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标签: 坦克

以色列13万大军进加沙,坦克平推,开启“留地不留人”的终局之战以色列在联合国安

以色列13万大军进加沙,坦克平推,开启“留地不留人”的终局之战以色列在联合国安

以色列13万大军进加沙,坦克平推,开启“留地不留人”的终局之战以色列在联合国安理会全票通过谴责之后,居然直接动用5个师级单位(约13万兵力),开始横扫加沙城,最残酷的巷战阶段正式开启了选择哈马斯的后果。哈马斯的纲领里有消灭以色列人,所以应该预料到这个后果。你要消灭人家以色列,人家当然也要消灭你哈马斯。打仗了你们不是还要联合国吗?要联合国主持公道吗?联合国呢,没想到。都是假的,谁的拳头硬土地就是谁的。灭种又怎样,还不是没人管以色列也会步美国的后尘,像阿富汗也好,还是其他被侵略的国家也好,占了地方,占不了人心;灭了政权,却灭不了国仇家恨的信仰!对此,你怎么看?
坦克300Hi4-T是真的懂生活。平时上班当纯电开,基本上一周充一次够了,成本特

坦克300Hi4-T是真的懂生活。平时上班当纯电开,基本上一周充一次够了,成本特

坦克300Hi4-T是真的懂生活。平时上班当纯电开,基本上一周充一次够了,成本特低。周末跟朋友去野,烂路、沙地随便造,开着稳当得很。座椅坐着舒服,长途也不累,还能外放电煮火锅。前阵子看它拿了越野赛冠军,可靠性也放心。方盒子造型耐看,开在路上辨识度高,不管通勤还是撒野都合适,真心推荐。[点赞]
俄乌战场一线坦克兵们最真实的生存状态,外面极低的温度容易变成“冰棍”看以后的战

俄乌战场一线坦克兵们最真实的生存状态,外面极低的温度容易变成“冰棍”看以后的战

俄乌战场一线坦克兵们最真实的生存状态,外面极低的温度容易变成“冰棍”看以后的战场要甩掉坦克这个包袱了不然只能挨揍的份,世界上各国的坦克都大差不差美西方的坦克碰到这样的环境情况也好不到哪去。坦克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坦克在时代的技术洪流里变成废品,看着好难受!好可怜……心都碎了一地
1950年11月,周德高潜入美军营地,突然听到慌乱喊叫,立刻冲过去。眼前景象让他

1950年11月,周德高潜入美军营地,突然听到慌乱喊叫,立刻冲过去。眼前景象让他

1950年11月,周德高潜入美军营地,突然听到慌乱喊叫,立刻冲过去。眼前景象让他心头一震:两顶大帐篷里的美军刚被惊醒,他惊动了大批敌人。这时,他下意识喊出蹩脚的“含蛋阿普”。当时,周德高是志愿军第40军118师353团尖刀连战士,正跟随尖刀班沿残存钢轨,向美军鱼龙浦阵地移动。美军营地灯火通明,没人预料,这个夜晚会被一名中国士兵的勇敢改变。周德高36岁,四川长寿人,1941年参军、1943年入党,曾立特等功1次、大功1次、小功3次。此刻他紧握冲锋枪,听着江水拍钢轨的声响,望着美军营地的火光。突然,前方战友踩到美军士兵,一声尖叫划破夜空,枪声随即打破宁静。“跟我冲!”周德高用浓重川音大喊,第一个跳出掩体。美军营地瞬间乱作一团,两顶大帐篷在月光下显眼。周德高冲近才发现,里面是刚被炮弹声惊醒的数百名美军——来自“世界王牌军”美军第二师,此刻衣衫不整,有的摸枪、有的奔逃,毫无训练有素的样子。“含蛋阿普!”周德高喊出不标准的英语想让对方投降,美军却被吓得魂不守舍。他端枪扫出一梭子弹,帐篷里传来惨叫,另一顶帐篷的美军随即反击,子弹朝他射来。周德高没退缩,他想起班长邱光乔临终的话:“替我多杀几个美国鬼子!”几分钟前,班长为掩护他牺牲,现在他背着班长的枪、扛着全连希望,必须继续战斗。他灵活换位置,靠帐篷和战壕掩护,时而扫射、时而投弹。美军人多却在黑暗中看不清兵力,只能盲目射击。突然,铁路与公路交叉口传来密集机枪声,周德高判断是美军增援在建防线。他深吸一口气,沿铁轨匍匐前进,子弹在耳边呼啸。靠近目标后,他看到上百辆汽车挤在一起,一挺机枪在火车车厢下疯狂射击。“就是现在!”他从侧翼摸上去,朝机枪阵地扫一梭子,机枪哑火,三名美军尖叫逃散。很快,更多美军涌来。他弹药耗尽,只能靠地形周旋,想起抗日战争时的战术:用地形造假象,让敌人以为有重兵埋伏。美军被这突袭打乱阵脚,没料到零下30度严寒中,会有志愿军单枪匹马深入敌后。周德高且战且退,借夜色换位置,每次美军锁定他,他又出现在另一方向,这“打一枪换一地”的战术,让美军指挥官摸不着头脑。战斗持续到凌晨,周德高记不清换了多少次位置。棉衣被弹片划破,手脚冻得快没知觉,但求生本能和战斗意志支撑着他。一次近身搏斗中,他用刺刀解决偷袭的美军,这是他杀死的第30个敌人。天快亮时,远处传来冲锋号——志愿军增援到了!周德高精神一振,知道最危险的时刻过去。但美军调来坦克火炮,想用火力消灭他,他躲在弹坑里,看着坦克碾雪地、炮口喷火焰。千钧一发之际,志愿军炮兵开火,炮弹命中美军坦克,火光冲天。周德高趁机冲出掩体,朝溃逃美军扫射,不少美军举手投降,指挥官却仍顽抗。他举枪用川音喊:“缴枪不杀!优待俘虏!”战斗持续到次日上午,太阳升起时,鱼龙浦战斗胜利结束。美军第二师第九团第一营被全歼,70余人被活捉,周德高一人打死打伤30余人,成了抗美援朝“孤胆英雄”的典型。这场胜利并非偶然:战前志愿军制定周密计划,第40军118师353团尖刀连借夜色严寒掩护,沿清川江钢轨潜行;美军虽有坦克重炮,却因骄傲没料到志愿军会在天险突袭。周德高的英勇,不仅是单兵奇迹,更体现志愿军的集体智慧——利用美军轻视,用迂回穿插战术打措手不及,还靠夜战近战优势,让美军重装备失灵。战后,周德高获特等功和“二级战斗英雄”称号,金日成元帅亲自为他佩戴朝鲜二级国旗勋章。但他复员后选择隐姓埋名,回四川长寿老家,拒绝组织安排的领导职务,默默为家乡出力。生活最困难时,他宁愿割草、捡垃圾,也不向组织提要求。后来有人问起当年战斗,他平淡说:“我就是做了一个士兵该做的事。”可正是这些“该做的事”,汇聚成了志愿军保家卫国的力量。
塞尔维亚将于9月20日举行名为

塞尔维亚将于9月20日举行名为"团结的力量"的阅兵式,9月14日大量的坦克装甲车

塞尔维亚将于9月20日举行名为"团结的力量"的阅兵式,9月14日大量的坦克装甲车进入首都贝尔格莱德,进行阅兵前的彩排。要知道大概十年前,塞尔维亚当兵的每个月工资才330欧元(差不多2500块人民币),穷得连像样的装备都凑不齐,2014年他们也搞过一次阅兵,当时全部家当就是4500个兵加上几台老旧装备,寒酸得很。说实话,塞尔维亚这个地方挺不容易的,它处在欧洲一个特别敏感的位置,巴尔干半岛,历史上就是大国较劲的地方,现在全球局势变来变去,塞尔维亚也得为自己做打算。特别是最近俄乌一打仗,很多小国都心里发毛,塞尔维亚总统武契奇就表示:我们展示实力不是为了打别人,是为了保护自己。再看看他们现在的装备,有俄罗斯给的T-72坦克,也有中国造的防空系统,还有自己研发的武器,这种“到处买、自己造”的模式,其实挺聪明的,不把鸡蛋放一个篮子里。说白了,塞尔维亚就是在走平衡木,既想跟欧洲玩,又不想得罪老朋友俄罗斯,同时也在和中国加强合作,这种灵活的外交策略,让他们在各大国之间找到了生存空间。十年时间,塞尔维亚不仅军队待遇提上来了,装备更新了,还发展了自己的国防工业,现在每年靠卖武器还能赚不少外汇。当然,这场阅兵也有人看不惯,一些西方国家嘀咕塞尔维亚跟俄罗斯走太近,但塞尔维亚人说:我自己办阅兵,展示国防力量,有什么问题?从十年前穷得叮当响,到现在坦克开上街,塞尔维亚的逆袭其实挺励志的,一个小国在大国博弈的夹缝中,硬是靠灵活策略和务实发展,走出了自己的路。塞尔维亚这次阅兵,它告诉我们小国也不是只能当配角,在这个强国主导的世界里,小国只要策略得当,也能找到自己的生存之道,塞尔维亚最聪明的地方,就是它不选边站,跟东方也好、西方也罢,只要能帮到自己的,都合作,这种务实态度,值得很多国家学习。再说发展自身实力这件事,一个国家如果没有点自卫能力,在国际上说话都没人听,塞尔西亚这些年一边买武器,一边自己研发,还做军火生意赚钱,路子越走越宽,这说明啥?靠自己最靠谱。最后想说的是,和平不是求来的,而是要有实力保障的,塞尔西亚穷过、弱过,所以知道强大的重要,它的变化让我们看到,军事建设和经济发展不矛盾,反而能互相促进。塞尔维亚的故事,其实能给很多中小国家上一课,在大国之间怎么周旋,怎么利用有限资源争取最大话语权,现实世界就是这么运行的,光讲道理不够,还得有实力。
塞尔维亚9月20日举行名为“团结的力量

塞尔维亚9月20日举行名为“团结的力量"的阅兵式,9月14日大量的坦克装甲车进入

塞尔维亚9月20日举行名为“团结的力量"的阅兵式,9月14日大量的坦克装甲车进入首都贝尔格莱德,进行阅兵前的彩排!彩排现场最抢眼的,是两套中国防空导弹,红旗-17AE和红旗-22,前者像个小坦克,雷达罩转得跟风车似的;后者是八轮大卡车,斜着装了6枚导弹,车身上还印着塞尔维亚的军徽。这可不是简单的“买家秀”,而是中塞军事合作从“卖装备”升级到“教技术”的证明!2022年时,塞尔维亚刚收到第一批中国FK-3导弹时,西方媒体酸得直撇嘴:“塞尔维亚的领空防御半径从0一下子蹦到170公里了!”现在国产版红旗-22射程更远,抗干扰能力翻三倍,还能同时打6个目标。更关键的是,塞尔维亚成了继巴基斯坦后第二个拿到完整技术体系的国家,啥意思?就是中国不仅卖导弹,还手把手教塞尔维亚怎么造导弹!这哪是做生意?分明是“兄弟,我教你本事,以后自己保平安!”这场阅兵时机拿捏精妙,北约刚宣布为波黑提供1.2亿欧元军援,塞尔维亚旋即展示中国导弹,这般节奏,就像在错综复杂的国际棋局中,以独特姿态巧妙发声。美国《防务新闻》急得直跳脚,贝尔格莱德在用中国导弹织网,专门对付北约的空中优势!为啥北约这么慌?因为塞尔维亚被北约“欺负”了三十多年!1999年北约轰炸南联盟,把塞尔维亚炸得满目疮痍;后来又扶持科索沃“独立”,塞尔维亚的领空安全一直像“裸奔”。2020年疫情最严重的时候,欧美国家对塞尔维亚的医疗援助磨磨唧唧,中国却连夜送来疫苗和专家组,这份“雪中送炭”的情谊,现在全变成阅兵场上轰鸣的导弹发动机声了!阅兵前三日,武契奇猝然飞赴日本访问。他与日本首相石破茂洽谈合作,还觐见天皇。此般举动引得外媒浮想联翩,纷纷揣测:“塞尔维亚欲在中日之间谋求平衡!”但看看塞尔维亚的外交账本就知道,这哪是“左右逢源”,分明是“生存必修课”,一边花27亿美元从法国买12架“阵风”战机哄西方开心,一边跟中国搞军工合作;一边跟日本发展经济,一边在科索沃问题上死磕到底。武契奇在彩排现场说得特实在,我们不想加入任何军事联盟,但必须能自己保护领空!这话听着像喊口号,但跟26年前北约轰炸南联盟的炮火声一对比,立马有了分量。当年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被炸,塞尔维亚人记了26年;现在中国导弹在贝尔格莱德轰鸣,算是给这份“共同伤痛”交了个硬气的答卷。这场阅兵最戳人的画面,不是导弹发射时的火光,而是老百姓举着中塞两国国旗欢呼的样子,当红旗-22的雷达扫过多瑙河的波光,当T-72坦克的履带碾过26年前被炸毁的桥梁遗址——这哪是武器展示?分明是一个民族对和平的死磕,对主权的死守,还有那句“朋友来了有好酒,豺狼来了有猎枪”的最实在翻译。说到底,在这个“拳头硬才是老大”的世界里,小国的安全感,从来不是靠别人施舍的,而是靠自己挣来的,比如手里攥着的导弹发射按钮,比如背后站着能跟你一起扛事儿的真朋友。
价值千万的坦克,为啥不装空调呢?要知道,坦克内的温度能达到56度,这样的高温能让

价值千万的坦克,为啥不装空调呢?要知道,坦克内的温度能达到56度,这样的高温能让

价值千万的坦克,为啥不装空调呢?要知道,坦克内的温度能达到56度,这样的高温能让坦克兵晕倒,可一个空调也不过几千元,那为何不在坦克总装一个呢?难道真差这点钱?其实这里面藏着战场生存的大学问,根本不是钱的事儿。想啊,坦克这东西在战场上就是活靶子,敌人的导弹盯着啥呢?热信号!现在的标枪导弹外号"坦克开瓶器",靠的就是热成像仪找目标,发动机的热气、炮管的余热都可能被盯上。要是装个空调,外机呼呼往外排热气,那不就等于在黑夜里举着个手电筒喊"来打我"吗?叙利亚战场上就有过教训,加装了民用空调的坦克,被导弹命中率比没装的高了三倍还多。在生死面前,凉快这点事儿早就被扔到脑后了。再说了,坦克的发动机可不是家里的空调外机,它的力气得用在刀刃上。坦克跑起来要动力,开炮要电力,车载电台、激光测距仪这些宝贝疙瘩都得耗电。就拿50吨重的99A坦克来说,发动机功率就像一匹拉货的马,既要拉着全车跑越野,又要给武器系统供能,已经够累了。再加个空调,相当于给这匹马额外挂了一袋粮食,跑起来肯定费劲。战场上差一秒的机动性,可能就是胜负生死的区别,谁会为了凉快牺牲战斗力?更麻烦的是空调外机的防护问题。坦克浑身都是厚装甲,可空调散热器总不能包得严严实实吧?那散热效果就没了。可露在外面,敌人一颗机枪子弹打过来,空调就成了摆设,搞不好还会短路起火。伊拉克战场上就有过例子,游击队专打坦克外挂的设备,后来美军不得不把临时加装的空调全拆了。你想想,加装防护装甲就得加重量,多出来的吨数又得让发动机多费力气,这不是恶性循环吗?不过这两年情况有点变化,咱们的99A、美国的M1A2这些新坦克倒是装上了空调,但这空调主要不是给人吹的。现代坦克里塞满了精密电子设备,火控计算机、热成像仪这些娇贵玩意儿怕热得很,温度一高就罢工。所以现在的空调说白了是给机器"降温"的,顺带让士兵能喘口气。而且这空调设计得贼机灵,战斗的时候能一键关掉,热信号立马降下来,免得被导弹盯上。老坦克兵都知道,以前没空调的时候全靠硬扛。苏联士兵在阿富汗夏天打仗,就往装甲板上泼冷水降温,实在顶不住了就停车钻到车底躲会儿。现在有了空调,也得看时候用,平时行军能开着吹吹,真到了交火的时候,谁都得忍着汗珠子往下淌。毕竟在战场上,保命永远比凉快重要。说到底,坦克设计就是门取舍的艺术。不是装不起空调,是不能因为装空调丢了性命。每一分重量都要花在装甲和火力上,每一份能耗都得优先供给武器系统。战场上的凉快从来都不便宜,有时候甚至要拿命换。所以别再说坦克抠门了,这铁疙瘩里的每一个零件,都藏着生死攸关的算计。
“福建”舰弹射的,竟然是“五对负重轮”?没错,仔细一看,1、2、3、4、5,

“福建”舰弹射的,竟然是“五对负重轮”?没错,仔细一看,1、2、3、4、5,

“福建”舰弹射的,竟然是“五对负重轮”?没错,仔细一看,1、2、3、4、5,五对负重轮,一定是59式了。有网友P了一张“福建”舰的弹射图,然后把一辆59式坦克放了上去.....不过,抛开能不能飞不说,“福建”舰的电磁弹射器,真有弹射59式的能力。59式坦克的重量为36吨,而歼-15T的起飞重量33吨,二者相差不大,59式坦克也能弹出去。
在中国看完“全球最强”的100式,金正恩连国庆日都等不及过完,就一头扎进了自家的

在中国看完“全球最强”的100式,金正恩连国庆日都等不及过完,就一头扎进了自家的

在中国看完“全球最强”的100式,金正恩连国庆日都等不及过完,就一头扎进了自家的研究所,一待就是两天!据可靠消息,金正恩在陪同朝鲜代表团访问东北某军工基地时,首次近距离接触了中国最新研制的100式主战坦克。这款被西方称为“陆战革命者”的装备,其全向相控阵雷达阵列在阳光下泛着冷光,当技术人员演示AR头盔的360度战场透视功能时,朝鲜领导人的瞳孔明显收缩——这套系统能穿透三公里外的烟雾,将敌方狙击手的瞳孔反光都标注在护目镜上。更令金正恩驻足的是坦克的混合动力系统。在海拔5000米的模拟高原环境中,100式坦克的电机仍能爆发出1600马力,而纯电模式下的静默机动,让热成像仪上的坦克热信号消失得无影无踪。当得知这款50吨级的装备能被运-20运输机空投至任何战场时,金正恩突然转身问随行人员:“我们的坦克工厂,能不能造出这样的底盘?”这个问题像块烧红的烙铁,烫得朝鲜军工系统彻夜难眠。就在国庆日当天凌晨,平壤方面紧急调派三列装甲专列,将“火炬”研究所地下车间的产能提升至战时标准。金正恩亲自主持的首次闭门会议上,大屏幕反复播放着100式坦克拦截无人机蜂群的实战录像——十二架自杀式无人机在距离坦克三百米处突然失控,被电磁脉冲干扰后纷纷坠地,而坦克的主动防御系统甚至没有启动。“我们需要的不是仿制品。”金正恩用激光笔点在屏幕上的某个数据,“要看到本质,这款坦克的杀手锏根本不是火炮。”他特别圈出100式坦克的信息化指标:能同时接入128个作战单元的战术数据链,配合无人机与无人战车组成的“马赛克战网”,让传统坦克的“射程”概念彻底失效。这种作战模式,与朝鲜陆军现行的“突击群”战术形成鲜明对比。在随后的48小时里,“火炬”研究所的灯光从未熄灭。工程师们发现,朝鲜既有的“天马虎”坦克要实现类似升级,面临三大死结:老式柴油发动机无法兼容混合动力系统。铸造式炮塔无法安装分布式传感器;最致命的是,朝鲜电子工业至今无法量产军用级相控阵雷达芯片。但金正恩的批示却带着破釜沉舟的意味:“拆解三辆现役坦克,把所有能用上的装甲都熔了,也要先造出原型机的乘员舱。”这种近乎偏执的执着,在9月15日凌晨迎来突破。当第一辆安装朝鲜自制混合动力系统的试验车,在零下20度的雪地里完成连续48小时机动测试时,监控屏上的各项参数竟与100式坦克的公开数据高度吻合。更让国际观察家震惊的是,朝鲜国家电视台随后播出的画面中,金正恩正跪在一辆新型坦克的炮塔内,仔细查看内部线路布局——这个姿势,与三天前他在中国军工基地观察100式坦克时如出一辙。这场军事科技领域的暗战,正在改写东北亚的力量平衡。当美韩联军还在为“自由之盾”演习中摧毁的朝鲜旧坦克靶标沾沾自喜时,平壤的地下工厂里,三十辆安装相控阵雷达原型机的新式坦克已悄然列队。它们或许达不到100式坦克的全面性能,但朝鲜工程师创造性地用防空导弹的引导头改装出简易版态势感知系统,配合增程型火箭助推穿甲弹,足以在2000米距离上击穿任何现役坦克的正面装甲。这场由一次秘密参观引发的军事变革,最终会走向何方?当金正恩在最新视察中说出“要让每辆坦克都成为战场上的指挥所”时,五角大楼的战争推演室里,分析师们正在重新计算朝鲜半岛的火力密度。而普通民众更关心的是:当钢铁洪流与智能网络结合,未来的战争还会有人类的位置吗?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看法。
有人把中美俄新一代坦克贴出来比较,到底谁最强?评论区的留言让人大跌眼镜。评

有人把中美俄新一代坦克贴出来比较,到底谁最强?评论区的留言让人大跌眼镜。评

有人把中美俄新一代坦克贴出来比较,到底谁最强?评论区的留言让人大跌眼镜。评论区一水的对美国的艾布拉姆斯X的赞扬,就两个字:漂亮,除此之外也再找不出任何可以吹嘘的优点了。还有人说咱们的100式坦克是油电混,用几年电池就会衰减,就跟电动汽车一样,不如传统动力的可以用几十年都没问题。能说出这样的话的肯定不懂,艾布拉姆斯X也是混合动力,还有纯电静默观察能力。还有人认为100式火力太弱,和其他两款坦克的主炮差距太大,构不成对对方的威胁。100式坦克为什么降低主炮的口径,恐怕这就是设计者和军迷的区别,军迷看到的是口径,而设计者看到的是战斗力。就像歼10和阵风,歼10凭什么可以击落四架阵风,靠的是体系作战,同样我们的坦克靠的也是体系作战,在体系作战面前炮的口径显得并不那么重要了。假如有一天这几款坦克真能交火,你觉得胜利者是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