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标签: 土肥原贤二

1984年北京扫厕所老太向国家捐赠24亿,其目的就一个:替丈夫赎罪。 196

1984年北京扫厕所老太向国家捐赠24亿,其目的就一个:替丈夫赎罪。 196

1984年北京扫厕所老太向国家捐赠24亿,其目的就一个:替丈夫赎罪。1963年的北京旧鼓楼大石桥胡同,一辆“吉姆”轿车的到来打破了胡同的宁静。身着正装的国务院侨办主任廖承志带着工作人员下车询问,最终目光落在了那个手持扫帚、正在清扫路面的老太身上,“您就是耿维馥同志吧?我们找您有要事相商。”这个穿着打补丁衣衫、双手布满老茧的老人,正是后来震惊全国的巨额财产捐赠者赵碧琰,而侨办找上门的原因,是要帮她追回丈夫赵欣伯遗留在日本、当时已价值数十亿的财产。没人能想到,二十一年后,这位靠扫厕所维生的老太会将追回的财产中24亿捐给国家,只留下一句:“替我丈夫赎罪。”要弄明白这笔巨款的由来,就绕不开赵碧琰的丈夫赵欣伯,这个被称作“伪满洲国产婆”的汉奸。赵欣伯早年曾留学日本,是中国第一个拿到东京帝国大学法学博士学位的人,可这份学识最终没用到正途上。早在日本留学时,他就结识了土肥原贤二、坂垣征四郎等日本军官,回国后借着张作霖、张学良的扶持,成了东北有名的亲日派。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他更是彻底倒向日本,牵头成立“辽宁省地方维持委员会”发表独立宣言,还当上了伪奉天市市长,后来又成了伪满洲国首任立法院院长,连“满洲国”这个国号和“新京”的命名,都出自他的主意。赵欣伯的巨额财产,全是靠着汉奸身份搜刮来的不义之财。伪满洲国成立后,溥仪将他视作亲信,一次就赏赐近万两黄金,这成了他的“第一桶金”。手握大权后,他更是变本加厉,利用职务便利大肆敛财。1937年他因贪污被伪满政权指控,干脆带着家人旅居日本,用搜刮来的钱财在东京及周边买下大片土地和房产,甚至在一处住宅地下挖了密室,藏着30箱金银珠宝。心思缜密的赵欣伯担心自己的汉奸行径日后遭报应,特意将所有财产都登记在妻子赵碧琰名下,想给妻儿留条后路。1939年他回国任伪华北政务委员会法律顾问,这些日本的财产就委托给日本人铃木弥之助打理,没成想这一放,竟成了日后的大麻烦。1945年日本投降,赵欣伯因汉奸罪被捕,1951年在看守所猝死。他一死,日本的财产立刻成了众人觊觎的肥肉。受托人铃木弥之助伪造文书,声称赵欣伯夫妇去世后财产归自己所有;东南亚各地冒出十几个冒充赵碧琰或其亲属的骗子,都想吞掉这笔钱。而此时的赵碧琰早已改回原名耿维馥,带着儿子赵宗阳隐居在北京胡同里,靠扫厕所和捡菜叶度日。她知道丈夫留下的是“脏钱”,更怕沾上这笔钱会引来灾祸,只能对财产之事绝口不提,任由外面的人争得头破血流。侨办找上门时,赵碧琰起初是拒绝的。她坦言丈夫是汉奸,这笔钱来路不正,不想再牵扯其中。可廖承志告诉她,这笔财产是中国人的资产,不能让它白白落入外人手中,国家帮她追回,是要维护中国人的合法权益。这番话打动了赵碧琰,她改回“赵碧琰”的名字,授权侨办派来的律师陈焜旺帮自己追讨财产。这场跨国官司一打就是二十一年,律师团队跑遍中日两国,找来了她的改名证明、儿子赵宗阳的出生证明、在东京治疗眼疾的病例等一系列证据,才戳穿了铃木弥之助的假文书,推翻了那些冒名者的谎言。1984年,日本法院终于判决,赵碧琰是这笔财产的唯一合法继承人,此时财产估值已高达30亿人民币。拿到财产继承权的赵碧琰,没有丝毫犹豫就做了捐赠决定。有人劝她把钱留给儿子赵宗阳,让家人过上好日子,毕竟她扫了十几年厕所,住的十几平米小屋连件像样的家具都没有。可赵碧琰态度很坚决:“这钱是赵欣伯当汉奸时刮来的,沾着老百姓的血汗,我守着它良心不安。国家帮我把钱要回来,我就该捐出去,替他赎点罪。”1985年5月,她在日本签下赠予书,明确扣除国家垫付的开支和税收后,80%的财产(约24亿)捐给负责中日文化交流的“中华文化教育财团”,20%留给家人,还特意立下遗嘱,子子孙孙不得更改这个决定。当时有人议论,赵碧琰捐钱是为了给丈夫洗白名声,可了解她的街坊都知道,捐赠前后她的生活没半点变化,依旧每天清晨清扫公厕,衣服破了还是自己缝补。直到国家给了赵家一笔生活补贴,她才不用再捡菜叶。在我看来,赵碧琰的“赎罪”从来不是做给外人看的,而是源于内心的愧疚与清醒。那个年代,不少汉奸家属都想方设法掩盖历史、转移财产,可她却主动把丈夫的不义之财交还给国家,这种勇气远超常人。她或许不懂什么大道理,但知道“拿了不该拿的钱,心里不踏实”,知道丈夫的错不能用时间抹去,只能用行动弥补。1989年赵碧琰去世,享年89岁。她到死都没享过一天福,却留下了一段震撼人心的往事。要知道,1984年中国普通工人月薪才三四十块,24亿相当于几万人一辈子都挣不到的钱,能买下当时北京几千套房子。可对赵碧琰来说,这笔钱的价值从来不是数字,而是对国家的一份交代。
1955年,彭德怀气冲冲地找到毛主席,一进门,就激动地说:“司令员当元帅,参谋长

1955年,彭德怀气冲冲地找到毛主席,一进门,就激动地说:“司令员当元帅,参谋长

1955年,彭德怀气冲冲地找到毛主席,一进门,就激动地说:“司令员当元帅,参谋长当少将,这个元帅我当不了!”主席一听,就知道,彭老总这是来替解方打抱不平了。解方,1908年生,吉林东丰县人,家境很好,父亲做茶叶生意,很重视教育,他从小就开始读四书五经,背诵唐诗。后来考入东北讲武堂,在校表现优秀,深得张学良赏识,毕业后,又前往日本东京士官学校留学。皇姑屯事件发生后,他请求回国效力,正式加入东北军,并主动请缨担任了天津安保司令。别看他年纪不大,在管理上很有一套。在他到达天津后,首先在城区实施了宵禁,仅过了两周,天津的治安便大大改善。之后他还挫败了土肥原贤二策划的天津事变,气得土肥圆大骂:“没想到,学生打老师,还打得这么狠!”九·一八事变后,他先后参加了长城抗战、喜峰口古北口战役,后随东北军移驻西北,并于1936年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此后仍在国民党内为我军提供情报。抗战爆发后,他先后参加了台儿庄战役、徐州会战等重大战役。1940年,由于叛徒出卖,身份暴露,于1941年正式归队。回到延安后,他见到了毛主席,然后就改了名。其实他原名叫解如川,见到主席后,主席很幽默地说:“你回家了,这算是彻底解放了,就叫解方好了”,之后他就改名叫解方了。到延安不久,解方即被任命为八路军120师358旅参谋长,358旅原是贺龙南昌起义时的老家底,解能空降这个旅,足见组织上对他的信任。抗战胜利后,由于解是东北人,又在东北军待过,便将他派往东北,也是第一批被派往东北的将领,为东北解放做出了贡献。不过解方最大的贡献则是在抗美援朝战场上,1950年,他被任命为志愿军总参谋长,跟随彭德怀前往朝鲜。解方在总参的位置上干得很好,被彭总称为“军中诸葛亮”,每每遇到难题,或有重大决策时,彭总会开玩笑地对他说:“诸葛亮,说说吧,你想到了什么好办法?”,足见彭总对他的信任。彭总是个急性子,好批评,打了败仗肯定要批,打了胜仗也少不了唠叨。38军军长梁兴初就因放跑了美军黑人团,而被彭总骂了个狗血淋头。但解方从来没有被彭总骂过,所以,很多将领犯错了,都跑去找解方,让他从中调停一下,避免被骂得太凶。解方精通几国语言,在朝鲜停战的谈判中,他作为我方代表的谈判人员之一,给美国人留下深刻印象。当时美军虽然战败,但在谈判桌上仍旧十分傲慢,面对美军的刁难,解方总能应对自如,常常令美军无言以对,因此,他也成为美方代表十分关注的人物。时任美方首席谈判代表的乔埃,在他的回忆录这样评价解方,说:“解方的思维清晰,反应敏捷,不好对付,是个谈判劲敌。”美国著名军事家赫梅斯也评论说:“他在谈判桌上足智多谋,令人畏惧。”可见,在谈判桌上,解方令美国人十分头疼,重挫了美国人嚣张的气焰。彭总还说,回国后要把他推荐给周总理,让他去干外交。所以,解方在抗美援朝战场上的贡献是很大的。但为何在1955年授衔时,他仅被授予了少将呢?首先,当时授衔不止看功劳,还要看资历。解方入党时间相对较晚,1936年入党,而授予中将军衔的将领大多是在1930年之前入党的,解方入党时间比在抗美援朝战场上同级职务的其他将军都要晚。因此,他没有参加过长征,没有红军时期的经历,缺乏土地革命时期的资历,这也就影响到了他的授衔。其次,解方的战绩也不明显,在他的革命生涯中并没有独自统率部队作战的经历,当然,参谋长的职务也是一个局限,这也注定了在评衔时他所占优势有限。再者,解方将军也没有达到更高军衔的评判标准,因为按照当时的授权标准,授予中将必须是在1952年之前担任过副、准兵团级职务的,而解方的军队职务在新中国成立前都不高,顶多算是正军级。此外,还有一点可能是他的出身受限,他是地主出身,也有不少人因此非议。所以,最后即使彭老总找了毛主席抱怨,也难以改变结果。但解方将军并未因此而有任何怨言,在新的岗位上,他仍旧兢兢业业工作。1984年,解方将军病逝,享年76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