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标签: 方志敏

各省牺牲的革命烈士湖南:12人,代表蔡和森,党的早期领导人,毛泽东湖南师范的

各省牺牲的革命烈士湖南:12人,代表蔡和森,党的早期领导人,毛泽东湖南师范的

各省牺牲的革命烈士湖南:12人,代表蔡和森,党的早期领导人,毛泽东湖南师范的同学。湖北:7人,代表项英,新四军政委。广东:4人,代表叶挺,新四军军长。江西:5人,代表方志敏,农民运动领导人。安徽,4人,代表陈延年,陈独秀的儿子,党的早期领导人。河南:6人,代表杨靖宇,东北抗联领导人。四川:5人,代表卢德铭,秋收起义总指挥。贵州:4人,代表周逸群,红二方面军创始人。浙江:3人,代表钱壮飞,龙潭三杰之一,送出关键情报。云南:2人,代表罗炳辉,红9军团长。山西:2人,代表刘胡兰,女英雄。陕西:4人,代表刘志丹,陕北红军创始人。河北:2人,代表李大钊,党的主要创始人。福建:4人,代表林觉民,广州起义烈士。海南:3人,代表徐成章,琼崖纵队创始人之一。江苏:3人,代表朱瑞,我军炮兵司令。山东:3人,代表王尽美,一大代表。东北地区:2人,代表赵尚志,东北抗联领导人。西北地区:2人,代表柴宗孔,甘肃红军领导人。
没想到我以前看到的方志敏烈士的肖像竟然出自这样一张照片。向伟大的革命先烈致敬把

没想到我以前看到的方志敏烈士的肖像竟然出自这样一张照片。向伟大的革命先烈致敬把

没想到我以前看到的方志敏烈士的肖像竟然出自这样一张照片。向伟大的革命先烈致敬把镜头拉回1935年8月的南昌城外,太阳毒得能把人晒出油。刑车吱呀吱呀响,土路两边百姓被枪托赶得远远,车上戴脚镣那人却站得笔直,旧布长衫满是补丁,却洗得发白,干净得晃眼。敌人想给他扣顶破草帽遮镜头,他偏头躲过,嘴角还带笑——这笑,被潜伏在人群里的照相馆小伙计偷偷按下了快门。底片只有火柴盒大,洗出来却震得人心里发颤:方志敏,瘦得颧骨突出,眼神却比阳光更亮。后来我们课本里、纪念馆墙上的“标准像”,正是从这张小照片放大描摹而来。拍完照第十八天,他倒在了赣江边,年仅三十六。敌人搜遍全身,只找到一块旧怀表、一支钢笔和九页皱巴巴的纸。纸上写满字,后来成了著名的《可爱的中国》。那句“朋友,我相信,中国一定有个可赞美的光明前途”,就是从这张薄薄纸里飞出来的,飞进无数人的心里。我头一次看清这张照片,是在南昌念大学。老师把原版投到屏幕上,像素糊成渣,我却像被雷劈:课本里的方志敏,面庞被画师修得圆润饱满,剑眉星目,自带英雄滤镜;可真正的他,脸颊凹陷,胡须拉碴,像长期熬夜的大学生。那一刻我突然明白:英雄不是大理石雕像,也是吃五谷杂粮、会流血会疼痛的普通人,只是他在生死面前选择了“站着”,于是瘦弱的身影被时间拉得无比高大。方志敏的“瘦”,有原因。1928年起,他带领红十军在赣东北打游击,环境苦到啥程度?冬天穿单衣,晚上几个人合盖一条破毯子;吃饭更别挑,野菜、竹笋、葛根,能咽下去就算大餐。他曾写信给中央:“数月不知盐味,战士脸都浮肿。”可就在这种条件下,他仍腾出经费办列宁小学、建贫民工厂,把“苏维埃”三个字画在墙上,也画进老乡心里。当地老人回忆:“方主席走路带风,说话没架子,谁家有困难,他把手伸进兜里,常常掏出最后一块铜板。”敌人抓住他后,本以为能挖出“大官”油水,结果搜遍全身只有九块银元,还是公款。劝降的宴席摆上桌,他抬手掀翻:“要我投降?可以,拿整个中国的自由来换!”审讯官气得拍桌子,他反而笑:“你们能砍下我的头,却砍不掉信仰。”这笑,被相机定格,于是有了那张传世照片。照片背后,他用钢笔写下《我们临死以前的话》:“敌人只能砍下我们的头颅,决不能动摇我们的信仰!”字字带血,却句句带光。我参加工作后,每次出差路过赣东北,都要去弋阳方志敏纪念馆转一圈。展厅灯光下,那张原版照片静静躺着,玻璃反光里映出我的脸,也映出他的笑。讲解员小姑娘声音清脆:“方烈士就义前,敌人给他拍照,想登报炫耀,结果照片成了最好的宣传画——看,共产党人不怕死!”我听着,眼眶发热。可不是?当年敌人想羞辱他,却意外留下最硬核的“证件照”——证件名:信仰;有效期:永久。有人问我:一张旧照,有啥好看?我答:好看的是“人味”。它没美颜、没滤镜,却让我们看到:英雄并非天生神力,只是把信仰活成了日常。方志敏的“日常”是穿补丁衫、饿肚子、写血书;我们的“日常”是坐地铁、点外卖、刷手机。时代不同,难题不同,可那股“给理想撑腰”的劲儿,永不过时。你我在各自岗位上多扛一次责任、多守一次底线,就是给“可爱的中国”续一秒光亮。离开纪念馆时,夕阳照在广场雕像上,方志敏依旧微笑。我举起手机,把照片和雕像同框,发到朋友圈配文:“你看,他在发光。”下一秒,评论区被点亮——有人发《可爱的中国》节选,有人贴出自己支教的照片,还有人简单一句:“先烈好,我们会更好。”那一刻我明白:那张小小照片,像一粒火种,被无数人心口接力,于是火光不灭。向方志敏致敬,也向所有把信仰活成笑容的人致敬。愿我们每次抬头,都能想起那张瘦削却发光的脸——告诉自己:怕啥?他那么瘦都挺过来了,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站直?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没想到我以前看到的方志敏烈士的肖像竟然出自这样一张照片。向伟大的革命先烈致敬把

没想到我以前看到的方志敏烈士的肖像竟然出自这样一张照片。向伟大的革命先烈致敬把

没想到我以前看到的方志敏烈士的肖像竟然出自这样一张照片。向伟大的革命先烈致敬把镜头拉回1935年8月的南昌城外,太阳毒得能把人晒出油。刑车吱呀吱呀响,土路两边百姓被枪托赶得远远,车上戴脚镣那人却站得笔直,旧布长衫满是补丁,却洗得发白,干净得晃眼。敌人想给他扣顶破草帽遮镜头,他偏头躲过,嘴角还带笑——这笑,被潜伏在人群里的照相馆小伙计偷偷按下了快门。底片只有火柴盒大,洗出来却震得人心里发颤:方志敏,瘦得颧骨突出,眼神却比阳光更亮。后来我们课本里、纪念馆墙上的“标准像”,正是从这张小照片放大描摹而来。拍完照第十八天,他倒在了赣江边,年仅三十六。敌人搜遍全身,只找到一块旧怀表、一支钢笔和九页皱巴巴的纸。纸上写满字,后来成了著名的《可爱的中国》。那句“朋友,我相信,中国一定有个可赞美的光明前途”,就是从这张薄薄纸里飞出来的,飞进无数人的心里。我头一次看清这张照片,是在南昌念大学。老师把原版投到屏幕上,像素糊成渣,我却像被雷劈:课本里的方志敏,面庞被画师修得圆润饱满,剑眉星目,自带英雄滤镜;可真正的他,脸颊凹陷,胡须拉碴,像长期熬夜的大学生。那一刻我突然明白:英雄不是大理石雕像,也是吃五谷杂粮、会流血会疼痛的普通人,只是他在生死面前选择了“站着”,于是瘦弱的身影被时间拉得无比高大。方志敏的“瘦”,有原因。1928年起,他带领红十军在赣东北打游击,环境苦到啥程度?冬天穿单衣,晚上几个人合盖一条破毯子;吃饭更别挑,野菜、竹笋、葛根,能咽下去就算大餐。他曾写信给中央:“数月不知盐味,战士脸都浮肿。”可就在这种条件下,他仍腾出经费办列宁小学、建贫民工厂,把“苏维埃”三个字画在墙上,也画进老乡心里。当地老人回忆:“方主席走路带风,说话没架子,谁家有困难,他把手伸进兜里,常常掏出最后一块铜板。”敌人抓住他后,本以为能挖出“大官”油水,结果搜遍全身只有九块银元,还是公款。劝降的宴席摆上桌,他抬手掀翻:“要我投降?可以,拿整个中国的自由来换!”审讯官气得拍桌子,他反而笑:“你们能砍下我的头,却砍不掉信仰。”这笑,被相机定格,于是有了那张传世照片。照片背后,他用钢笔写下《我们临死以前的话》:“敌人只能砍下我们的头颅,决不能动摇我们的信仰!”字字带血,却句句带光。我参加工作后,每次出差路过赣东北,都要去弋阳方志敏纪念馆转一圈。展厅灯光下,那张原版照片静静躺着,玻璃反光里映出我的脸,也映出他的笑。讲解员小姑娘声音清脆:“方烈士就义前,敌人给他拍照,想登报炫耀,结果照片成了最好的宣传画——看,共产党人不怕死!”我听着,眼眶发热。可不是?当年敌人想羞辱他,却意外留下最硬核的“证件照”——证件名:信仰;有效期:永久。有人问我:一张旧照,有啥好看?我答:好看的是“人味”。它没美颜、没滤镜,却让我们看到:英雄并非天生神力,只是把信仰活成了日常。方志敏的“日常”是穿补丁衫、饿肚子、写血书;我们的“日常”是坐地铁、点外卖、刷手机。时代不同,难题不同,可那股“给理想撑腰”的劲儿,永不过时。你我在各自岗位上多扛一次责任、多守一次底线,就是给“可爱的中国”续一秒光亮。离开纪念馆时,夕阳照在广场雕像上,方志敏依旧微笑。我举起手机,把照片和雕像同框,发到朋友圈配文:“你看,他在发光。”下一秒,评论区被点亮——有人发《可爱的中国》节选,有人贴出自己支教的照片,还有人简单一句:“先烈好,我们会更好。”那一刻我明白:那张小小照片,像一粒火种,被无数人心口接力,于是火光不灭。向方志敏致敬,也向所有把信仰活成笑容的人致敬。愿我们每次抬头,都能想起那张瘦削却发光的脸——告诉自己:怕啥?他那么瘦都挺过来了,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站直?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1935年,方志敏被俘,在狱中,他用米汤给鲁迅写信,想让鲁迅救他,鲁迅却说:“救

1935年,方志敏被俘,在狱中,他用米汤给鲁迅写信,想让鲁迅救他,鲁迅却说:“救

1935年,方志敏被俘,在狱中,他用米汤给鲁迅写信,想让鲁迅救他,鲁迅却说:“救不了,若公开营救,你会死得更快!”方志敏也是革命路上一个不可或缺的人,他出生于1899年,父母都是普通人,家里的情况也不好,所以方志敏在17岁之前其实是没有怎么学习过的。他开始学习还是在17岁的时候,那时候想要得到学习的机会也不是什么简单的事情,方志敏在得到这个机会之后也是十分的努力。在学习上更是废寝忘食,十分刻苦,不仅是学习上,他在写作上的天赋也是非同一般,表现的非常突出。后来还有不少人表示,如果方志敏没有走上革命这条路,没准儿会成为一个大作家呢,从这里就足以看出方志敏在写作方面的天赋了。不过他并没有在这方面深耕,他从小生活就十分贫困,对于许多事情也是感同身受,在他成为《新江西》的撰稿人之后,他的思想就逐渐发生了改变。他接触到了革命思想,越是接触,他的思想也就越发的坚定,没有多少犹豫的投身入了革命,加入了共产党。在大革命时期,他还领导了农民运动,在创建革命根据地的时候,他更是起到了不小的作用,在1934年的时候,那时候他已经是红十军团军政委员会主席。那次他原本是要北上抗日的,却在皖南的时候遭到了国民党的袭击,在经过几个月的抵挡之后,最终却是不幸被俘。事实上,方志敏原先是有机会逃出去的,准确的说他那时候已经带着一队人逃出去了,但是为了救人,他又义无反顾的回去了,想要营救更多的人。但是这一次却是没能成功,对方也是早早的就做了埋伏,在方志敏出现后就立即被围了起来。在方志敏被抓之后,敌人也是知道方志敏的能耐的,所以并没有一开始就对方志敏动手,而是放出了糖衣炮弹,想要腐化方志敏。更是许诺出了高官厚禄,妄图通过这样的方式,让方志敏选择投降,不过他们还是低估了方志敏对于革命的决心,无论对方提出的条件有多么诱人,方志敏始终不为所动。之后就是一系列的酷刑折磨,方志敏经常是被打的皮开肉绽,但是让他投降叛变,那也是不可能的。但是他也很清楚,如果他一直都什么也不说,也不愿意投降,蒋介石那边的耐心也是有有限的,真要等到蒋介石的耐心耗尽,那等待他的也就只有一死了。他倒不是怕死,只是他还有想做的事情没有做完,想亲眼看着祖国变得越来越好,不想就这么死了。于是,他想到了鲁迅先生,这时侯,他唯一能想到的,就是让鲁迅先生联系宋庆龄,同时联络民权保障同盟,想要用这样的方式,逼迫蒋介石放了他。这样或许他还有出去的机会,于是就用米汤给鲁迅写了一封信,不过鲁迅先生在接到信之后却是毫不犹豫的就拒绝了。他们两个并没有过什么交集,但这并不是鲁迅先生不愿意帮忙的原因,对于这些革命人士,如果可以救,鲁迅先生也会不惜一切代价的去救。只是在鲁迅先生看来,这话的方式非但不能让方志敏获救,反而还会消磨蒋介石的耐心,极大可能是,在他这么做之后,蒋介石迅速对方志敏出手。就算是为了能让方志敏不那么快遭遇毒手,他也不能这么做,他让方志敏趁着现在还没事,可以把自己想要告诉世人的话写出来。方志敏在听到鲁迅先生说的那些话之后也听了进去,在经受折磨的同时,他也没有放弃自己的创作。而他写的那些文稿也被秘密送了出去,在他最后的日子里,留下了大概13万字的文字创作,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面对他们的严刑拷打,方志敏也始终有自己的坚守,最终耐心耗尽的蒋介石下了杀令,那一年方志敏也才36岁。虽然他身死,但是他的精神却是永远的留了下来,引领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
1948年10月,第50军军长曾泽生病倒了,由于是国军改编部队,副军长人选还没定

1948年10月,第50军军长曾泽生病倒了,由于是国军改编部队,副军长人选还没定

1948年10月,第50军军长曾泽生病倒了,由于是国军改编部队,副军长人选还没定下,一时军中事务无人执领。于是,罗荣桓便请示毛主席,该派谁去主持工作。主席思索了一会儿,说:“那个给红军送过重礼的国军排长在哪里?我看他就可以。”主席口中所说的“国军排长”,名叫叶长庚,主席为何对他“送礼”的事记得这么清楚,只因当时他对红军的帮助犹如雪中送炭。叶长庚,原名叶樟根,1903年生于浙江开化县的一个农民家庭,8岁起就扛起家庭重担,1926年,他在一个姓陈的地主家打零工,由于地主儿子在韶关打仗受了伤,地主着急去探望,便雇佣了叶长庚当脚夫,随他一起前去。那一年,正值国民革命军北伐时期,叶长庚一路见到不少北伐战士,他们喊着“打倒北洋军阀”、“打倒列强”的口号,一队一队地从叶眼前充满气势地走过。叶长庚没见过什么世面,但也知道他们干得是维护国家安定的大事,此时的他并没什么雄心抱负,但也想为国家尽一份力。于是,他毅然加入了国民革命军,踏上了北伐之路,并被编入2军13团机枪连,随后相继参与了进攻南昌和南京的两大战役。由于他作战勇敢,很快受到上级赏识,被提拔为机枪连代理排长,他的连长还给他更名为叶长庚。1927年,老蒋在上海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叶长庚对此很不理解,他与共产党虽接触不多,但也知道共产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如今却惨遭老蒋杀害,一时间,他对蒋军很不满。之后他便有意开始接触共产党,特别是驻扎在景德镇时,与共产党接触很频繁,还利用职务之便,向方志敏提供过武器,由此,也使得他对共产党有了更深入的了解。1929年12月,上级命他率所部往江西吉安孤江边攻打红军,叶不愿与红军为敌,唯一方法就是率部起义,于是,他说服了愿与他一同起义的22名士兵,带了2挺机关枪、8支步枪投奔了红军。要知道,当时红军队伍武器匮乏,叶长庚忽然带来了两挺机关枪,这对红军队伍来说可是一份重礼,更何况当时老蒋正加紧进攻井冈山,这些装备的到来犹如雪中送炭。按照规定,每挺机关枪可奖赏250块,每却步枪可奖50块,每个人也可奖50块,但叶长庚坚持不要奖励,他说他来投奔红军,不是冲着钱来的,是为了寻找光明道路而来的。彭德怀得知此事后,还专门接见了他,就连毛泽东也知道了他的大名。加入红军后的叶长庚,相继出任过机枪排长,大队长、红八军四二团团长、赣南独立十二师师长等职务,由于表现出色,还荣获苏维埃政府颁发的三级勋章和十年英雄善战纪念章,并于1930年被吸收为中共党员。之后他参与了五次“反围剿”和红军长征,抗战爆发后,他一直活跃在晋察冀地区,出任过第四军区参谋长、副司令员。解放战争时,他被调往东北,升任黑龙江的军区司令员。从他的阅历,不难看出,叶长庚是一位有着丰富经验的老资历,所以,毛主席想到让他来做50军的副军长。但是,问题也来了,叶当时已是司令员,再被调去当副军长,那不是降级了吗?他当年带着22人起义时,就是冲着光明去的,哪里需要他,他就去哪里,更何况这次是被主席亲自点名,他更不会有意见了,这一高风亮节在他后来评军衔时再度展现了出来。主席点名让他当50军副军长,也是很有深意,他是早年起义的国民党官兵,而50军前身是原国军第60军起义过来的,叶作为起义将领,一路走来经历了很多,最容易做队伍的思想工作,而且他立场坚定,绝对能担得起这个重任。事实也是如此,他担任副军长后,率部参加了鄂西战役,在解放重庆、成都等重大战役中,也发挥了重大作用。抗美援朝战争时,50军又入朝作战,在朝鲜战场上也打出了风采,毛主席还曾夸赞他们,说:“这支部队,在老蒋手里是60熊,到人民手里,就是50凶了!”1955年授衔时,负责授衔的罗荣桓对叶长庚很是犯难,以叶的资历,评中将是没问题的,但从他担任师长到50军副军长,在长达16年的时间里,他只晋升了半级。如果评他为少将,多少是有些吃亏的,于是,罗还专门找叶谈了话,叶说,他是贫苦出身,投身革命,只为国家做贡献,对于军衔他没有太高要求。罗荣桓对他很是钦佩,最后叶长庚被授予少将军衔,并获三枚一级勋章。1986年4月2日,叶长庚将军与世长辞,享年83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