他一定要喝上一杯上好的香茶,用的还是他最心爱的碧玉杯。杯子通体碧绿,据说是个西洋使节送的,袁世凯爱不释手,专门吩咐茶童小心保管。茶童是个机灵的小伙子,知道袁世凯的脾气,每次都会提前准备好。这天中午,袁世凯照例躺下休息,茶童轻手轻脚地取出碧玉杯,往里放了一撮上等的龙井。这茶可不是普通的货色,是南方进贡的明前茶,一年也就那么几斤,全让袁世凯包圆了。茶童动作熟练,水温控制得恰到好处,既不能太烫,也不能凉了,得让袁世凯醒来的那一刻,茶的温度刚刚好。说起来,袁世凯的午睡习惯,和他的性格有一定关系,他一生讲究规矩,做事极有条理,就连休息时间都卡得死死的。有人说这是他早年带兵养成的习惯,军营里讲究令行禁止,时间观念比什么都重要。但也有人说,这是他后来在官场摸爬滚打学来的本事,再忙也得留出时间养精蓄锐,不然怎么应付那些勾心斗角?不管怎么说,这杯茶对袁世凯来说,不仅仅是解渴那么简单,有时候,他端着碧玉杯,眼神会变得深邃,仿佛在思考什么大事。熟悉他的人都知道,这时候最好别去打扰,因为指不定他下一秒就会做出什么重要决定,历史上有不少关键决策,据说就是在他喝完这杯茶后拍板的。茶童虽然年纪小,却也懂得察言观色,他知道这杯茶的重要性,每次冲泡都格外认真。有一回,他不小心手抖了一下,茶水溅出来几滴,吓得他赶紧擦干净,生怕被袁世凯发现。好在袁世凯那天心情不错,没计较这点小事,不过茶童还是长了记性,从此更加小心,再也没出过差错。袁世凯的这套午睡喝茶的流程,成了他日常生活里最固定的一部分,即便后来他当上了大总统,甚至闹出称帝的风波,这个习惯依然没变。有人说,这是他唯一没被权力改变的东西,也有人说,正是这种固执,让他在关键时刻做出了错误的选择。但无论如何,那杯碧玉杯里的茶,始终伴随着他,直到生命的最后时刻。
1945年在山上休息的迫击炮手陈宝柳,忽然发现30多个日军和几个女人,正在不远处

1945年在山上休息的迫击炮手陈宝柳,忽然发现30多个日军和几个女人,正在不远处

1945年在山上休息的迫击炮手陈宝柳,忽然发现30多个日军和几个女人,正在不远处的榕树下,他感觉这是个难得的机会,于是就悄悄架起迫击炮,打算给他来一发。1945年春季,抗日战争正处于决定性关头。在江西赣州的一片山头,一场无声的战斗即将展开。陈宝柳,一名年轻的迫击炮手,正隐蔽在茂密的丛林中,警惕地观察着周围的动静。随着三声爆炸巨响,三发炮弹精准击中目标,当场击毙约四十名敌人,整个过程干净利索。这一战让他声名大噪,成为部队里人人传颂的“炮神”。陈宝柳的故事要从1922年说起。他在浙江温州的一个小山村出生,是家中第四个孩子。父母是地道的农民,日子过得紧巴巴的。陈宝柳从小就比同龄人壮实,个头高大,身体结实,成了家里的主要劳动力。农忙时节,他总是第一个赶到地里帮父亲干活,无论种稻谷还是收蔬菜,都一丝不苟。尽管年纪小,他已经能像大人一样起早贪黑地劳作,担起了养家糊口的担子。这种辛苦的童年生活,不仅磨炼了他的体魄,还培养出了坚韧不拔的性格。时间一晃到了1943年初,抗日战争打得火热,国民党开始在整个浙江大规模征兵。陈宝柳当时21岁,正好符合条件,一天在田里劳作时,就被一群国民兵直接带走了。进了军营,真正的考验才刚刚开始。基础行军和队列训练异常艰苦,陈宝柳虽身体好,但头几天就累得够呛,站不稳脚是常有的事。但他咬牙坚持,从不抱怨。没过多久,部队就把他派上前线,因为战争吃紧,新兵根本没时间喘息。第一次实战中,日军一波接一波冲来,枪炮声震耳欲聋,陈宝柳的心差点跳出来。看到战友倒下的惨状,他本能地趴在地上装死,靠憋着呼吸躲过了致命攻击。这次经历让他醒过神来:打仗不只是拼力气,更得靠脑子。不久,陈宝柳主动申请加入大刀队,想学白刃战。训练残酷极了,刀光剑影间他不止一次受伤,可他没想过放弃。一次实战中,他又挨了刀,便明白单纯肉搏对付不了日军。他们靠机动快、火力强,大刀再狠也挡不住远距离轰炸。正好1943年部队弄到两门意大利造的迫击炮,陈宝柳马上要求试试。起初,迫击炮的操作让他吃尽苦头。炮身沉得要命,装弹瞄准费力气,炮弹发射时那反作用力震得他浑身发抖,好几次差点摔倒。但陈宝柳硬是靠那股韧劲儿,一次次练习,渐渐掌握了技巧。他领悟到,这玩意儿真是一门技术活:算射程、判断风向、瞄角度都得精确。实战验证了这点,陈宝柳的命中率高达85%,经常一发炮弹就端掉敌人指挥部或炸毁后勤。战友们看呆了,这才送他“炮神”的外号。1945年3月,陈宝柳的部队埋伏在赣州的山林中,等着新战斗打响。他全神贯注盯着远处,任何风吹草动都可能改变战局。那天,他突然瞥见山脚大榕树下,一股日军正歇脚,抽烟聊天混着几个汉奸,根本没防备。陈宝柳立刻判断这是良机,简单和战友确认后,就轻手轻脚挪位子。他默默估算几百米的距离,装弹一气呵成。第一发炮弹呼啸而出,精准落在榕树下,炸得泥土飞溅,十几敌人当场倒地。硝烟未散,第二发又到,轰隆声中日军队伍大乱,剩下的人仓皇逃窜,连枪都顾不上捡。陈宝柳眼明手快,第三发接着射出,正中核心区域,彻底清场。战后清扫战场,确认约四十个敌人丢了命。这一仗,陈宝柳只用三炮就摆平,部队上下无不佩服。1945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的消息传来,全国都沸腾了。陈宝柳本该继续当兵,但内战一爆发,他就认为国共本是一家,何必自相残杀,便申请退伍回了老家温州。归乡后,他和妻子一起种田种菜,有时还去河边钓鱼,日子虽平凡却很踏实。村民知道他打过日本鬼子,都拿他当英雄,口口相传他的故事,鼓励后辈学他这股劲儿。2015年是抗战胜利七十周年,国家特意举办纪念活动,向老兵颁发“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这时陈宝柳已年过九十,身体还算硬朗,这份荣耀让他晚年亮堂堂的。他的经历,不是虚构的传奇,而是实实在在地体现了一个普通人如何在战乱中挺身而出,最终为国为民尽忠。今天,我们纪念他,是为了让那份不屈精神代代相传,提醒我们面对挑战时也拿出勇气和担当。
这张1946年3月在辽宁沈阳拍的照片,中华民国代表彭壁生,跟苏联将军科夫通.斯坦

这张1946年3月在辽宁沈阳拍的照片,中华民国代表彭壁生,跟苏联将军科夫通.斯坦

这张1946年3月在辽宁沈阳拍的照片,中华民国代表彭壁生,跟苏联将军科夫通.斯坦科维奇正握手呢。科夫通.斯坦科维奇,军装上那勋章挂满了,一看就是战功赫赫,脸上带着笑,显得挺亲和。彭壁生也穿着军装,身姿挺拔,回以笑容...
1949年4月,李宗仁和蒋经国。1949年8月,马步芳和蒋经国。

1949年4月,李宗仁和蒋经国。1949年8月,马步芳和蒋经国。

1949年4月,李宗仁和蒋经国。1949年8月,马步芳和蒋经国。
第二野战军如果设立副司令,谁最有资格担任?“1948年6月的深夜,作战室灯火通

第二野战军如果设立副司令,谁最有资格担任?“1948年6月的深夜,作战室灯火通

第二野战军如果设立副司令,谁最有资格担任?“1948年6月的深夜,作战室灯火通明,有参谋小声嘀咕:‘要是能给刘总配一位副司令,调度会更快吧?’”一句随口的牢骚,道出当时不少干部的想法。第二野战军战线南北纵横,天天都有紧急电报飞进司令部,可在正式编制里,刘伯承的头衔后面没有“副”这个字眼,这始终让人感到有些意外。在解放战争后期,中央给各大野战军的指导原则是“精干指挥、分层负责”。第四野战军和二野没有副司令,与其说是不设,不如说是把决策权压缩到最核心的几个人手里,以便应对快速变化的战场。与此同时,二野内部并非没有合适人选,只是每一位可能“入阁”的老将,都被另一项更紧要的任务牵住了脚步。追溯根脉,二野的母体是晋冀鲁豫军区。那段时间,司令部里确实有两位副司令:滕代远、王宏坤。滕代远资历厚,他是红三军团时期的政委,1930年曾与毛泽东、朱德、彭德怀并列“四大首长”。也正因为资历深,中央把他留在后方开展铁路、兵站等大后勤建设,而不是随刘邓主力突进江汉。后勤线铺不好,千里跃进就是一句空话;因此,滕代远的去留已被定死,不可能再重新列进二野司令部。王宏坤的情况稍有不同。作为红四方面军出身的将领,他曾带着十纵深入大别山,给华东、华中地区提供侧翼牵制。不过这位老红军将军后来受命转向地方军区,从游击区“打天下”转到“固天下”,更多精力放在整编民兵、接管城镇、筹建省级武装。论资历他够,论战功他却很难与陈赓、陈锡联同场竞争,所以也自然被排除在“副司令”候选圈外。如果说上面两位算“体制内”早已锁定位置的人,那么徐向前就是“差点入局却错过的老战友”。1947年初,中央一度设想把徐向前调往大别山,与刘伯承再度搭档。徐向前当年在129师正是刘伯承的副手,这层履历对“副司令”职位简直量身定制。然而形势逼人:平绥线、太原方向压力骤增,阎锡山盘踞晋中,聂荣臻人手吃紧。于是徐向前留在华北军区,担任副司令,与老乡阎锡山在家门口进行拉锯战,“二野副司令”四个字也就随风而去。目光回到二野内部,战功最显赫、在舆论里呼声最高的非陈赓莫属。1947年夏天战略反攻时,中央电令刘邓、陈赓谢富治、陈锡联分三路突击,史称“刘陈陈”布局。陈赓麾下的第四兵团转战豫西、襄阳、衡阳,大小会战打得刀光血影。他既是红四方面军创始高级指挥员,又是129师“王牌386旅”的老旅长,熟人缘、老资历、硬战功——条件似乎天衣无缝。问题在于,这位“老陈”是典型的“前线挂帅型”指挥员。让他坐镇司令部敲电报,不如把他放到兵团推进口,中央也是这样考虑的。于是,陈赓戴着第四兵团司令员兼政委的袖标,一直冲到湘桂,他缺席了“副司令”编制,却换来战场上最需要的那一杆“钢枪”。司令部里真正全程陪在刘伯承、邓小平身边的人,是参谋长李达。许多将士感慨,“刘总负责定方向,邓政委负责定决心,李参谋长负责把决心变成电码”。李达早年是红军大学高材生,师承刘伯承,在情报、作战、训练方面都极有心得。若仅从资格与分量看,他当副司令毫无争议。可是李达自己清楚:司令部离不开一个全天候的高级参谋;再加之他还兼任特种兵纵队司令员兼政委,手头杂务山一样高,若再加一个“副司令”,连轴转都赶不上部队机动速度。李达低调地把自己的名字从候选项里划掉,选择继续当二野的“大脑皮层”。1949年初,二野改编为西南野战部队,与三野协同进军长江以南。指挥关系并未再加“副司令”岗位,而是维持“刘、邓—三兵团”纵向结构。事实证明,这种扁平化指挥链让解放成都、昆明、贵阳、重庆的战役指令一步到位,没有中间层级浪费时间。战事进入尾声,贺龙奉命入川,西南军区成形,刘伯承转向军事院校建设,邓小平继续担任政委;这个时候,人们才看到陈赓、李达双双挂上“军区副司令”职务,但那已是和平时期的建制调整,与当年战场上的“副司令”设想并不是一回事。从1946到1949,候选人的取舍背后,是中央“用人求适”的一贯思路:要么去最吃紧的前线,要么坐镇最关键的中枢。副司令只是个名义,更重要的是在哪里能发挥最大效用。历史给出的答案是:二野真正缺的不是职位,而是灵活高效的指挥链;而留在指挥链上的每一位,都恰好在最合适的位置上发挥了最大能量。硝烟散去,1955年授衔时,陈赓佩戴大将军衔,李达晋升上将,并列国防部副部长;滕代远、王宏坤、徐向前各有其位,各司其职。倘若当年真设副司令,名单可能依然是这几位,只是顺序如何排列还要看当时的战场节奏。换句话说,“谁最有资格”这件事,从来不是简单的资历排名,而是一场与火药味同行的即时抉择。
红军城乌军塌了,成建制的投降,没有抵抗士气也崩了!乌军在红军城崩溃的速度,真

红军城乌军塌了,成建制的投降,没有抵抗士气也崩了!乌军在红军城崩溃的速度,真

红军城乌军塌了,成建制的投降,没有抵抗士气也崩了!乌军在红军城崩溃的速度,真的有点意外,本以为他们会像恰索夫亚尔那样死守阵子,结果直接崩溃了。俄军突击部队攻入城内后不断搜索扩展,以小部队多股力量,比如一些士兵现在南部行动非常顺利,没有遭到任何抵抗!甚至都没有去搜索清理房区,而是一直向东北方向走,相信这里是真没有乌军了。除了昨天占领的4个大据点,今天的搜索范围又多了3个。部队大幅逼近波克罗夫斯克的关键路口,这里是两条公路(T0406和E50)的交汇处。感觉对于俄军而言,就差一次大型突击把人送进去插旗实控。其实这个位置非常重要,高地火力,在城上可俯瞰4个方向的城镇,架上望远镜敌情一览无余,部队调集看得清清楚楚,没有制空权基本不可能打下来。不能理解的就是,如此危急之下,乌军总司令却不断调动兵力,这么重要的位置乌军才死了7000人就撤了。现在,红军城已经是俄军的囊中之物了,该想想下一步如何扩大战果。
老蒋没有回来,蒋家的儿孙可是彻底的回来了。蒋4代蒋友青,现在已经搬到了浙江生活

老蒋没有回来,蒋家的儿孙可是彻底的回来了。蒋4代蒋友青,现在已经搬到了浙江生活

老蒋没有回来,蒋家的儿孙可是彻底的回来了。蒋4代蒋友青,现在已经搬到了浙江生活,主业就是自媒体。昨天八一建军节,他还专门拍摄了一个向军人致敬的视频,满满的都是正能量。他已经完全习惯了内地的生活,也看不出有任何在国外生活长大的不适应。他的哥哥蒋友柏,比他更早,就开启了和内地的合作。
三大战役之后,蒋介石已无重兵调动,虽然还有71个军227个师115万部队,如果再

三大战役之后,蒋介石已无重兵调动,虽然还有71个军227个师115万部队,如果再

三大战役之后,蒋介石已无重兵调动,虽然还有71个军227个师115万部队,如果再加上警,宪,民团,特务组织共有240万人。蒋介石生于1887年10月31日,浙江奉化溪口镇一个盐商家庭。父亲早逝,由母亲王采玉拉扯大。他从小读私塾,学儒家经典,1906年进宁波凤麓学堂接触西式教育。之后去保定陆军速成学堂,1908年留学日本东京振武学校,加入同盟会,投身反清活动。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他回国参战,指挥部队攻占杭州等地。革命后追随孙中山,1918年任粤军参谋长。1924年任黄埔军校校长,培养国民党军官。1926年领导北伐,从广州北上,统一部分中国,建立南京政府。1928年任国民政府主席,控制国民党。1930年代,蒋介石镇压共产党,推行围剿红军政策,多次指挥战役。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任最高统帅,从重庆指挥对日作战。战后恢复对共产党的进攻,引发内战全面爆发。他依赖美国援助,试图维持统治。但决策常忽略基层,重用亲信,导致派系斗争。1946年下令进攻东北,国民党部队推进,但损失惨重。到1948年,三大战役结束,国民党主力被歼灭。三大战役后,国民党损失近500万人,剩71个军227个师115万正规军,加上特种兵机构学校地方武装总204万,算上警宪民团特务达240万。这些部队散布西北到华南,无法集结。蒋介石无力调动重兵,补给短缺,指挥混乱。长江成最后屏障,他们想靠天险阻挡南下。中下游河道弯曲,下游江面宽阔,四五月水涨浪急。国民党将领蔡文治建议南京上下游布防,利用北岸支流,但汤恩伯反对,集中兵力江阴以下护上海。湖口到上海段45万,九江到宜昌段白崇禧25万。海军120艘舰艇空军300架飞机支援。李宗仁想从新疆调10万兵,蒋介石限白崇禧20多万,造成分歧。防线过长后方空虚,空军炮舰没发挥作用。1949年4月20日夜,渡江战役开始。东集团南京左翼100公里段进攻,中集团右翼150公里段,西集团以安庆突破。国民党第106军没增援,第99军远调延误。21日江阴要塞7000人起义,机动力量弱化。芜湖溃败,部队弃械逃散。解放军追击,歼灭43万,占南京上海,防线崩溃。蒋介石决策犹疑,下野后幕后操控,与李宗仁白崇禧分歧大。他幻想和平谈判划江而治,靠美英撑腰。但谈判拖延,解放军准备渡江。国民党内部人心惶惶,物价飞涨,反蒋运动高涨。美国杜鲁门厌恶蒋,拉拢失败。白崇禧策动五省联盟,逼蒋下台。蒋不信任白,只给20多万兵,对付解放军又警惕白崇禧。国民党准备不充分,战术保守。空军炮舰优势没用好,没争夺江北据点。部队新建或重建,战斗力弱。解放军经验丰富,宽正面多路突击,快速合围。国民党仓皇退却,没组织防御,抵抗瓦解。长江防线崩溃,国民党除上海附近部队,大部丧失抵抗,向浙赣撤退损失惨重。第51军到上海剩6000人。国民党失去人心,美国失望,不愿卷入内战。战略重心在欧洲,放弃援助。蒋集团内外交困,内部分裂,统治基础动摇。这因素促成防线迅速失守,加速国民党覆灭。渡江战役后,国民党残部向东南华南西南撤。蒋介石1949年12月10日从成都飞台北,再没回大陆。在台湾重建政府,1950年3月1日复任总统,实施戒严,镇压反对。推行土地改革,分田给农民,稳定经济。推动工业,台湾经济起飞。但梦想反攻大陆,演习多次失败。蒋介石维持独裁,控制国民党。1954年签中美共同防御条约,得美支持。1967年推动文化复兴。1972年起多病,交实权给儿子蒋经国。1975年4月5日,在台北逝世,终年87岁。遗体安放慈湖,国民党继续统治台湾,直至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