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标签: 政委

1950年,志愿军缴获了3000条毛毯,89师政委王直却下令全部剪碎,战士们不理

1950年,志愿军缴获了3000条毛毯,89师政委王直却下令全部剪碎,战士们不理

1950年,志愿军缴获了3000条毛毯,89师政委王直却下令全部剪碎,战士们不理解:“政委,大冷天的,干嘛要把毛毯剪碎啊?”零下40度的长津湖战场上,当89师战士们看着政委王直下令把刚缴获的3000条美军毛毯全部剪碎时,所有人都懵了。这是疯了吗?大冬天的,好不容易弄到保暖物资,竟然要毁掉?可谁也想不到,这个看似荒唐的决定,竟然救了无数人的命。王直,1916年出生于福建上杭才溪乡,15岁就参加了红军。这个闽西山区走出来的小伙子,从勤务员一步步干到了师政委,经历了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洗礼。到了1950年,他已经是第20军89师的政委,34岁的年纪,经验丰富,做事稳重。抗美援朝战争打响后,第九兵团的部队从华东调往朝鲜。这支部队大多是南方人,哪见过朝鲜那种鬼天气?从华东出发时还是秋装,到了朝鲜才发现完全不够用。王直早就预感到了这个问题,在东北停留时就想方设法给战士们补充冬装,但还是远远不够。长津湖战役中,志愿军第20军、第27军为主要作战单位。89师作为20军的主力师,承担着重要的作战任务。但是,严寒成了比敌人更可怕的杀手。整个长津湖战役中,东线伤亡4万余人,其中冻死冻伤就有3万余,这个数字让人触目惊心。就在这关键时刻,89师在一次突袭中缴获了美军的3000条羊毛毯。这些毛毯质量很好,厚实保暖,在当时的朝鲜战场上简直就是救命的宝贝。战士们都高兴坏了,以为这下有救了。可是王直一算账,发现问题来了。89师满编将近一万人,3000条毛毯平均下来,三个人才能分一条。而且毛毯这东西只能睡觉时用,白天行军打仗时根本带不走,太笨重了。王直想起了老家农村妇女做针线活的情景,脑子里突然冒出个想法:既然毛毯不够分,为什么不能重新利用呢?于是就有了那个震惊所有人的命令:把毛毯全部剪碎,做成手套、袜子、护膝、头套这些小件!这命令一下,全师都炸锅了。干部们觉得政委是不是冻糊涂了,战士们更是心疼得不行。好不容易弄到的宝贝,就这么糟蹋了?但王直有自己的道理。他跟大家解释:毛毯虽然好,但数量不够,而且只能晚上用。如果做成小件,每个人都能分到,随时都能保暖。手套能保护双手不冻僵,这样才能正常开枪;袜子和护膝能保护脚和关节,才能正常行军;头套能保护头部,防止失温。道理是这么个道理,但战士们心里还是不舒服。不过军令如山,只能照办。师部马上组织了缝纫队,连夜开工。会针线活的老兵当师傅,教其他人怎么剪怎么缝。整个师部变成了大裁缝铺,到处都是忙活的人。几天后,每个战士都分到了用毛毯做的保暖小件。虽然样子不好看,手工也粗糙,但保暖效果确实不错。更重要的是轻便,不影响作战。事实证明王直的决策是对的。长津湖战役后,89师成为第九兵团唯一能保持师的建制对敌开展追击的部队。当其他部队因为大量冻伤减员而战斗力下降时,89师却能保持相对完整的作战能力。那些被剪碎的毛毯变成的小件,真的救了很多人的命。彭德怀听说这事后,对王直的做法赞不绝口,不久就把他提拔为26军政治部主任。在九兵团里,王直是唯一一个被提拔的师级干部。王直后来参加了平康、金化、上甘岭等战役,在朝鲜战场上继续发光发热。回国后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成了开国少将。2014年王直在福州去世,享年98岁。这位从红军战士成长起来的老将军,用一生诠释了什么叫军人的智慧和担当。王直的”毛毯策略”至今还被军事院校当作经典案例研究。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时候看似愚蠢的决定,背后可能隐藏着大智慧。在战争中,一个小小的创新,就能改变整个局面,挽救无数生命。一个决定,救了一个师的命。王直用3000条被剪碎的毛毯,诠释了什么叫真正的军事智慧。你觉得在那种极端环境下,还有什么类似的创新做法能帮助战士们度过难关?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想法!
美军没有政委,是如何实现文官治军的?美国军队本质就是宋军化。其实就是笼络底层士兵

美军没有政委,是如何实现文官治军的?美国军队本质就是宋军化。其实就是笼络底层士兵

美军没有政委,是如何实现文官治军的?美国军队本质就是宋军化。其实就是笼络底层士兵,去思想化,严禁军队传播政治思想,士兵是给钱就干活。这种制度下高级军官就是无根之水,谈理想,军队不让谈。美军没有政委,却能把文官...
鲁政委:资金继续活化—评2025年8月金融数据

鲁政委:资金继续活化—评2025年8月金融数据

鲁政委、郭于玮、张励涵(鲁政委系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理事) 社融,新增人民币贷款,M1,M2 2025年8月新增社会融资规模2.57万亿元,同比少增4630亿元,社融增速录得8.8%,较前月回落0.2个百分点。政府...
1939年,八路军715团打了胜仗。团长看上一支手枪,想自己留着。可政委坚持要上

1939年,八路军715团打了胜仗。团长看上一支手枪,想自己留着。可政委坚持要上

1939年,八路军715团打了胜仗。团长看上一支手枪,想自己留着。可政委坚持要上交。没几天,团长发现,政委将那支枪送给了一个女学生。这事儿从齐会战斗说起。715团在冀中平原消灭日军吉田大队,打扫战场时,李文清从日军少佐尸体旁捡到一支手枪。弹匣刻“昭和十四年制”日文,枪把缠半圈褪色红绸——是日军军官的“幸运符”。李文清是湘西老红军,左眼有旧伤,1935年长征过草地被流弹擦伤,战士们叫他“独目将军”。他想留这支枪当纪念。没多久,警卫员小王来传话,说政委叫他去团部开会。李文清揣着枪去了,一进门就见王明远趴在桌上记录战损情况。王明远推过来一张泛黄的登记表,直接说:“老李,这次缴获的物资得全交师部。”李文清把枪往桌上一放,“啪”的一声响。他看着王明远说:“我是团长,这次又立了功,留支枪当纪念,不算过分吧?”王明远抬头,镜片后的眼神挺锐利:“你是团长,更得带头守规矩。上次三团张团长私藏怀表,被贺师长当众批评,你忘了?再说,师部要成立抗日军政大学分校,这些战利品得优先给学员用。”李文清没吭声,想起前一天见村塾女学生冻得缩脖子,琢磨过用枪换棉被,可还是舍不得枪。但最后,他还是交了枪——王明远说的规矩摆在那儿,没法硬抗。当天晚上,李文清见王明远拿着枪出了门,往村东头走。他心里犯嘀咕,就让小王悄悄跟着。小王回来报信,说政委进了村塾隔壁的破庙。过了三天,李文清在村口老槐树下撞见王明远。旁边站着的,正是那个扎羊角辫的姑娘。姑娘手里握着的,赫然就是那支手枪——枪把上的红绸没了,换成了蓝布,跟姑娘的校服一个颜色。李文清当时就火了。前一晚贺龙在团部开会还说,“咱们八路军打鬼子靠的是纪律,不是江湖气”,可王明远这做法,不是明着耍他吗?他气冲冲闯进政委办公室,手按在腰间的配枪上,冲王明远喊:“王明远,你竟然耍我!”那会儿王明远正给姑娘写推荐信,见李文清这架势,赶紧站起来:“老李,你听我解释!这姑娘叫春桃,是村塾的抗日积极分子。她哥哥在前线打鬼子牺牲了,这枪是她哥哥的遗物……”“放屁!”李文清没等他说完,就把自己的枪顶在了王明远额角,“我亲眼看见枪在你手里,现在倒成她哥哥的遗物了?”就在这时候,窗外“砰”的一声枪响。是警卫员小王见情况不对,朝天鸣枪示警。王明远趁机推开李文清,夺门就跑。李文清气得眼睛都红了,拔腿就追。一直追到村西头的麦田,他连开三枪,子弹擦着王明远的军帽飞过去,惊得田里的雀鸟扑棱棱全飞了。这事儿没半天就传到了贺龙耳朵里。当时延安正在开展整风运动,贺龙一听就火了,拍着桌子骂:“李瞎子这是要翻天!”他连夜给715团发电报,命令“李文清即刻降为营长,不得有误”。消息传到李文清这儿时,他正给春桃送东西——一件用自己旧军装改的棉背心。棉背心夹层里,藏着半块银元,是他从长征路上带过来的,本想留给春桃当信物。这会儿没心思多说,他把银元塞进春桃手里,只说了句“别告诉别人”。降职后,李文清被调到了三营。他带着战士们修缮村塾时,看见春桃在教室后墙用粉笔写着“纪律重于生命”六个大字。后来才知道,这字是王明远前一晚写的。摸着墙上的粉笔字,李文清忽然想起1935年湘江战役的事。当时老团长因为私藏战友遗物被降职,后来强渡乌江时,为了掩护战友牺牲了。他这才慢慢想明白,王明远送枪不是徇私情。原来那会儿,日军特务队正打算偷袭村塾。春桃有了这支枪,在特务队来的时候,打死了两个鬼子,救了二十多个孩子。王明远送枪,是为了让春桃能保护孩子们。1940年,李文清跟着部队转战晋西北。临走前,他去村塾跟春桃告别。春桃塞给他一张纸条,上面写着:“手枪是借的,但信仰是自己的。”李文清展开纸条,发现背面还画着一支枪的轮廓,旁边写着“清正”两个字——那是王明远的笔迹。后来,李文清在百团大战中负了伤,左眼彻底看不见了。但那张纸条,他一直留着。1955年授衔,李文清已是成都军区副司令员。有人问他为啥戴独眼罩,他总说:“这伤提醒我,纪律比眼睛更重要。”多年后,春桃在纪念馆见那支勃朗宁手枪。讲解员说,枪上红绸是后加的,原主人是女烈士。春桃摸枪上刻痕,想起李文清的话:“八路军的手,拿枪打鬼子,拿笔写正义,拿针缝补山河。”她才明白,这枪不是礼物,是信仰的接力棒——从李文清到王明远,再到她,最后回到人民手中。现在,冀中平原麦子黄了又青,村塾改成了抗日纪念馆。勃朗宁手枪躺在玻璃柜里,旁边放着李文清的半块银元、王明远的推荐信、春桃写粉笔字的照片。参观者常问:“为啥一支枪能引这么多故事?”讲解员答:“它不是普通武器,是纪律的尺子,能丈量出每个八路军战士的信仰高度。”
1940年,18岁的郭瑞兰救了八路军政委蔡永,43年后,已是将军的蔡永找她报恩,

1940年,18岁的郭瑞兰救了八路军政委蔡永,43年后,已是将军的蔡永找她报恩,

1940年,18岁的郭瑞兰救了八路军政委蔡永,43年后,已是将军的蔡永找她报恩,一见面,蔡永就激动地说:“我欠你一条命!”1940年12月,豫皖苏边区,战云密布。新四军第六支队第十七团内部,一场由团长刘子仁策划的叛乱正悄然酝酿。刘子仁出身地主家庭,曾为国民党军官,后投机加入抗日队伍,但旧军阀习气未改,思想动摇。当日军大举进犯,根据地形势危急之际,他暗中勾结反动势力准备叛变。组织虽有所察觉,但行动稍迟一步。12月12日凌晨,叛变突然发生。时任团政委的21岁的蔡永与其他几位团领导在睡梦中被惊醒,警卫连长率兵破门而入缴了他们的械。他与战友们被押至一间小屋囚禁,得知刘子仁已公开叛变,形势万分危急,蔡永与几位被囚的同志决心突围。他们利用看守的疏忽,点燃麦秸制造浓烟驱散哨兵,又故意打翻油灯引看守进屋。趁其不备,蔡永等人打倒看守,向外冲去。然而,负责夺取门口机枪的同志未能成功制服机枪手。蔡永在冲出屋外时,右耳被打中。他强忍眩晕继续奔跑,因失血过多昏倒在地。混乱中,一位战友背起昏迷的蔡永,拼死冲出叛军包围圈,狂奔五六里地。为躲避追捕,战友将重伤的蔡永托付给永城县郭草楼村一户可靠人家。户主郭相山及18岁的女儿郭瑞兰。郭相山是位深明大义的普通农民,郭瑞兰虽年纪轻轻,却十分淳朴与胆识。面对这位浑身是血、昏迷不醒的八路军政委,父女俩没有丝毫犹豫,立刻将他藏匿于家中。然而,叛军并未放弃搜捕。天亮后,刘子仁的爪牙开始在附近村庄疯狂搜查突围人员,挨家挨户盘问。当砸门声越来越近,郭家危在旦夕。千钧一发之际,18岁的郭瑞兰扑到蔡永身边,紧紧抱住他,放声大哭。“这是俺男人!他得了麻风病,快不行了,你们行行好,别过来沾了晦气!”“麻风病”三字在当时的农村无异于死亡诅咒,极具威慑力。叛军士兵闻言,唯恐避之不及。郭瑞兰用自己少女的清白名节和全家的性命作赌注,成功骗过了敌人,将蔡永从鬼门关前硬生生拉了回来。郭家本就贫寒,自己都食不果腹,却倾尽所有照顾这位素不相识的八路军伤员。郭相山忍痛宰杀了家中唯一的下蛋老母鸡,熬成浓汤为蔡永补身体。郭瑞兰的母亲用珍贵的盐调成温盐水,小心翼翼地为蔡永清洗伤口,防止感染。郭瑞兰则每日守在炕边,端水喂药,细心照料。在郭家的庇护和精心照料下,蔡永的伤势逐渐好转。归队前夕,这位年轻的政委郑重承诺:“等革命胜利了,我一定回来报答你们的救命之恩!”蔡永归队后,继续投身于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再到抗美援朝,身经百战。新中国成立后,他进入空军任职,后升任武汉军区副司令员。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成为共和国的开国功臣。然而,位高权重的蔡永,心中却从来没忘记寻找救命恩人郭家父女。但战乱年代,行政区划变更,村庄名称改动,加之郭家为避祸可能已远走他乡,种种线索石沉大海。1983年,已64岁的蔡永将军,终于得到了一条模糊却令人振奋的消息。河南永城似乎有一位名叫郭瑞兰的老人。他激动不已,立刻踏上了寻找恩人的旅程。历经周折,他终于找到了那个记忆中的村庄,在一间土坯房前,见到了那位白发苍苍、满面风霜的老妇人,郭瑞兰。蔡永将军疾步上前,紧紧握住郭瑞兰的双手:“我欠你一条命啊!找了半辈子,总算找到了!”蔡永询问郭家这些年的境况,原来,当年蔡永被部队接走后,郭家因救助“共党”之事遭人举报。为躲避报复,郭相山带着全家背井离乡,一路逃亡至河南。他们谎称是“逃荒的山东难民”,在异乡艰难度日。1942年,河南遭遇大饥荒,郭相山夫妇在贫病交加中相继离世,只留下郭瑞兰。淮海战役期间,她加入支前队伍,为解放军运送弹药,护理伤员。新中国成立后,她才得以返回故乡。然而,长期的流亡导致户籍注销,几经周折,才凭借当年支前的记录,由商丘军分区协助恢复了身份。更令人痛心的是,她曾有过婚约,但当对方得知她曾为掩护八路军政委而“假扮夫妻”的经历后,竟退婚。得知恩人如此坎坷的命运,尤其是因救自己而终身未嫁的遭遇,蔡永将军愧疚万分。他当即提出,要将郭瑞兰接到自己身边,让她安享晚年。然而,郭瑞兰却拒绝了将军的好意,表示当年救助八路军是出于本分,从未想过要任何回报。蔡永尊重了郭瑞兰的选择,但每月从自己的工资中拿出一部分寄给她,改善她的生活,他让自己的子女称呼郭瑞兰为“姑姑”。1994年,郭瑞兰老人安详离世。蔡永将军亲自为她操办了后事,并带领子女在坟前叩首举哀。此后,每年清明,蔡永将军都坚持到郭瑞兰墓前祭扫,直至2001年自己病逝。有些恩情,重于泰山,有些承诺,穿越生死!主要信源:(中国新闻网——传奇将军蔡永:伏击U-2高空侦察机活捉飞行员)
他调战车师当政委几个月,上级空降干部,改任副政委,师长也换了“杨政委,您暂时别

他调战车师当政委几个月,上级空降干部,改任副政委,师长也换了“杨政委,您暂时别

他调战车师当政委几个月,上级空降干部,改任副政委,师长也换了“杨政委,您暂时别拆行李了,最新任命下午就到。”——1949年12月下旬,天津郊外的战车师营部里,话音刚落,门口传来汽车喇叭声。那封盖着鲜红印章的调令,很快改变了几个人的去向,也映射出新中国建军初期干部流动的节奏和逻辑。平津战役尘埃落定后,四野抽调精干力量组建战车师。编制亮眼:6500多人,两装甲团、一战车团、一对空火炮团,清一色的机械化装备,全师是一支高配机动拳头。当时曾克林从44军副军长位置调来当师长,政委人选则落在了东北民主联军政治部副秘书长杨永松身上。表面看,副军长带师长,政治机关骨干管政工,这套班子搭得稳;然而,真正的考验才刚刚开始。杨永松到任时,时间是1949年春末。此人此前因肝炎在大连治疗了近一年,大仗没赶上,筋骨需要重新适应高强度节奏。可他一句“愿到野战军”仍然打动了组织。入关后,他迅速投入训练,长期泡在坦克发动机旁,衣服常被机油染成斑驳墨绿。有人打趣:“杨政委的军装比战车还黑。”他只是笑,继续盯着油门、变速箱、火控瞄具这些新鲜玩意儿。不过,战车师组建不足三个月,就迎来第一次人事地震:曾克林接到命令,去空军筹建航空混成旅;134师师长黄鹄显火速接棒战车师。师长换人尚在预料之中,真正出乎意料的是政委岗位。总部调来刘何——特种兵纵队政治部副主任,有多年炮兵教育和实战经验——直接担任政委。杨永松被告知改任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军中有句话:“一纸调令,胜过千言万语。”但调令背后自有逻辑。刘何1939年就在八路军炮兵团搞教育,枪炮结合、机械原理驾轻就熟;抗战末期,他进入炮兵学校做政治部主任,后来随校迁往东北。他同样懂党务,但对重火力装备更娴熟。战车师属于全新兵种,组织当然希望军政主官都对机械化有“硬核”认识。与其说是“空降”,不如说是把更合拍的齿轮嵌进机器。面对职务调整,营区里暗潮涌动。有人窃窃私语:“杨政委身体还没完全恢复,上面是不是不放心?”也有人表示理解:“刘何搞炮的,坦克也归装甲火力范畴,肯定吃得开。”至于当事人,杨永松只是对贴身警卫员说了句:“职位是船,任务是河,哪里需要就往哪里撑。”值得一提的是,四野特种兵纵队未随主力南下,因为考虑到江南水网阻碍机械化机动,中央决定让这支装甲力量先在京津练兵、担负首都卫戍,并参加开国大典阅兵。正因此,尽管战车师官兵渴望再赴战场,却只能在炮口和履带上打磨纪律。刘何到任后,第一道命令便是重新梳理技术训练大纲,把坦克驾驶、炮射击、战场抢修三项当做“日资产量化”,每晚汇总数据,第二天训风立竿见影。杨永松在旁协助,重点抓思想动员、纪律细节,两人配合倒也顺畅。1950年春,装甲兵领导机关组建,战车师改称坦克第一师。人事又起波澜,刘何调去装甲兵总部,杨永松再度升任政委。然而此时抗美援朝烽烟点燃,坦克一师奉命入朝。因健康尚未100%恢复,加之需要留一支指挥班子在国内负责补充与维修,军委决定让他坐镇沈阳后方。有人觉得遗憾,他却说:“前线需要炮火,后方同样需要脉搏,缺一不可。”坦克一师入朝后,在平壤西北和价川地区参战,为步兵集团突破提供火力屏障。虽然杨永松没亲临炮火,但指挥所高负荷运转,补给线一旦延误,前线坦克就可能变成“铁棺材”。为保证油弹不断线,他夜里常守着电话到凌晨,出现空当才揉揉眼皮,对值班参谋示意继续记录。参谋后来回忆:“老政委抓后勤,比抓政治工作还苛刻。”战事结束,师部回国整训。1955年授衔,杨永松佩戴少将军衔,那枚星徽是对多年奔波的肯定,也为那段职务起落画下注脚。1957年,他又被调往北京军区工程兵,后来升任政委。有人问他感受,他淡淡回应:“军装穿久了,就像履带压过泥土,留下痕迹就够了。”八个字,道出几十年军旅酸甜。回看1949年那封调令,它虽只将“政委”两字挪了一个格,却折射出当时解放军快速成建制、成体系的现实需要。干部能上能下、专业与政治并重,是军事现代化起步阶段的必然。正因如此,战车师在短短几年里完成对坦克兵的初步探索,为后来装甲兵体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换言之,干部流动频繁并非个人遭遇的悲欢离合,而是新中国国防大厦迅速砌墙、立梁的工序之一。杨永松、刘何、曾克林等人,正是在这种“随处可岗”的节奏里,向外界展现了那一代军人的坚韧与适应力。干部的椅子可以变,使命却不会松弛半分。这,或许就是那段岁月留给后人的最清晰坐标。
解放战争时期,东北民主联军第3纵队后方爆发传染病,纵队罗政委以及韩司令的孩子都生

解放战争时期,东北民主联军第3纵队后方爆发传染病,纵队罗政委以及韩司令的孩子都生

解放战争时期,东北民主联军第3纵队后方爆发传染病,纵队罗政委以及韩司令的孩子都生病了。当时药物短缺,后方医院报告上来,罗政委命令:“必须先救韩司令的孩子。后来,罗政委的孩子不幸夭折了。1945年,八路军、新四军部队...
驻河南部队并入济南军区,后勤却归总后管,政委反映多年才要回去“1992年腊月的

驻河南部队并入济南军区,后勤却归总后管,政委反映多年才要回去“1992年腊月的

驻河南部队并入济南军区,后勤却归总后管,政委反映多年才要回去 “1992年腊月的会议上,宋政委,河南那摊后勤的事儿咱们还得再提!参谋长压低声音,文件夹啪地合上,把会场的沉闷气氛搅出波澜。1985年夏,军队拉开大精简的...
#头号创作者激励计划#解放军没有师和团,不代表没有正师级和正团级。师改旅以后

#头号创作者激励计划#解放军没有师和团,不代表没有正师级和正团级。师改旅以后

#头号创作者激励计划#解放军没有师和团,不代表没有正师级和正团级。师改旅以后,解放军的师和团两级建制,几乎都被取消了,只有极少数单位还保留着师和团。很多人误以为,正师级和正团级也随之取消了,这当然是不对的。师长和师政委,团长和团政委基本上没有了,但正师级军官和正团级军官,仍然大量存在。地市级军分区(警备区)司令员和政委,省武警总队副司令员和副政委,战区联参部和政工部所属各个局的局长,这些都是正师级大校军官。陆军各旅的副旅长和副政委,空军航空兵旅的副旅长和副政委,县级人武部的两位主官,武警机动总队所属各支队的副支队长和副政委,这些都是正团级上校军官。师和团是编制,师和团长是职务,正师级和正团级是级别。编制和职务可能被取消,但对应的级别不会取消。

1939年,八路军715团打了胜仗,团长看中了一支手枪,想留着,政委却坚持上交,

1939年,八路军715团打了胜仗,团长看中了一支手枪,想留着,政委却坚持上交,几天后,团长发现,这支手枪被政委送给了一个女学生!1939年春天,冀中平原的齐会村被浓重的硝烟笼罩着,八路军120师715团在这里迎来了一场硬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