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标签: 富士康

以下展示了消费电子产业链的全景图,分为上游、中游、下游和配套四个部分。上游包

以下展示了消费电子产业链的全景图,分为上游、中游、下游和配套四个部分。上游包

以下展示了消费电子产业链的全景图,分为上游、中游、下游和配套四个部分。上游包括基础材料和核心元器件。基础材料涉及结构材料和功能材料,如外壳、连接器、防护材料和光学器件。核心元器件包括芯片、显示屏、电池和射频器件。中游涵盖制造集成,主要包括零部件加工和产品组装。零部件加工涉及模切工艺和PCB制造,产品组装则包括整机组装和封装环节。下游是终端产品与市场,分为主流消费场景和新兴领域。主流消费场景包括智能终端、可穿戴设备和智能家居。新兴领域涵盖XR设备和汽车电子。销售与服务包括线上渠道和售后服务。配套部分为支撑体系,包括技术研发、供应链管理、数字化工具和标准与认证。技术研发涉及芯片设计和材料创新,供应链管理关注全球产能布局和绿色制造,数字化工具包括工业互联网和AI质检,标准与认证涉及安全认证和环保认证。
苹果官宣9月10日发布会,郑州富士康为了生产iPhone17可忙坏了。现在厂区涌

苹果官宣9月10日发布会,郑州富士康为了生产iPhone17可忙坏了。现在厂区涌

苹果官宣9月10日发布会,郑州富士康为了生产iPhone17可忙坏了。现在厂区涌来约20万人,8月初入职的员工天天加班。7月起富士康就开始旺季招工,招募中心每天接待数千人,8月中旬招工现场还排起了数百米的长队。有意思的是,8月30日工价一夜暴涨。之前为了招人,蓝思科技就把推荐奖抬高到6000元抢人。苹果那么急着铺货,怕的是缺信心吧,听说国行iPhone17Air被取消上市了。可就算仓库堆满了iPhone17,消费者就会买单吗?这20万人熬夜赶工的成果,不知道大家会不会买单呢?
郭台铭,重回首富宝座曾经放言“给大陆赏饭吃”的郭台铭,如今再次被大陆资本市场推

郭台铭,重回首富宝座曾经放言“给大陆赏饭吃”的郭台铭,如今再次被大陆资本市场推

郭台铭,重回首富宝座曾经放言“给大陆赏饭吃”的郭台铭,如今再次被大陆资本市场推上了中国台湾首富的宝座。8月29日,A股收盘,工业富联(601138.SH)强势涨停,股价报收53.83元/股,总市值达到1.07万亿元,成功跻身A股万亿市值俱乐部,位列前十。截至9月2日收盘,工业富联的市值依然在万亿以上。从今年4月9日的14.3元/股低点,到8月29日的53.83元/股,工业富联在短短几个月内股价上涨了3倍多。仅从7月初至今的两个月时间里,涨幅就达到了158%。这家从富士康母体中分离出来的公司,如今已成为A股历史上第一只万亿科技股,一度超过了招商银行、中国人寿等大型金融机构。万亿市值背后的财富暴涨工业富联市值突破万亿,最直接的受益者自然是其母公司鸿海集团的创始人郭台铭。通过多层持股,郭台铭间接持有工业富联约10.54%的股份。按工业富联最新市值1.07万亿元计算,这些股票的总价值已经高达1128亿元。仅仅在这一波牛市大涨中,郭台铭的个人财富就增加了786亿元。这个数字是什么概念呢?它超过了8月29日收盘时96.4%的A股上市公司总市值,比大陆13亿人每人给他50元(总计650亿元)还要多。这笔财富增长让郭台铭重新登顶中国台湾首富宝座。根据福布斯实时全球富豪榜数据,郭台铭的身家已达到135亿美元,超越了富邦蔡家、国泰蔡家和广达林百里等竞争对手。事实上,郭台铭的首富宝座曾经失落过一段时间。2025年4月,福布斯公布的中国台湾富豪榜上,郭台铭以105亿美元的身家屈居第四位,排在富邦蔡家(139亿美元)、广达林百里(126亿美元)和国泰蔡家(109亿美元)之后。郭台铭当时的身家相比第一名差了34亿美元,这个差距在短短四个月内被彻底抹平甚至反超,一切都得益于工业富联市值的暴涨。AI业务驱动增长工业富联市值飙升的核心因素,是其在AI算力基础设施领域的抢眼表现。据2025年半年度报告显示,受益于AI相关业务的强劲增长,工业富联实现营收3607.59亿元,同比增长35.58%,归母净利润121.13亿元,同比增长38.61%,均创同期历史新高。而第二季度单季营收也首次突破2000亿元大关,达到了2003.4亿元。工业富联的AI服务器业务已成为增长主力。2025年第二季度,它的整体服务器营收增长超50%。其中云服务商服务器营收同比飙升超150%,AI服务器营收同比增长则超60%。而英伟达GB200系列产品也实现量产爬坡,良率持续改善,出货量逐季攀升。市场普遍预期,2025年全球主要云服务商仍将大幅加码AI基础设施建设,这为工业富联提供了稳健的发展环境。TrendForce报告指出,今年AI服务器市场需求继续强劲增长,且单位平均售价贡献较高,产值预期达2980亿美元,在整体服务器产值的占比提升至7成以上。工业富联的商业模式以代工(OEM)和设计加代工(ODM)为主,主要分为三大业务:云计算、通信及移动网络设备、工业互联网。2024年年报中,云计算和通信及移动网络设备分别占营收的52.43%和47.26%,合并贡献了营收的99.69%。但市场的“想象力”主要来自云计算板块,因为科技巨头们正在大笔投资AI算力。所以工业富联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代工厂。它变成了给全球AI巨头们“造铲子”的巨头,在AI的“淘金热”中,向所有淘金者出售“铲子、铁镐和挖掘机”。海外挫败与回归郭台铭的商业之路并非一帆风顺。2018年左右,全球供应链面临重构,多数组装工业加速向印度、越南等低人工成本国家转移。郭台铭当时大手一挥,计划先去印度投资建厂,然后再花几百亿去美国威斯康星州建厂,集中投资的落实则从2022年开始。然而这一计划并未达到预期。富士康印度工厂因基础设施落后、劳动力技能不足,产品良率堪忧,产量难以达到预期。而美国的工厂也是个花架子。截至2025年初,富士康在威斯康星的实际投资仅为20亿美元,创造的就业岗位不足1000个,产能利用率仅为设计产能的12%。项目迟迟未能按计划推进的主要原因包括:美国供应链不完善,导致物流成本增加;熟练工人短缺,导致用工成本比中国高出不少;以及能源成本、土地成本等各方面的巨大差距。这些失败让郭台铭的全球野心严重受挫,股价一度低迷。眼看海外的路走不通,郭台铭在2024年又重返内地。为了展示诚意,70多岁的郭台铭亲身上阵,在郑州和深圳扩建智能工厂,投资数百亿元升级生产线,还主动参与贸易援助项目,捐款支持当地基础设施建设。郭台铭归来后,果断向新兴领域出手。他的打法老道,全力推动工业富联向AI算力基础设施转型,深度绑定英伟达等巨头,也面向国内展开业务。年报显示,工业富联2024年就取得佳绩,云计算营收大幅增长了64.37%,首次超过了通信及移动网络设备,营收占比也首次突破50%。而2025年上半年更是实现了持续的高速增长。“以德报怨”的市场反应郭台铭重新成为中国台湾首富,这一幕令人玩味。曾经放言“是中国市场离不开富士康”、“给大陆赏饭吃”的郭台铭,如今再次被大陆资本市场推上了首富宝座。这距离他发表那些争议言论,不过才几年时间。不得不说中国股民还是心胸广阔,或者说互联网的记忆只有几秒。据棱镜报道,从资金流向来看,从7月1日到8月29日,买入工业富联成交额100万元及以上的机构资金,累计流入额为477.42亿元;而同期成交额20万元以下的中小资金,累计流入额则达2001.52亿元——其中成交额4万元以下的资金,就贡献了971亿元。加上大股东持股比例高,真正的流通盘占比相对“较小”。这么看来,工业富联的这轮行情,“散户”才是主力。这些散户投资者用真金白银支持了工业富联,也将郭台铭重新推上了首富宝座。不知道现在郭台铭在想什么?看着自己不断上涨的财富,再想想之前发表过的那些言论,他会不会有所愧疚呢?

富士康是中国直接招聘员工最大的工厂,截止目前富士康在中国大陆还有80万员工,巅峰

富士康是中国直接招聘员工最大的工厂,截止目前富士康在中国大陆还有80万员工,巅峰时期的富士康在中国大陆有100多万员工,由于富士康在海外扩张,在中国大陆的员工少了不少。富士康在国内的核心岗位都是由台湾人担任,包括课长以上的岗位,几乎全是台湾的人,几乎看不到大陆的人,而大陆的员工能做到课长级别已经是天花板了,其实大部分课长都是台湾人担任。还有富士康园区的很多餐厅,超市,商店都是台湾人在经营,因为这些生意都是血赚不亏的。在富士康里面上班的台干只有一两万人,但是他们拿的收入可一点也不少,只占富士康1%~2%的员工数量,却拿走了20%~30%的薪资,所有技术核心研发的领导都是台湾的,而大陆的研发人员都是干活的,台湾的研发人员都是监督大陆技术研发人员干活的,而那些不干活的台湾技术人员却拿高薪。八九十年代,富士康刚刚来中国发展的时候,富士康的台干对富士康的发展确实起了决定性作用,他们带来了先进的管理和技术。而现在富士康的台干却都成了富士康的蛀虫,对富士康的发展贡献微乎其微,却拿走了富士康大量的钱,但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因为郭台铭他乐意呀。

富士康正在加紧生产iPhone17系列手机

观点网讯:9月1日消息,苹果公司将于北京时间9月10日凌晨1点举行iPhone17系列发布会,随着新品发布时间临近,苹果代工厂富士康正在加紧生产制造iPhone17系列。据媒体报道,一位富士康员工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现在员工很忙,在做...
郑州富士康加班生产iPhone17首批量产机型已经开始备货了,正式开售之后工厂

郑州富士康加班生产iPhone17首批量产机型已经开始备货了,正式开售之后工厂

郑州富士康加班生产iPhone17首批量产机型已经开始备货了,正式开售之后工厂的压力会大很多,再加上现在暑假工都回去上学了,每年这时候都是高薪招聘,就是首批机型问题相对比较多[doge]​​​

郑州富士康加班生产iPhone17

据时代财经,8月初进入郑州富士康的一名员工称“每天都在加班”,不少员工也在社交平台上分享了加班日常。作为消费电子行业的“重磅级嘉宾”,苹果供应链每年都会在新机发布前后迎来招工和赶工的高峰。目前,苹果已经官宣于...
老黄这次真不装了,直接掀桌子了。以前英伟达卖的是啥?是“零件”,是显卡,你自己

老黄这次真不装了,直接掀桌子了。以前英伟达卖的是啥?是“零件”,是显卡,你自己

老黄这次真不装了,直接掀桌子了。以前英伟达卖的是啥?是“零件”,是显卡,你自己买回去,攒机器,搞研发,能不能跑通看你本事。现在呢?人家直接卖“整厂设备”,一整套的AI工厂解决方案。你不用伤筋动骨地改造数据中心,把这套服务器搬进去,插上电,你的公司就从一个普通作坊,瞬间升级成了AI工厂。这事儿恐怖在哪?恐怖在买家名单上。迪士尼,用它给你造梦,让游乐园里的千年隼号飞船,真实到让你忘了自己在哪。富士康,用它造机器人,造电动车,让生产线比人还聪明。台积电,全球芯片的心脏,用它来打磨那个米粒上的宇宙,追求极致的效率和良品率。看明白没?从造梦的,到造车的,再到造“梦和车”的底层基础的……全都在第一时间上车了。这已经不是什么“AI转型”的PPT汇报了,这是真金白银地把身家性命押在了新时代的牌桌上。以前大家还在讨论AI是不是泡沫,现在牌桌上的玩家,已经悄悄完成了换牌。我们都在见证历史,只是大部分人还没反应过来。
彻底摊牌了!富士康帝国崩塌!郭台铭可能怎么也没想到,曾经在大陆市场呼风唤雨的富

彻底摊牌了!富士康帝国崩塌!郭台铭可能怎么也没想到,曾经在大陆市场呼风唤雨的富

彻底摊牌了!富士康帝国崩塌!郭台铭可能怎么也没想到,曾经在大陆市场呼风唤雨的富士康,如今会像被戳破的气球一样迅速泄气。1988年,郭台铭带着鸿海精密一头扎进改革开放的大陆市场,那会儿中国正敞开怀抱欢迎外资,劳动力便宜得像白捡,土地政策优惠得让人眼红,富士康的流水线昼夜不停,短短几年就长成了全球代工领域的巨无霸。想当年富士康最风光的时候,在大陆雇着上百万工人,深圳龙华基地的iPhone生产线24小时不停转,光郑州厂区就有三十万人三班倒,苹果每卖出两台手机就有一台是从这里走下流水线的。那时候的富士康是真牛啊,全球近六成的笔记本电脑、八成的游戏机都贴着它的代工标签,连索尼、诺基亚这些大牌都得看它脸色。可老话说得好“人狂必有祸”,转折点出现在2018年前后,中美贸易战的阴云让苹果开始琢磨分散供应链,富士康为了保住订单,只能跟着客户的指挥棒转。郭台铭当时拍着胸脯说要在美国投100亿美元建"世界第八大奇迹",结果呢?到2024年实际投资连零头都没到,承诺的1.3万个岗位缩水到1454个,威斯康星州政府最后连减税补助都给停了。转头去印度建厂更不顺利,2023年轰轰烈烈宣布的芯片项目说停就停,直到2025年才勉强获批个封测工厂,还得等到2027年才能投产,连印度官员都承认当地缺技术缺配套,这厂子能不能成还是未知数。就在富士康忙着在海外"筑巢"的时候,老家的地盘已经被人悄悄蚕食了。2024年9月的全球电视代工排名里,富士康居然掉到了第八,出货量同比降了15.9%,被茂佳、兆驰这些大陆本土企业远远甩在身后。更要命的是苹果订单这棵摇钱树也不那么稳了,2024年iPhone在中国市场份额降到15%,连带富士康消费智能产品营收掉了近500亿新台币,虽然靠AI服务器业务勉强撑起场面,但吃惯了组装饭的厂子突然要转型高科技,哪有那么容易。郭台铭自己可能也没算到,2019年那场参选闹剧会留下这么多后遗症。当时他为了拉选票说的那些话,让大陆市场对这位"红色资本家"的信任打了折扣。等他回过神来想重续前缘时,才发现大陆早就不是那个只需要廉价劳动力的地方了,立讯精密这些后起之秀不仅抢走了苹果的AirPods订单,连iPhone组装都开始分一杯羹,而富士康还在为印度工厂的工人技能不足发愁,连最基础的良品率都保证不了。说起来富士康的损失可不止建厂砸的那些钱。当年深圳龙华基地那片厂房要是早转型做智能制造,现在也不至于看着别人赚AI服务器的钱眼馋。太原工厂斗殴事件暴露的管理问题,其实早有苗头,从2010年那十三起自杀事件到后来的连环跳楼,这家企业始终没学会怎么跟新一代工人打交道。美国工厂的补贴纠纷、印度供应链的水土不服,说到底都是对全球形势的误判,以为靠着苹果这棵大树就能高枕无忧,结果错过了大陆制造业升级的黄金期。如今,富士康虽然还在喊着AI转型的口号,可2024年消费电子业务占比降到46%的事实,说明这个代工帝国的根基已经在松动。印度那座号称要年产3600万颗芯片的工厂,能不能逃过前两次项目夭折的命运还不好说。郭台铭当年在大陆赚得盆满钵满时,恐怕没料到有一天会被美国指着鼻子骂"骗子",更没料到那些曾经靠着富士康吃饭的地方,现在都在忙着扶持自己的制造业龙头。这场从云端跌落的戏码,与其说是外部环境的变化,不如说是躺在功劳簿上太久,忘了制造企业最该有的危机意识。郭台铭当初那句“给大陆赏饭”的狂言,反成了嘲笑自己的标签——不是大陆需要他,而是他离不开大陆的产业链、市场和政策红利。富士康像台生锈的印钞机,成本优势消失、技术护城河干涸、客户集体跑路,郭台铭用三十年搭起的代工帝国,终究败给了自己的傲慢和短视。
郭台铭可能怎么也没想到,曾经在大陆市场呼风唤雨的富士康,如今会像被戳破的气球一样

郭台铭可能怎么也没想到,曾经在大陆市场呼风唤雨的富士康,如今会像被戳破的气球一样

郭台铭可能怎么也没想到,曾经在大陆市场呼风唤雨的富士康,如今会像被戳破的气球一样迅速泄气。但现在看,越来越多的变化正在重塑这家企业,智能制造越来越普及,自动设备开始代替人力,工厂规模和用工模式已经没法再复制之前的教科书式成功。中国的人力成本一步步上涨,年轻人不愿再扎进流水线,人口结构也在悄然发生变化。全球局势的波动,比如贸易摩擦外加疫情影响,带来不少不确定性,让海外大客户变得更谨慎,企业经营风险一眼看得见。富士康曾经的优势,是庞大的工人队伍和超强的生产能力。但近年来,层层报道显示它开始大力裁员,很多原有岗位被自动化设备取代,管理难度也跟着增加。曾有的几十万人工厂,对于今天的富士康来说已经不再适用,外部环境在改变,企业不得不跟着调整自己,从管理层到生产线,都必须淘汰旧思路,适应新标准。富士康现在有约半数收入来自苹果品牌,结果一旦苹果砍单或者切换供应商,富士康就会被动应对。不像过去客户分散,能够灵活调度,现在整体风险一下子上来了。全球智能手机市场增速变慢,创新遇冷,富士康现金流不如以前稳健,资本市场对它的信心也开始打折扣。国内外产业链里也冒出了不少新竞争者,比如比亚迪、和硕、立讯这些企业,不仅可以高效生产,还能在研发和产业升级方面带来突破。再有一些由政策扶持起来的智能制造公司,敢于和国际巨头叫板,富士康的地位被逐步蚕食。以前它是唯一的选择,如今变成了要和同行拼服务、拼技术的普通玩家。它早早启动了“走出去”计划,在东南亚、印度种种地方设厂,把部分产能和订单转移出中国。但全球布局的成本和风险高得超乎想象,当地政策变化快,基础设施相对落后,劳动力管理也有不少新问题。中国过去那种成熟工厂模式,复制到其他国家并不顺利,这些困境,让富士康不得不更多考虑自身的产业升级和核心竞争力。不仅外部环境在变化,国内企业创新能力也在迅速提升,消费者升级,技术创新驱动越来越强,代工企业的议价能力不断下降。富士康虽然也想搞自主品牌,比如新能源汽车、医疗设备等新业务,但跟小米、比亚迪这些后来者比起来,富士康过去单纯做“制造”的优势变得不那么明显了。要真从贴牌生产跨到高科技创新,富士康需要补的课还有不少。富士康“被戳破气球”的现象,并不是独角戏,它只不过是制造业升级痛点的一个缩影。在新技术和新模式不断涌现的大环境下,无数工厂和企业都在经历类似挑战。每一次阵痛,都藏着新的可能,每一个转型期,谁都难轻松熬过去,但也许正是这些挣扎之后,才会有下一个中国制造的爆发点。对此大家怎么看?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