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标签: 原油

很多人总说,汽油的税占了将近油价的一半,如果以后都是新能源车,税从哪里收?其实汽

很多人总说,汽油的税占了将近油价的一半,如果以后都是新能源车,税从哪里收?其实汽

很多人总说,汽油的税占了将近油价的一半,如果以后都是新能源车,税从哪里收?其实汽油才多少税啊。2024年燃油税3800亿,其中汽油1800,柴油1700。我们每年进口原油要花2万多亿。国内乘用车市场一年大约是5万亿(大约估算)。如果能做到国内全是新能源,每年出口至少也是万亿级别。而且国家最需要的从来不是税收,而是就业。在千万级别的就业面前,燃油税可以忽略不计。赞同吗?
9月11日,印度阿达尼集团突然扔出一颗“重磅消息”:旗下所有港口,即日起禁止任何

9月11日,印度阿达尼集团突然扔出一颗“重磅消息”:旗下所有港口,即日起禁止任何

9月11日,印度阿达尼集团突然扔出一颗“重磅消息”:旗下所有港口,即日起禁止任何被欧盟,美国,或英国,制裁的船舶停靠。其实阿达尼集团这么干,也不是真的想在国际上选边站,更像是被逼得没办法了才自保。要知道,阿达尼集团手里握着印度近三成海运货物的运输,可它的命脉早就跟西方资本绑在一起了。像美国的GQGPartners和贝恩资本,不只是在它这儿投了大钱当大股东,更是它在全世界找项目、拉投资时的“信用靠山”。这种依赖有多脆弱?2023年一份美国做空报告就让它的市值一夜之间跌掉上千亿美元,教训惨痛。眼下,美国法院又在调查它涉嫌运输伊朗石油的旧账,制裁的大刀随时可能落下。而且现在美国法院还在查它以前可能运输过伊朗石油的旧账,说不定啥时候制裁的大帽子就扣下来了,所以这次禁停的决定,更像是给西方递上的“保证书”。他们想靠着不跟俄罗斯做生意,换一张在欧美资本市场的“安全通行证”,说到底就是怕自己被制裁,赶紧切割风险。可企业层面的这点小算盘,却把天量的成本甩给了整个印度。第一个被砸中的,就是国家的能源生命线。禁令一出,每天约40万桶物美价廉的俄罗斯原油,直接被堵在了门外。要知道,这些原油过去撑起了印度最大商业港——蒙德拉港一半以上的吞吐量。多米诺骨牌瞬间倒下:俄罗斯石油公司控股的纳亚拉能源等炼油厂,8月份的进口量已经雪崩式下滑近七成,生产线被迫踩下刹车。更糟的是,俄罗斯那边也直接取消了之前每桶比市价低15美元的折扣,这么一来,印度炼油业原本的成本优势一下子就没了。麻烦还不止在能源这头,整个物流系统也跟着乱了。那些被阿达尼港口拒之门外的船,只能都挤到贾瓦哈拉尔尼赫鲁港,本来这个港就够挤的,现在更夸张,船只滞留的时间从之前的三四天变成了一周以上。能正常停靠的合规油轮,租金也跟着涨了三成,这些多出来的成本,最后都得由老百姓买单,现在市场上都在说,柴油价格每升可能要涨5卢比。就连印度的米农也受了牵连,印度本来是全球最大的大米出口国,每年要卖给俄罗斯200多万吨大米,现在船找不到,运费又贵得吓人,好多订单都砸在手里,本来丰收挺高兴的,现在满脑子都是卖不出去的愁事儿。更让人觉得讽刺的是,印度这边把俄罗斯的油轮拒之门外,中国那边却成了受益者,那些被赶走的俄罗斯油轮,转头就开到了中国,数据显示中国9月份从俄罗斯进口的原油量,比去年同期涨了四成。这不仅让中俄的能源合作更紧密,还推动了能源贸易“去美元化”,现在中俄原油交易用人民币结算的比例都已经到43%了。说到底,阿达尼集团想给自己求个安全,结果却让印度吃了大亏,廉价能源没了,国内通胀要涨,农民利益受损,连国家的外交信誉和战略自主权都受了影响,这买卖做得可太不划算了。
9月12日,七国集团财长举行了线上会议,重点讨论对俄罗斯的进一步制裁问题。据说,

9月12日,七国集团财长举行了线上会议,重点讨论对俄罗斯的进一步制裁问题。据说,

9月12日,七国集团财长举行了线上会议,重点讨论对俄罗斯的进一步制裁问题。据说,出席会议的美国财长贝森特已明确要求七国集团对购买俄罗斯原油的中、印两国征收50%-100%的关税。如何看待这个动向呢?先看看现在全球能源贸易的基本盘,这两年国际形势变化大,俄罗斯的原油出口方向悄悄换了赛道。以前欧洲是主要买家,现在亚太地区接了过来,中国和印度成了俄罗斯原油的主要去处。印度这两年买得尤其多,已经超过了原来的主要供应国沙特和伊拉克,甚至签了十年的长期供应协议,把不少原油炼制成成品油再卖到世界各地。中国作为能源消费大国,从俄罗斯进口的原油量也不少,这些原油实实在在地保障着国内的能源需求。美国这次提议的关税,听起来力度很大,但仔细想想有点说不通。国家之间买石油做生意,本来是市场规律说了算,现在第三方要跳出来给这笔交易加税,这种做法在国际贸易规则里很难找到依据。更有意思的是,美国自己其实也没完全和俄罗斯能源脱钩,之前还有消息说美国企业在和俄罗斯谈油气项目的合作,这种自己做着生意却不让别人买的态度,实在有点说不过去。再看看七国集团内部的态度,其实也不是铁板一块,加拿大作为今年的轮值主席国,最近就对中国释放了不少友好信号,显然不想把关系搞僵。欧洲国家的处境更微妙,虽然嘴上喊着制裁俄罗斯,实际上不少国家还在通过各种间接方式购买俄罗斯原油,这种“边制裁边购买”的情况本身就挺矛盾。如果真要跟着美国对中国和印度加税,很可能会引火烧身,毕竟欧洲企业和中印有不少贸易往来,对方要是反制起来,吃亏的可能是自己。美国提出这个提议,背后可能是想通过施压中印度来孤立俄罗斯,但这种思路恐怕很难奏效。中国早就明确表示,会根据自身利益采取合理的能源保障措施,关税战没有赢家。印度虽然之前在美国的压力下受过制裁,但这次面对关乎国家能源安全的大事,恐怕也不会轻易让步。更关键的是,美国自己国内对油价特别敏感,现在汽油价格刚降到四年来的夏季低位,如果真因为制裁中国导致全球成品油供应出问题,油价很可能反弹,最后美国老百姓恐怕第一个不答应。说到底,这种单边制裁的做法,本质上是把经贸问题政治化,既不符合市场规律,也破坏了全球贸易体系。七国集团作为发达国家俱乐部,更应该遵守国际规则,而不是搞这种双重标准的操作。中国和印度购买俄罗斯原油,是基于自身能源安全的合理选择,任何国家都没有权利干涉。在当前全球经济复苏乏力的背景下,这种加税提议只会增加市场不确定性,对谁都没有好处。真正理智的做法,应该是尊重各国的能源自主选择,通过对话协商解决分歧,而不是动辄挥舞关税大棒施压,毕竟在相互依存的全球经济中,合作共赢才是长久之计。参考资料:央视网《七国集团线上峰会强化对俄制裁》
彻底决裂了!日本外务省发布消息称,日本将俄罗斯原油的进口价格上限从每桶60美元降

彻底决裂了!日本外务省发布消息称,日本将俄罗斯原油的进口价格上限从每桶60美元降

彻底决裂了!日本外务省发布消息称,日本将俄罗斯原油的进口价格上限从每桶60美元降至47.60美元。​​​
在全球,委内瑞拉的石油储量是最多的,但是因为都是重质石油,没有沙特的轻质石油好用

在全球,委内瑞拉的石油储量是最多的,但是因为都是重质石油,没有沙特的轻质石油好用

在全球,委内瑞拉的石油储量是最多的,但是因为都是重质石油,没有沙特的轻质石油好用。而且委内瑞拉虽然石油多,但大多数都是重油,开采,加工,成本比较高,相比较中东或俄油来说成本更高。委内瑞拉其90%以上的储量集中在奥里诺科重油带,这里的原油API重力普遍低于10度,比水还要浓稠。这种超重油含硫量高达4%,还混杂着沥青质和重金属,开采时需要先注入蒸汽或化学溶剂稀释,否则连泵都抽不动。2025年最新数据显示,该国平均开采成本达到每桶45美元,而沙特轻质油开采成本不足8美元,连俄罗斯的西伯利亚油田成本也控制在20美元以内。高成本困境在运输环节进一步放大。委内瑞拉重油必须经过特殊改质才能符合国际标准,这意味着每桶原油需要额外投入15-20美元加工费。相比之下,沙特原油从井口到装船的成本不超过5美元。更棘手的是,该国80%的油田位于内陆雨林或沼泽地带,运输管道每公里维护成本是中东国家的3倍。2024年国际油价暴跌至40美元时,沙特仍能盈利,而委内瑞拉每产一桶油就要亏损5美元。技术短板让问题雪上加霜。该国炼油厂设备老化率超过60%,2023年发生过的三次重大爆炸事故,直接导致全国炼油能力下降40%。为维持出口,政府不得不将原油运往中国和美国进行委托加工,但运输成本加上加工费后,最终利润被压缩到不足5%。这种"为他人做嫁衣"的模式,使得该国石油产业陷入"产量越高亏损越大"的怪圈。经济政策的失误加速了危机蔓延。2013年查韦斯政府为维持高福利,在油价100美元时仍保持巨额财政赤字。当2014年油价腰斩后,政府选择开动印钞机填补亏空,直接引发恶性通货膨胀。2018年物价年涨幅达到13000%,超市货架被抢购一空的场景成为常态。更荒诞的是,政府为抑制通胀强行冻结物价,导致商家宁愿关门也不愿亏本销售,最终形成"有钱买不到东西"的怪圈。国际制裁则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2019年美国对委内瑞拉石油业实施全面封锁,禁止所有国家进口其原油。这个曾经每天出口200万桶石油的国家,产量骤降至30万桶,仅够满足国内基本需求。为突破封锁,政府不得不将原油装入油轮后绕行非洲好望角,运输成本激增400%。2025年美军三艘驱逐舰现身加勒比海时,市场一度传出"石油封锁升级"的猜测,尽管最终未付诸行动,但已暴露该国能源安全的脆弱性。在重重困境中,委内瑞拉开始探索突围之路。2024年与中国签订的"石油换贷款"协议规定,该国需用5亿桶原油偿还400亿美元债务,这相当于未来十年产量的一半。同时,俄罗斯国家石油公司承诺投资80亿美元升级炼油设施,但项目因资金到位缓慢至今未启动。更现实的出路或许在非常规领域——该国页岩油储量达500亿桶,但开采成本仍比美国高60%。当全球能源转型加速推进,委内瑞拉的石油困局折射出资源诅咒的现代版本。这个国家用血泪教训证明:没有技术支撑的储量优势,不过是纸面财富;缺乏产业升级的经济模式,终将被时代抛弃。看着沙特用石油收入建造"未来城",委内瑞拉人或许会问:同样坐在油桶上,为什么我们的命运如此不同?这个问题,值得所有资源型国家深思。你如何看待资源诅咒现象?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观点。
制裁俄罗斯,日本比欧美更狠?日本对俄原油砍价到骨折!对俄制裁升级2.0版!普

制裁俄罗斯,日本比欧美更狠?日本对俄原油砍价到骨折!对俄制裁升级2.0版!普

制裁俄罗斯,日本比欧美更狠?日本对俄原油砍价到骨折!对俄制裁升级2.0版!普京回应:准备好50年内等日本清醒俄新社报道。日本外交部在一份新闻稿中表示,日本将把从俄罗斯进口原油的价格门槛从每桶60美元降低至47.6美元。“从2025年9月12日起,俄原油进口边际价格将从每桶60美元降至每桶47.60美元。”该文件明确指出。新的价格门槛将适用于2025年9月12日之后签订的合同,以及2025年10月17日之后卸货的合同。这一限制还将影响“库页岛-2”项目的原油采购——日本三井公司与三菱公司在该项目中持有部分股份。此外,东京方面还宣布扩大制裁范围,新增制裁对象包括俄罗斯52家组织、10名个人,以及白俄罗斯的相关主体。其中,“第一运动”、艾哈迈特・卡德罗夫基金会、“阿尔泰克”国际儿童中心等均被纳入制裁名单。同时,日本对俄罗斯2家组织及白俄罗斯9家组织的出口限制也已同步扩大。自乌克兰局势升级以来,日本已针对俄罗斯采取多项制裁措施。作为回应,俄罗斯于2022年3月21日宣布,终止与东京关于和平条约的谈判,取消日本人前往南千岛群岛的免签政策,并退出与日本在该地区开展联合经济活动的对话。(图1)俄罗斯总统普京此前曾表示,俄方准备在未来5年乃至50年内发展与日本这一东部邻国的关系,并呼吁东京方面认清现实、重返对话轨道。同时他提到,日本国内仍有有识之士在推动与俄罗斯的合作,尤其是在能源领域。俄罗斯方面多次强调,将有效应对西方多年前开始施加且持续升级的制裁压力,并指出西方国家缺乏承认其制裁政策失败的勇气。事实上,在西方国家内部,也不断出现质疑反俄制裁有效性的声音。
当地时间9月7日,伊朗最高领袖阿里·哈梅内伊指出,目前伊朗约92%的原油出口流向

当地时间9月7日,伊朗最高领袖阿里·哈梅内伊指出,目前伊朗约92%的原油出口流向

当地时间9月7日,伊朗最高领袖阿里·哈梅内伊指出,目前伊朗约92%的原油出口流向中国,这种过度依赖单一市场的局面存在重大风险,他还呼吁伊朗在石油生产和出口策略上实现“多元化”,并提升开采与加工能力,以使石油出口“更加有活力”,这是想不给中国石油了?伊朗最高领袖哈梅内伊罕见发声,要求实现能源出口的“多元化”,同时改善石油生产与炼化技术,以避免过度依赖单一买家带来的战略风险。外界解读称,伊朗这是担心“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似乎对高度依赖中国市场心存戒心。波斯湾的油轮还在源源不断地驶向中国港口,哈梅内伊的这番话却像投入国际能源市场的一颗石子,激起不少猜测。有人说伊朗要减少对中国的石油出口,甚至有人觉得这是要“断供”的信号,可仔细看看伊朗这些年的能源贸易轨迹,就知道事情没那么简单。伊朗的石油储量排在全球前列,地下埋藏的黑色黄金本是国家经济的命脉,却因为长期受西方制裁,出口之路一直磕磕绊绊。欧美国家的港口对伊朗油轮关上大门,国际支付系统也把伊朗排除在外,能稳定接收伊朗原油的国家寥寥无几。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能源消费国之一,不仅愿意采购伊朗原油,还能用人民币结算,帮伊朗绕过制裁的限制。这一来二去,伊朗的原油出口自然越来越依赖中国市场,从几年前的六成多慢慢涨到了现在的92%。在德黑兰的能源部办公室里,官员们对着出口数据犯愁。虽然中国市场稳定可靠,可一旦国际油价波动,或者中国的进口需求有变化,伊朗的财政收入就会跟着起伏。去年冬天,中国因为疫情防控调整,短期减少了原油进口量,伊朗的石油收入当月就下降了15%,连带影响了国内的基建项目进度。港口的油罐区里,一度堆着没来得及运走的原油,输油管的压力阀都得频繁调整,这种被动的局面让伊朗决策者心里很不踏实。哈梅内伊提到的“多元化”,其实是伊朗这些年一直在尝试的方向。他们派人去东南亚国家谈合作,想让印尼、马来西亚多买些原油;也和土耳其接触,探讨通过管道输送石油的可能性。去年,伊朗对巴基斯坦的原油出口量比前年翻了一倍,虽然总量不算大,但总算打开了一个新缺口。在非洲的安哥拉,伊朗的石油公司正在参与当地的炼油厂建设,想通过技术合作换石油订单,这些努力都是为了让出口渠道更分散些。提升开采和加工能力,更是伊朗的当务之急。南部的阿瓦士油田里,有些油井已经开采了几十年,出油量越来越少,设备也老化严重。伊朗的工程师们正在给这些老油井加装新的抽油设备,用新技术提高采收率。炼油厂也在升级改造,以前只能生产普通汽油,现在开始提炼更清洁的低硫燃油,这些高附加值的产品能打开更多国际市场,比如欧洲的环保标准严,低硫燃油正好能满足需求。中国和伊朗的石油合作,从来不是单方面的依赖。中国从伊朗进口原油,价格公道,还帮伊朗建了不少基础设施。在波斯湾沿岸,中国公司援建的油码头能停靠十万吨级的油轮,卸油效率比以前提高了三成;伊朗的石油管道里,有不少阀门和泵机是中国造的,耐用性强,维护成本低。这种合作是互利的,伊朗需要中国的市场和技术,中国也需要稳定的能源供应,不会因为伊朗寻求“多元化”就受到影响。伊朗的石油部长在一次采访中说:“我们和中国的友谊像原油一样深厚,但鸡蛋不能放在一个篮子里。”这话道出了哈梅内伊的真实想法,不是要减少对中国的出口,而是想在保持合作的同时,多几条出路。中国拥有完整的产业链和先进的技术,能够为伊朗提供从能源设施升级到技术培训等一系列的支持。通过与中国的合作,伊朗可以逐步提升自身的石油生产能力,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毕竟,在复杂的国际形势下,多一份准备就多一份安全感。现在,伊朗的油轮依然频繁穿梭于中伊之间,只是偶尔会绕个弯,去东南亚的港口看看,这种小心翼翼的试探,更像是在为自己的能源未来上一道双保险。
当地时间9月7日,伊朗最高领袖阿里·哈梅内伊指出,目前伊朗约92%的原油出口流向

当地时间9月7日,伊朗最高领袖阿里·哈梅内伊指出,目前伊朗约92%的原油出口流向

当地时间9月7日,伊朗最高领袖阿里·哈梅内伊指出,目前伊朗约92%的原油出口流向中国,这种过度依赖单一市场的局面存在重大风险,他还呼吁伊朗在石油生产和出口策略上实现“多元化”,并提升开采与加工能力,以使石油出口“更加有活力”,这是想不给中国石油了?伊朗经济,长期以来就像个单脚站立的舞者,严重依赖能源出口,石油和天然气出口收入稳稳占据财政收入六成以上,是维持国家机器运转、保障社会稳定的关键支柱。可自从2018年美国单方面撕毁伊核协议,不仅直接禁止伊朗原油对外输出,还使出“二级制裁”这种狠招,威胁那些胆敢和伊朗做能源生意的第三国企业与金融机构,谁要是不听招呼,就等着被美国制裁的大网罩住。在这之前,伊朗原油主要流向欧洲、东亚和印度市场,可美西方制裁一开启,欧洲、日本、韩国这些传统能源大客户,纷纷迫于压力,和伊朗切断了能源贸易往来。短短几年间,伊朗几乎失去了所有重要出口市场。在这艰难时刻,唯有中国,凭借强大的实力和大国担当,顶住压力,和伊朗维持着稳定的能源合作关系,成为伊朗石油出口的“救命稻草”。按伊朗媒体说法,如今超过九成的伊朗原油都运到了中国。对于伊朗而言,中国这个合作伙伴简直是“梦中情伙”。中国有着无比庞大的市场,能轻松消化伊朗的石油产出,而且在金融结算、运输保障、贸易保护等一系列环节,都能提供全方位配套支持,这些优势,是其他潜在买家想都不敢想、更给不了的。但从战略角度看,过度依赖单一市场,就好比把所有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伊朗高层难免会感到不安,这也正是哈梅内伊公开强调“多元化”的重要原因,他希望伊朗在外交和经济领域能有更多灵活操作的空间。近期,地区局势愈发紧张,伊朗和以色列冲突不断升级,美国和欧洲瞅准时机,再次推动恢复联合国对伊朗的制裁机制,伊朗和西方关系进一步恶化,这让伊朗在国际合作中的选择愈发稀少。就算伊朗满心想要寻找更多石油买家,现实环境也不允许,因为除了中国,放眼全球,没有哪个国家能在政治和经济层面,同时扛住和伊朗合作带来的巨大压力。俄罗斯虽说也是能源大国,但在能源出口上,更多是伊朗的竞争对手,而非长期稳定买家。对伊朗而言,一旦失去中国市场,经济很可能瞬间崩塌,这也是哈梅内伊内心纠结矛盾的根源。所以说,从伊朗自身角度出发,追求市场多元化是正常合理的战略考量,但在当下复杂严峻的国际局势中,中国依旧是伊朗最值得信赖、最可靠的合作伙伴。与其担忧过度依赖中国带来的风险,不如把这份依赖转化为更深层次战略合作的强大动力。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中国仍会是伊朗石油的最大买家,为伊朗经济稳定提供有力支撑;而伊朗也将继续扮演中国稳定能源供应战略支点的重要角色。那么,对于伊朗未来在石油出口策略上的走向,以及中伊能源合作后续会如何发展,你有怎样的看法呢?快来评论区分享你的观点吧!
为什么沙特富得流油,却从没有国家去打沙特的主意呢?原因很简单,因为沙特太有钱了!

为什么沙特富得流油,却从没有国家去打沙特的主意呢?原因很简单,因为沙特太有钱了!

为什么沙特富得流油,却从没有国家去打沙特的主意呢?原因很简单,因为沙特太有钱了!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要说世界上最“壕气”的国家,沙特阿拉伯一定榜上有名,这个国家石油储量居世界前列,产量常年保持在全球前几位,人们都在好奇,这样一块“肥肉”,为什么从来没有国家敢冒险去打它的主意?答案其实不复杂,因为沙特不仅有钱,还懂得如何把财富转化成安全屏障。沙特首先把钱花在了最直观的地方,军备,它每年的国防开支让许多中小国家望尘莫及,美制战机、主战坦克、导弹系统、防空雷达,这些先进装备都能在沙特找到踪影。即便外界对沙特军队的实战能力有过质疑,但问题不在于士兵训练水平,而在于这些武器背后站着哪些国家,买下战机和导弹的同时,沙特也买下了和美国、欧洲等大国的合作关系,谁要是对沙特动手,就等于挑衅了这些卖装备的强国,这种风险没有哪个国家愿意轻易承担。除了军火库的震慑力,沙特手里更大的底牌是石油,作为全球能源市场的重要供应方,它每天出口的原油支撑着全球工业和交通体系的运转,假如沙特的石油出口受到阻碍,油价会在极短时间内急剧上涨,进而影响到各国的电力、运输甚至民生消费。这样一来,真正先陷入困境的往往不是沙特,而是依赖石油进口的国家,对比之下,任何形式的封锁或制裁都会像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因此外界即使心怀不满,也只能选择克制。更不能忽视的是宗教因素,沙特境内坐落着伊斯兰教的两大圣地麦加和麦地那,每年都有成千上万的信徒前往朝觐,对于全球十八亿穆斯林而言,这片土地的地位不可替代。倘若有人试图在这里挑起事端,不仅仅是地缘政治冲突,还可能引发广泛的宗教对立,成为全球舆论的焦点,任何国家都不愿意承受与庞大信仰群体为敌的代价,这无形之中又给沙特加上了一道坚固的护城河。外交上的平衡术更是沙特长期立足的秘诀,它与美国保持长期能源和安全合作,同时在中国和俄罗斯那里寻求新的战略伙伴,通过石油贸易、金融投资、军事采购,沙特将多个大国的利益交织在自己身上。谁都明白,一旦沙特局势不稳,不只是油价上升那么简单,还会殃及到资本市场和全球产业链,正因为如此,即使有国家心存芥蒂,也不得不在利益面前保持谨慎。沙特并非只顾眼前的富足,它清楚石油资源终有枯竭的一天,近年来,沙特提出“2030愿景”,努力推动经济多元化,从新能源开发到制造业建设,从旅游业到科技投资,沙特不断尝试为未来储备新的增长点。通过这种方式,它不仅摆脱了对单一资源的依赖,还让自己在全球经济棋盘上掌握更多主动权,这种前瞻性的布局,保证了即便在未来能源格局发生改变,沙特依然能够维持一定的影响力。沙特能够在风云变幻的国际局势中安然无恙,并不是单纯因为“钱多”,它把财富转化成军事实力,把石油变成全球命脉,把宗教信仰作为无形屏障,同时利用外交与投资编织出一个庞大的安全网络。这些因素交织在一起,让任何国家在打算针对沙特时不得不三思而行,真正的原因,其实就是一句话:沙特太有钱了,而且它很懂得把钱用在最能保护自己的地方。整整几十年,这个“富得流油”的国家始终能在中东动荡的环境中保持稳固,靠的不是运气,而是清醒的战略和对利益格局的把握,谁要是轻视沙特,付出的代价往往远超想象。对于这件事你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增产!国际原油市场突变

增产!国际原油市场突变

7月初,“欧佩克+”部分成员国举行线上会议,最终决定自8月起日均增产54.8万桶原油。“欧佩克+”多次增产的背后逻辑在于其策略已经从减产保价转向争夺市场份额。时间回溯至2023年和2024年,“欧佩克+”曾推出两轮减产,以防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