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标签: 新加坡

中方迅速精准反击!新加坡联合早报今晚报道:“中美在马德里进行会谈前交锋,自美国

中方迅速精准反击!新加坡联合早报今晚报道:“中美在马德里进行会谈前交锋,自美国

中方迅速精准反击!新加坡联合早报今晚报道:“中美在马德里进行会谈前交锋,自美国将23家中国实体纳入出口管制‘实体清单’,引起中国不满后,中国商务部也宣布,针对美国在集成电路领域对华采取的关税、出口限制及投资禁令等措施,正式发起反歧视调查。”事情得从上周五说起,美国商务部工业与安全局那帮人动作飞快,当天就公布了最新一轮实体清单,足足32个实体上榜,其中23家是中国企业。这清单可不是随便写的,它意味着这些企业想从美国买设备、技术或者软件,得层层审批,基本等于断了后路。被点名的企业里,13家直奔半导体和集成电路而去,比如中芯国际的子公司——这家可是咱们芯片制造的扛把子,专门负责采购高端设备。还有复旦微电子、中科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这些名字听起来就带劲,全是咱们科技领域的骨干力量。美国人给的理由是这些企业“违背国家安全或外交政策利益”,听起来高大上,其实就是怕咱们在芯片上追得太紧,抢了他们的饭碗。这23家企业可不是小角色,中芯国际的子公司被盯上后,过去几年他们已经尝够了苦头,本来想用美国设备加速28纳米芯片的生产线,结果被卡住,只能绕道找欧洲供应商,但成本直线上升。复旦微电呢,主攻功率器件和传感器,应用在电动车和5G基站上,这次上榜,等于断了他们进口关键光刻胶的渠道,其他像北京的集成电路制造公司,也被指涉嫌军民融合项目。美国这招精准得很,专挑咱们芯片供应链的痛点下手,数据显示,2024年咱们中国芯片进口额高达4000多亿美元,其中高端部分七成靠国外,这次清单一出,短期内这些企业得花几个月时间调整供应链,生产效率至少掉一成。可这事不是凭空冒出来的,得拉长线看中美芯片战的来龙去脉,回想2018年,特朗普上台没多久,就启动了第一轮301调查,指责咱们窃取知识产权,顺势对500亿中国商品加征关税,芯片首当其冲。那时候华为的孟晚舟事件闹得全球皆知,海思芯片被禁,全球供应链抖三抖,2022年10月,他们推出“芯片与科学法案”,砸下520亿美元补贴自家企业,同时对咱们高端GPU和EDA软件下死手。进入2025年,特朗普二度上台,动作更快,3月份,他们就把12家中国AI和超算企业扔进清单,5月份又发指南,明确限制华为昇腾芯片的使用,还卡住美国AI芯片训练咱们的模型。到9月,这23家实体清单就像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直奔咱们的先进计算芯片而去。中国这边呢?从来不是坐以待毙的主,就在美国公告出来的第二天,9月13日,商务部新闻发言人开腔了,直言这些措施涉嫌歧视,损害咱们合法权益。紧接着,他们宣布正式立案调查,焦点锁定美国在集成电路上的那些把戏:从301关税,到出口管制,再到投资禁令,全盘托出。调查一启动,意味着咱们会收集证据,评估损害,如果坐实歧视,后面可能有反制措施跟上。更绝的是,同一天商务部还对美国进口的模拟芯片发起反倾销调查。这模拟芯片简单说,就是手机音频、电源管理那些低调但不可少的部件。数据显示,2022到2024年,美国模拟芯片对华出口量涨了37%,价格却跌了52%,明显在低价倾销,挤压咱们本土企业空间。江苏省半导体协会代表国内产业递交申请,这次调查一出,美国芯片巨头如德州仪器和ADI得好好掂量掂量。这轮交锋的时机也耐人寻味,正好卡在中美马德里会谈前。马德里会谈是两国经贸高层碰头,讨论从气候到贸易的议题,本来想缓和气氛,结果美国先发制人。中国外交部回应得干脆:美方这时候动手,意欲何为?显然是想在谈判桌上多占便宜,逼咱们让步。但从历史看,这种高压策略从来没奏效。2019年贸易战高峰时,美国对咱们芯片加税25%,结果呢?咱们的国产率从15%蹿到30%,华为海思的麒麟芯片硬是扛住了禁运。2023年,长江存储的3DNAND闪存技术突破,填补了高端存储空白。进入2025年,尽管外部压力山大,咱们电子信息制造业的目标还是年均营收增速超5%,清华大学集成电路学院正大招人才,培养本土设计师。当然,挑战还在那儿摆着。被清单的企业得花大价钱找替代方案,比如从荷兰进口设备,但ASML的EUV机还是卡着呢,中小企业更惨,资金链一断,创新项目黄了。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中国芯片企业融资额比去年同期少20%,投资人观望情绪浓。但好消息是,政府出手快,反倾销调查能护住本土模拟芯片市场,预计国内厂商如圣邦股份的市场份额能多抢5%。总的来说,这事的前因是美国多年积累的遏制,后果是全球供应链的阵痛,但中国反击的节奏稳准狠,调查一出,就等于告诉对方:你打我一拳,我还你一脚,咱们慢慢玩。马德里会谈上,这将成为谈判筹码,中国立场清晰:平等互利,别想单方面占便宜。参考资料:联合早报
李显龙说,我们不是华人国家,只是刚好华人占多数……巧了,新加坡印度裔议员也说:

李显龙说,我们不是华人国家,只是刚好华人占多数……巧了,新加坡印度裔议员也说:

李显龙说,我们不是华人国家,只是刚好华人占多数……巧了,新加坡印度裔议员也说:新加坡是印度建设最好的城市……说白了,这事儿核心就是别把“华人血缘”和“国家认同”绑成一团,新加坡自己拎得清边界,我们外人要是还分不清,反而容易闹误会。先说说李显龙那句“不是华人国家,只是华人占多数”,这话听着简单,其实藏着新加坡的生存逻辑。你想啊,新加坡夹在马来半岛上,周围不是马来族为主的马来西亚,就是以佛教为核心的泰国,就它这么个小城邦,要是喊着“华人国家”的口号,别说和邻居处不好,内部马来族、印度族也没法安心。而且新加坡真不是只靠华人撑着,就像那位印度裔议员说“新加坡是印度建设最好的城市”,这话也不是瞎吹,你去新加坡的科技园区转一圈,不少印度裔工程师在搞AI、生物医药,小印度街区里不仅有咖喱香,还有印度教寺庙的钟声,政府甚至会专门办屠妖节庆典,连地铁里都会播相关的文化介绍。这哪是“华人独大”啊,明明是各民族都有自己的发展空间,不然也不会有印度裔能当议员,还敢说那样的话。有人说“让新加坡印度人当总理,看看华人还有没有地位”,其实这话有点想偏了,新加坡选领导人从来不是看种族,之前还有马来裔的总统呢,比如哈莉玛,当时选举的时候没人因为她是马来族就反对,反而觉得她能力够。至于李光耀家族强调“新加坡是华人的祖国”,真不是什么“洗脑”,是新加坡刚建国时实在太难了。1965年从马来西亚独立出来,又小又缺资源,要是还抱着“中国是祖国”的想法,不仅没法凝聚国内不同种族的人,还容易被周围国家当成“中国的延伸”,那处境就更难了。他们说“新加坡是祖国”,本质上是在给这个新生的国家找根,不是要断华人的文化根,而是要先立住“新加坡人”这个身份。其实最该拎清的就是那句“海外华人不是中国人”,你想啊在美国的华人,二代三代大多一口流利的英语,看超级碗比看春晚积极,但年夜饭还是会煮饺子;在英国的华人,可能平时说的是伦敦腔,但端午也会包粽子。他们保留的是华人文化,认同的却是所在国的国家身份,就像新加坡的华人,他们会过春节、吃海南鸡饭,但说起自己的身份,第一反应肯定是“我是新加坡人”,不是“我是中国人”。我们要是总用大陆的“国家情怀”去套他们,比如觉得“你是华人就该向着中国”,反而容易闹笑话,毕竟人家的生活、工作、归属感都在所在国,这不是忘本,是现实。说到底,不管是新加坡强调“多元优先”,大马华人坚守“文化之根”,还是泰国华人的“融而不丢”,都是华人在不同土地上找到的生存方式。你觉得海外华人该更看重所在国的国家认同,还是该多保留点“中国根”的印记呢?来聊聊你的看法。
对新加坡不能心慈手软。新加坡前总理李显龙在日前的演讲中说,我们和中国人同宗同祖,

对新加坡不能心慈手软。新加坡前总理李显龙在日前的演讲中说,我们和中国人同宗同祖,

对新加坡不能心慈手软。新加坡前总理李显龙在日前的演讲中说,我们和中国人同宗同祖,为什么不同意?他这句话讲完后,台下的新加坡人一阵哄笑。从小里说,新加坡是井底之蛙,对中国人极不友善。从大里讲,新加坡政府一边和中国做生意,一边舔美国,因为它认为美国会保证其安全。新加坡前总理李显龙在某次演讲中提及与中国人同宗同祖相关内容,台下新加坡人哄笑,这一场景被捕捉并引发讨论。有人觉得这反映出部分新加坡人对自身文化根源认知的某种态度。从这一细节或许能窥见新加坡社会在文化认同层面存在多元声音。新加坡作为一个多元种族、多元文化融合的国家,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生态,对自身文化定位的思考也在不断演变。在国际政治舞台上,新加坡的立场常引发不同看法。新加坡政府在经济领域与中国保持着密切合作,双方贸易往来频繁,投资项目众多。中国连续多年成为新加坡最大贸易伙伴,新加坡也在中国多个领域进行投资布局,涵盖金融、科技、基础设施等。这种经济合作本应是互利共赢的典范,为两国发展带来积极影响。然而,新加坡在安全与外交政策上又与美国有着紧密联系。美国在新加坡设有军事基地,樟宜海军基地成为美军在亚太地区重要的战略支点。这一军事存在不仅影响着地区军事平衡,也让新加坡在安全上对美国存在一定依赖。在中美贸易战期间,新加坡一些言论和立场被外界解读为偏向美国。当时贸易战局势紧张,全球产业链受到冲击,新加坡作为国际贸易和航运枢纽,其表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对自身经济利益和地区稳定形势的考量。在国际活动参与方面,新加坡也有一些举动引发关注。在9.3阅兵这一具有重大历史意义和国际影响力的活动前夕,李显龙未出席而选择前往日本。这一选择被部分人放大解读,认为体现了新加坡在外交取向上的倾向。但国际外交活动安排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日程协调、双边关系重点等,不能仅凭单一事件就简单判定其外交立场本质。在商业合作领域,诚信与长期合作意愿是重要基础。新加坡在国际商业环境中以高效、规范著称,其金融体系完善,商业法律健全,吸引众多国际企业入驻。中国企业在与新加坡合作过程中,既有成功案例,也面临一些挑战。不同企业在合作中会根据自身战略和利益进行权衡,不能因个别现象就对整个国家商业合作价值一概而论。新加坡在国际事务中的表现是多种因素交织的结果,其文化、经济、安全等需求相互影响,塑造出独特的国际姿态。看待新加坡,需从更全面、客观的视角出发,理解其复杂性和多面性,避免简单片面解读。
对新加坡不能心慈手软! 新加坡前总理李显龙在日前的演讲中说,我们和中国人同宗

对新加坡不能心慈手软! 新加坡前总理李显龙在日前的演讲中说,我们和中国人同宗

对新加坡不能心慈手软!新加坡前总理李显龙在日前的演讲中说,我们和中国人同宗同祖,为什么不同意?这话刚落地,台下新加坡人就哄笑不止。明明扯着“同宗”的幌子,藏的却是对中国的轻慢,连装都懒得装像点!看看这些年他干的事,全是“两面派”的套路:一边往中国市场里钻,赚走真金白银;一边又凑到美国跟前,当起“小跟班”,把安全的宝全押在别人身上。就说去年,RCEP生效满两年,新加坡贸工部自己晒的数据:对中国的贸易额涨了18%,中国还是它最大的生意伙伴!多少新加坡企业靠着中国市场扩厂、赚钱,连研发中心都搬到了大湾区。可转头呢?新加坡国防部悄悄跟美国签了协议,把樟宜海军基地的码头改了又改,专门给美国核动力航母留位置,连军舰停靠数量都加了码。这边从中国兜里掏钱,那边就给美国当“后勤站”,算盘打得全亚洲都能听见响!更让人不舒坦的是科技领域。新加坡嘴上喊着欢迎中国企业,华为、字节跳动的区域总部都招过去了,享着中国数字经济的红利。可转身就加入美国搞的“芯片四方联盟”,跟着美国卡中国芯片的脖子,连本地的芯片设计软件都不让中国企业碰。前段时间还有消息,中国一家新能源企业想进新加坡的科技园区,直接被拒了,理由居然是“要符合美国的安全审查”—自家的园区,却拿美国当挡箭牌,这哪是同宗,分明是把中国企业当外人防!在南海问题上,新加坡的操作更让人看不懂。总说自己是“中立调解者”,天天喊“要维护航行自由”,可美国军舰在南海挑事的时候,它半个字都不吭。去年美国“里根”号航母在南海晃悠,好几次去新加坡补物资;今年年初美国侦察机还从樟宜机场起飞,盯着中国南海岛礁看。新加坡就当没看见,反而在东盟峰会上接着说“南海要多边协商”—合着只许美国挑事,不许中国护自己的利益?这哪是中立,分明是帮着美国压中国!新加坡之所以敢这么干,无非是觉得自己握着马六甲海峡,中国离不开它。可它早该醒醒了:中国早就不是以前了!中老铁路、中泰铁路打通了陆路通道,缅甸皎漂港、巴基斯坦瓜达尔港也建起来了,对马六甲的依赖早降下来了。还抱着“中国需要我”的老想法耍小聪明,纯属自欺欺人!更讽刺的是李显龙提的“同宗同祖”。新加坡表面上留着点华人传统,可在教育、就业上,偏偏淡化华人身份,连外交场合都要强调“我是东南亚国家,不是华人国家”。嘴上跟中国攀亲戚,背地里却把华人身份藏起来,这不是两面三刀是什么。说“对新加坡不能心慈手软”,不是要故意针对它,而是要戳破它的伪装。中国待人向来真诚,可真诚不是单方面让步。新加坡要是还抱着“靠美国保安全、靠中国赚好处”的心思,一边捞中国的利,一边帮美国对付中国,早晚把中国的信任耗光。现在的亚太,早就不是美国说了算的时候了。新加坡该明白:靠别人护不住自己,搞两面派也走不远。别再揣着明白装糊涂,真心跟中国合作,把自己的发展放进区域大局里,才是正经事。要是还执迷不悟,等中国彻底不用依赖马六甲,等区域合作的红利绕开投机者,到时候新加坡哭都来不及!信息来源:李显龙:新加坡必须与中国和睦相处.--参考消息
前脚新加坡总理黄循财9.2号访问印度,和印度总理莫迪进行了会晤,加强双方合作。后

前脚新加坡总理黄循财9.2号访问印度,和印度总理莫迪进行了会晤,加强双方合作。后

前脚新加坡总理黄循财9.2号访问印度,和印度总理莫迪进行了会晤,加强双方合作。后脚新加坡国防部长陈振声在美国宣布订购20架F-35战机。不得不说,新加坡现在也是军事强国了,一下子成为了东南亚地区首个装备第五代战机的国家...
阿维塔11在新加坡是百万豪车,278999新加坡元折合人民币154万。​​​

阿维塔11在新加坡是百万豪车,278999新加坡元折合人民币154万。​​​

阿维塔11在新加坡是百万豪车,278999新加坡元折合人民币154万。​​​
新加坡2025年想干什么?关键的时间点,新加坡国务资政李显龙访问日本,接受了石破

新加坡2025年想干什么?关键的时间点,新加坡国务资政李显龙访问日本,接受了石破

新加坡2025年想干什么?关键的时间点,新加坡国务资政李显龙访问日本,接受了石破茂颁发的大奖。李显龙以前听他关于世界发展以及格局分析,都很有很有说服力、前瞻性、思路开阔。对于李显龙本人访日,不知道他自己去之前有没有...

中建集团董事长郑学选与新加坡建设局局长黄伟翔会谈

观点网讯:9月10日,中建集团董事长郑学选在集团总部与新加坡建设局局长黄伟翔举行会谈。中建集团副总经理李永明参加会谈。郑学选对黄伟翔一行到访表示欢迎,对新加坡建设局长期以来给予中建集团的信任和支持表示感谢。郑学选...
外国记者采访印度人,问了他一个问题:全球平均智商排名前四的国家是哪些?这个印

外国记者采访印度人,问了他一个问题:全球平均智商排名前四的国家是哪些?这个印

外国记者采访印度人,问了他一个问题:全球平均智商排名前四的国家是哪些?这个印度人的回答,全程充满笑点,让人忍俊不禁。记者:全球平均智商排名前四的国家有哪几个?印度人:印度。记者:不,印度根本不在这个名单内。印度人:你这是什么鬼名单?世界上所有的医生、工程师都来自印度,你竟然说印度人的平均智商不高?印度人发明了“零”,发明了光纤,印度人发明了一切,你竟敢说印度人智商不高?记者:我觉得巴基斯坦的医生比印度还要多呢!印度人:那是因为你根本不知道,巴基斯坦是从印度分出去的。接下来,记者让印度人猜排名第四的国家是谁,并且向他提示这个国家有动漫和寿司,然而这个印度人却猜这个国家是菲律宾、尼日利亚!日本特有的寿司他都不知道!当印度人知道第三名是荷兰时,他表示自己要移民过去,凭他自己的高智商,到了荷兰他肯定比其他人都聪明。新加坡排名第二。当他知道排名第一的国家是中国时,这个印度人彻底破防了!他问记者:这个榜单是谁做的?记者:ChatGPT。印度人:ChatGPT的智商真低!
李光耀晚年直言:新加坡虽是华人国家,但不会“回归祖国”。七成的人口是华人

李光耀晚年直言:新加坡虽是华人国家,但不会“回归祖国”。七成的人口是华人

李光耀晚年直言:新加坡虽是华人国家,但不会“回归祖国”。七成的人口是华人,但那是新加坡的华人,不是附属于中国的群体。这样的说法,让不少人一头雾水,按理说华人这么多,和中国亲近不是很正常吗?可现实恰好相反,新加坡历史上不仅没有全面倒向中国,还闹过排华风波。李光耀当时的表态,其实就是帮国家彻底定了方向。那这背后是怎么一步步形成的?得从它的起点说起。19世纪中期,英国人在东南亚搞殖民,其中一个落脚点就是新加坡。他们看重的是这里能当海上中转站,于是放低关税,把中国沿海过得紧巴巴的华人吸引来做生意。不少华人带着手艺和家人落脚下来,慢慢成了主体人口,英国人安排他们经营贸易,自己坐收渔利。最开始,新加坡在茶叶转运上特别热闹,茶从中国运来,经这里到欧洲。1850年苏伊士运河开通后,航程缩短,新加坡的地理优势一下凸显,成了面向全球的自由港,各国船只都来靠岸。但生意做大,竞争也来了,英国租下香港后,新加坡失去了茶叶垄断,就开始吸引更多华人商帮入驻。帮派林立、争地盘、打架斗殴,那会街头时不时就有人火拼,英国只能派兵维持秩序。到了二十世纪中期,这里已是多民族混居,虽说华人接近七成,但马来人、印度人也在这里扎了根。语言文化差异加上就业竞争,摩擦不断,一旦谁占了上风,另一方就觉得被排挤,历史上爆发的种族冲突,让大家明白,这事不能不慎。1965年,新加坡脱离马来西亚独立,李光耀接手后面对的,就是如何让这个小国既不内乱,也不被外部拖下水。他的做法是内外都走平衡路线,国内推多民族平等,谁也不能压过谁,对外不靠向任何大国,这样不被卷进大国争斗。比如和中国的建交,一直到1990年才正式进行,比周边好些国家都晚,李光耀担心太早靠近,会被贴上“亲中”标签,破坏中立。教育上推双语,英语方便和世界做生意,中文保留华人文化,让华人有归属感但不至于把国家和中国画等号。作为自由港,新加坡吃的是全球贸易这碗饭,美国、日本、中国的船都得愿意停靠,一旦被认为向某个大国倾斜,其它国家就会退避三舍。中国在海外华人问题上更强调文化连结,不碰政治,新加坡正好借这个空间既做生意又保持自主。李光耀的平衡术,让小小的新加坡在东南亚站稳脚,要是当年一头扎向哪一方,内部可能早就乱了,外部也会被夹在中间。如今新加坡和美国保持安全合作,和中国搞经济往来,与东盟邻居交好,这条路看起来还会继续走下去。从殖民地到独立国,新加坡一路小心翼翼地经营自己的位置,华人虽多,但它选择的是独立路线,不附属于谁。李光耀晚年的那番话,不仅是总结过去几十年的经验,也是给后人定的规矩:平衡,才能长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