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标签: 北欧

如果像北欧一些国家,人人皆富有,还有人愿意种地、扫大街、捡垃圾、扛水泥、当门卫、

如果像北欧一些国家,人人皆富有,还有人愿意种地、扫大街、捡垃圾、扛水泥、当门卫、

如果像北欧一些国家,人人皆富有,还有人愿意种地、扫大街、捡垃圾、扛水泥、当门卫、送外卖吗?这真的是个问题。如果按现在的薪酬水平及分配方式,怕是没有人干了,必将会倒逼提高从事底层劳动者的工资。所以,全面富裕是一个深层次而复杂的问题。且不说能不能实现,而是该不该实现。你说呢?
2025年9月15日,关晓彤带着VLOG闯北欧,主打一个“开盲盒追极光”。特罗

2025年9月15日,关晓彤带着VLOG闯北欧,主打一个“开盲盒追极光”。特罗

2025年9月15日,关晓彤带着VLOG闯北欧,主打一个“开盲盒追极光”。特罗姆瑟首日冻到裹紧滑雪服,四人缩在车里等极光,结果直接撞上极光爆发!绿色光幕在夜空跳舞,粉丝直呼“童话照进现实”,她还调侃车里吃的挪威三文鱼是“转运神器”。第二天天气突然转晴,自驾“北极光公路”,冰雪森林配峡湾超治愈。关晓彤这话没毛病:“不设限的旅行,总有意外惊喜!”#不去设限的旅行#这波属实玩明白了~#关晓彤#
麦丹政府宣布了!9月12号,丹麦毫无征兆地宣布了一项天价军购计划——要花58

麦丹政府宣布了!9月12号,丹麦毫无征兆地宣布了一项天价军购计划——要花58

麦丹政府宣布了!9月12号,丹麦毫无征兆地宣布了一项天价军购计划——要花580亿丹麦克朗,换算成人民币大概是649亿,就为了买八套防空系统。要知道,这可是丹麦有史以来花钱最多的一次武器采购,说出来都让人咋舌!这笔巨款的流向十分明确:全部投向欧洲制造商。其中包括法国、意大利、德国和挪威等国联合研发的先进系统,已经确定入选的SAMP/T远程防空系统便是其中的代表。按照计划,首批系统将在今年内投入使用,这意味着丹麦的防空布局将在短时间内迎来实质性升级。分摊到每个丹麦人身上,这笔支出接近1万元人民币,对于一个以高福利著称的北欧国家而言,这样的投入显然不是小数目。丹麦国防大臣波尔森强调,采购这些防空系统是为了“购买保卫国家的能力”,并直言此举将让丹麦的防御能力实现“历史性飞跃”。从战略层面看,这次军购的意图不止于提升自身安全。波尔森的表态中暗含另一层考量:通过强化防空能力,丹麦能更好地与美国及北约盟友协作,进一步巩固在同盟体系中的位置。值得注意的是,丹麦的选择并非没有其他选项。此前,美国已批准向丹麦出售价值85亿美元的“爱国者”系统,这是国际军购市场上的主流装备。但丹麦最终坚定地选择了欧洲方案,这一决定背后,是强化欧洲防务自主的战略意图。在北约框架下,欧洲国家长期依赖美国防务体系,而丹麦的这次选择,无疑是对“欧洲自己保护自己”这一思路的实践。此前,丹麦当局曾向民众承诺,“随着新冠疫情的消退,将减少军费开支”。不到一年时间,不仅没有减支,反而推出了规模如此庞大的军购计划,这种反转自然引发了公众的质疑。民众的看法分成了明显的两派。一部分人认为,当前欧洲安全形势不稳,俄乌冲突的持续让北欧国家也感受到了压力,此时加强防务属于迫不得已。另一部分人则更关注民生领域,他们提出,580亿丹麦克朗如果投入医疗、教育,或是用于缓解能源危机,能给普通人的生活带来更直接的改善。这种分歧的核心,其实是“安全投入”与“民生需求”之间的资源分配之争——有限的公共资金,该优先流向哪里。将这一事件放在更广阔的背景下看,丹麦的举动并非孤例。俄乌冲突爆发后,整个欧洲都掀起了一股扩军潮。法国、德国、波兰等国纷纷大手笔采购武器,其中不少国家将目光投向了美国制造的装备,仿佛只有攥紧更多武器,才能获得安全感。丹麦的行动,某种程度上也是在“跟风”这一趋势。但与其他国家相比,丹麦的选择又显露出几分“精明”。它没有单纯采购美制武器,而是选择了美国盟友制造的装备,这既顺应了欧洲防务协作的大方向,也相当于在一定程度上为美国“分忧”——既维持了与美国的同盟关系,又没有完全依附于美国的装备体系。不过,这种“精明”能否换来真正的安全感,仍是未知数。更深远的影响在于,丹麦的这一决定将直接影响北约北翼的防空布局,可能引发区域安全格局的新一轮调整。毕竟,在北欧这个曾经被称为“和平绿洲”的地区,如此大规模的防空系统部署,本身就是一种安全态势的转变。眼下,这笔天价军购的资金来源尚未完全明确。是通过加税让民众买单,还是削减其他福利项目来腾挪资金?普通人暂时没有答案,只能看着这580亿丹麦克朗的流向,思考着安全与生活之间的平衡。这场由丹麦掀起的“钢铁长城”建设,才刚刚拉开序幕,它将如何改变北欧乃至整个欧洲的安全图景,还需要时间来给出答案。今天的分享到这里就结束了,大家对此事有何看法,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和讨论,感兴趣的可以点击头像加关注,我将每日更新优质内容,我们下期见。信源:原文登载于央视新闻2025年09月12日关于《丹麦政府公布防空武器采购计划价值580亿丹麦克朗》的报道
欧洲发达国家普通人一个月税后工资在两三千欧元左右,像葡萄牙、意大利、西班牙等国家

欧洲发达国家普通人一个月税后工资在两三千欧元左右,像葡萄牙、意大利、西班牙等国家

欧洲发达国家普通人一个月税后工资在两三千欧元左右,像葡萄牙、意大利、西班牙等国家一个月工资才1000多欧元,法国德国一个月两三千欧元,北欧国家收入略微高一点点。这些发达国家蓝领和白领工资收入差距并不大,一个月也就差一两千欧元,在法国德国一个月税后收入超过5000欧元就算是高收入了,超过6000欧元基本就是工程师、管理者了,普通人在车间一个月也能挣到3000欧元,并且欧洲这些国家的个人所得税比较高,收入高交完税到手后收入并不高一个月税后两三千欧元,房租一个月六七百欧元,食品四五百欧元,加上宽带费、手机费、油费、汽车保险等日常开销,这些欧洲普通人也存不下多少钱,基本都是月月光的状态。所以这些发达国家收入并不高,根据卢克文在欧洲旅游发现:法国一个月2000欧元的生活水平和我们这里一个月6000块钱生活水平差不多,所以抛开工作时间、福利待遇不提,在生活水平这方面,我们和欧洲这些发达国家并没有什么差距,甚至生活的还要强一点。
北欧的高福利靠什么来支撑?聊北欧,绕不开挪威。这国家,可以说是“家里有矿”的典

北欧的高福利靠什么来支撑?聊北欧,绕不开挪威。这国家,可以说是“家里有矿”的典

北欧的高福利靠什么来支撑?聊北欧,绕不开挪威。这国家,可以说是“家里有矿”的典范。自从在北海发现了石油,那日子过得叫一个滋润。但人家高明的地方在于,没有直接把石油美元拿来发福利、分现金。他们成立了一个叫“政府养老基金”的东西,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挪威主权财富基金。简单说,就是把卖油的钱,全部投到这个全球最大的“理财产品”里。截至2025年,这个基金的规模已经超过了19.5万亿挪威克朗,换算一下,大概是1.8万亿美元。这是什么概念?挪威总共也就550万人口,相当于每个挪威人,男女老少,账户上都躺着超过230万人民币的资产。更绝的是,政府每年有严格规定,只能动用这个基金投资收益的一小部分来补贴国家财政。剩下的钱,继续在全球市场里“利滚利”。人家玩的是“可持续性竭泽而渔”。石油总有挖完的一天,但这个巨大的雪球,理论上可以永远滚下去。这笔钱,就是北欧模式最硬的那个“底”,用来对冲经济危机,保障福利体系不受冲击。同样,瑞典的森林覆盖率超过一半,是全球重要的纸浆和木材出口国;芬兰的泥炭储量也相当惊人。这些天然的资源禀赋,是他们福利体系的原始资本。可能有人会说,有资源不算本事。别急,这只是第一层。北欧国家的真正厉害之处,在于他们能在全球找到那种“高附加值、低迭代率”的黄金赛道,并且做到极致。什么意思?就是这个行业技术壁垒高,利润丰厚,但又不像手机、互联网那样,需要你天天烧钱、玩命内卷。咱们说个最新的例子,丹麦。现在全球医药界最火的公司之一诺和诺德,就是丹麦的。靠着减肥神药和胰岛素,这家公司的市值一度超过了整个丹麦的GDP。一个公司,撑起了一个发达国家,听着是不是有点魔幻?但这事儿就真实地发生了。还有咱们熟知的乐高。几块塑料积木,变着花样组合,就能风靡全球几十年。它的核心是创意和品牌,生产线不需要颠覆性革命。瑞典的宜家、沃尔沃、斯堪尼亚重卡,芬兰的通力电梯,都是这个路子。在一个看似传统的领域里,做到全球前三,然后稳稳地收割利润。这种产业模式的好处是,不需要整个社会都像上了发条一样疯狂加班。大家按部就班,把产品和服务做到最好,就能维持极高的利润率。这些企业创造的巨额财富和税收,又源源不断地输送给了国家的福利系统。聊完了“硬件”,我们再聊聊最核心的“软件”,社会共识。北欧模式的根基,可以追溯到上世纪30年代经济大萧条时期。当时,社会矛盾尖锐,大家的日子都不好过。这时候,瑞典的社会民主党提出了一个叫“人民之家”的构想。这名字听着挺温暖,其实是个非常大胆的社会实验。它的核心思想是:国家不再是高高在上的管理者,而是一个大家庭的家长。资本家、工人和农民,都别吵了,咱们坐下来谈,把各自的利益捆绑在一起。于是,著名的“劳资社三方协商”机制诞生了。工会承诺不轻易罢工,保证生产稳定;企业承诺保障员工福利,每年稳定涨薪;政府则负责提供从摇篮到坟墓的全方位社会保障和职业再培训,确保没人掉队。这个历史性的妥协,构建了北欧社会最底层的信任。老百姓为什么愿意交那么高的税?在瑞典,很多人的工资将近一半都要交给国家。因为他们真的相信,自己交的每一分钱,最后都会以高质量的公共服务的形式,返还到自己和家人身上。这种心态,就不是我们常说的“老百姓”思维,而是一种“纳税人股东”的思维。我出了钱,是这个“国家公司”的股东,那么我就有权监督公司的账本,享受公司发展的红利。比如教育,芬兰从幼儿园到博士全免费,是因为他们认为,教育不是家庭的成本,而是国家对未来的投资。把每个孩子都培养成高素质的人才,整个国家的竞争力才会更强。任何制度都有它的两面性。这种从摇篮到坟墓的大包大揽,也确实带来了一些问题。最常被诟病的就是,可能会削弱个人的奋斗精神。当一个人不需要太努力就能过上体面的生活时,整个社会的创新活力和冒险精神,难免会受到影响。很多在北欧生活过的朋友都有同感:那里生活很舒服,但也很“无聊”。对于那些野心勃勃、渴望建功立业的人来说,那片土壤可能并不肥沃。北欧人自己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所以近年来,他们也在不断改革。比如,芬兰的失业救济金,跟你必须参加的职业培训挂钩;丹麦也在逐步提高退休年龄。他们试图在“公平”和“效率”之间,找到一个新的平衡点。说到底,北欧模式的成功,是建立在“小国寡民、资源丰富、产业独特、共识度高”这几个关键支柱上的。
一个国家能“蠢”到什么地步?看看瑞典就懂了,这地方三十年前富得流油,人均GDP吊

一个国家能“蠢”到什么地步?看看瑞典就懂了,这地方三十年前富得流油,人均GDP吊

一个国家能“蠢”到什么地步?看看瑞典就懂了,这地方三十年前富得流油,人均GDP吊打美国,靠卖军火躺着数钱,街上安全得能让孩子随便撒欢。结果现在满大街难民扎堆,本地人躲在家里不敢出门——你猜怎么着?全是他们自己“作”出来的。三十年前的瑞典,是北欧最耀眼的明珠。这个只有1000万人口的小国,凭借博福斯火炮、潜艇技术和雷达系统,在两次世界大战中闷声发大财,连军火贩子的生意都做得比英法德更体面。1990年代,瑞典人均GDP突破3万美元,比美国高出20%,全民享受从摇篮到坟墓的福利——医疗、教育、养老全免费,失业金高达原工资的90%,街道上的治安好到家长敢让五岁孩子独自去公园玩。转折点藏在“人道主义”的糖衣里。20世纪50年代,联合国难民署刚成立,瑞典就抢着当“道德标杆”。当时欧洲战后重建,各国对难民避之不及,瑞典却敞开大门,甚至给难民发放比本国公民更高的住房补贴。2000年前后,瑞典人口老龄化加剧,政府灵机一动:难民不就是现成的廉价劳动力吗?2015年欧洲难民危机爆发时,瑞典以“欧洲最慷慨国家”自居,一年接收16.3万难民,相当于每60个瑞典人就要养1个难民。但现实很快给了瑞典一记耳光。这些来自战乱地区的难民,多数连基础瑞典语都学不会,更别说融入高技术含量的就业市场。政府发放的每月4500克朗(约合3000元人民币)补贴,反而让部分人养成了“吃福利”的习惯。更讽刺的是,瑞典的“慷慨”引来了更多投机者——2010年中东动荡后,39万难民在三年内涌入,相当于中国接收5460万难民的规模。经济账更是一笔糊涂账。难民潮让瑞典福利体系濒临崩溃:老龄化导致税收减少,难民补贴却像无底洞。2023年,瑞典财政赤字占GDP的7.2%,公共服务质量断崖式下跌——医院排队时间从2小时延长到2天,学校被迫削减艺术课程。就连宜家创始人英格瓦·坎普拉德都看不下去了,2018年将公司总部迁至瑞士,理由是“瑞典税负太重,难以维持创新”。瑞典的困境,本质是“道德优越感”与现实能力的脱节。相比之下,中国在难民问题上的处理堪称教科书级别:既坚持《联合国难民公约》框架下的国际义务,又通过“一带一路”倡议帮助战乱国家发展经济,从根源上减少难民产生。2023年,中国向叙利亚提供价值1亿元人民币的紧急人道主义援助,同时与中东国家合作建设工业园区,创造超50万个就业岗位——这才是真正的“授人以渔”。如今的瑞典,正陷入恶性循环:想驱逐难民却遭国际舆论谴责,想收紧政策又怕损害“人权灯塔”形象。这个曾经富得流油的国家,用三十年时间证明了一个道理:没有实力的善良,终将沦为自我毁灭的温柔陷阱。当瑞典人在深夜紧闭门窗时,中国的社区志愿者正在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辅导功课;当瑞典政府为财政赤字焦头烂额时,中国的脱贫攻坚战已让近1亿人口摆脱贫困。一个国家的智慧,不在于喊多少漂亮的口号,而在于能否在道义与现实间找到平衡点。你觉得,瑞典的教训能给其他国家哪些启示?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看法。
为什么现在年轻人对北欧、西欧、日本等,高福利低收入社会越来越无感了?这位

为什么现在年轻人对北欧、西欧、日本等,高福利低收入社会越来越无感了?这位

为什么现在年轻人对北欧、西欧、日本等,高福利低收入社会越来越无感了?这位生活在荷兰的网友,看来是真的被逼得无语了,只能在知乎上给中国网友吐槽。怪不得西方媒体老是污蔑在中国没有个人隐私安全,原来他们真的在随时随地地监视,连老百姓骑自行车路上看了眼手机,都能第一时间抓到并罚款。
沃尔沃全新XC70其实XC70还有让我惊喜的就是车色了,就像是把北欧四季的风

沃尔沃全新XC70其实XC70还有让我惊喜的就是车色了,就像是把北欧四季的风

沃尔沃全新XC70其实XC70还有让我惊喜的就是车色了,就像是把北欧四季的风光通通转印到车上,高级感拉满!你们会选择哪个颜色?沃尔沃全新XC70预售价29.99万起​​​
离了个大谱,一名格陵兰裔的妈妈在丹麦生了一个小宝宝,没想到一个小时后丹麦政府强行

离了个大谱,一名格陵兰裔的妈妈在丹麦生了一个小宝宝,没想到一个小时后丹麦政府强行

离了个大谱,一名格陵兰裔的妈妈在丹麦生了一个小宝宝,没想到一个小时后丹麦政府强行把小宝宝抱走了,理由是这位妈妈育儿能力不合格!之前就有过报道,2024年就有一位格陵兰裔的妈妈在丹麦生育后被迫做育儿能力测试,然后被判不合格,离大谱的是这位妈妈丹麦语不熟练,而测试官员用的是丹麦语,这妥妥的就是针对格陵兰裔的歧视。人们一说北欧,有多么多么好,多么多么发达,妥妥的文明国度啊!但这么反人性的事情却一次一次的出现,这真的是文明国家吗?
一个国家能愚蠢到什么程度?这里曾经是世界上最富裕、最安全的国家之一,人均GDP超

一个国家能愚蠢到什么程度?这里曾经是世界上最富裕、最安全的国家之一,人均GDP超

一个国家能愚蠢到什么程度?这里曾经是世界上最富裕、最安全的国家之一,人均GDP超过5万美元,可是后来却变成难民的天堂,“圣母”是怎么做到能毁掉一个发达国家的?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一个国家能愚蠢到什么程度?放眼世界,恐怕没有哪个例子比瑞典更典型,这个北欧小国曾经是全球公认的“人间天堂”,福利齐全,治安优良,富裕得令人艳羡。人均GDP超过五万美元,孩子出生就有政府保障,生育假长得让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眼红,医疗免费,教育全民覆盖,连失业都能领到丰厚的补助。街头咖啡馆里人们慢悠悠地享受阳光,几乎没有人担心安全问题,那时的瑞典,是别人心中的模范社会。这种幸福来之不易,二战期间,瑞典凭借中立身份,既避开了战争的轰炸,又凭着丰富的资源与产业积累迅速崛起,沃尔沃汽车驰名全球,爱立信成为通信巨头,宜家家居几乎成了现代生活的代名词。经济繁荣让这个小国有底气打造“摇篮到坟墓”的福利体系,普通人几乎不用担心生活的基本需求,瑞典在世界上赢得了一个耀眼的称号:北欧模式。转折点出现在二十一世纪初,瑞典人一向自豪于他们的宽容与人道主义,他们相信只要社会足够富裕,只要人人都能被照顾到,就不会有大的矛盾。2001年,《难民法案》通过,从法律上为大量难民涌入敞开了大门,瑞典的政治精英怀着理想,相信可以用这些年轻的移民来填补本国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劳动力缺口,也能在国际社会上树立更高的道德形象。那几年,这种声音在国内几乎是一边倒的主流,可当难民真正大规模进入,现实的冲击远比想象残酷。2015年欧洲难民危机达到顶峰,瑞典短时间内接收了创纪录数量的寻求庇护者,以人口比例计算,瑞典接收的人数超过欧洲任何一个国家。理想是他们能快速学习语言、进入就业市场,融入瑞典社会,事实却是,语言障碍高得像一堵墙,许多人根本无法找到工作,最终只能依赖福利生存。文化上的差异更让问题复杂化,一边是中东和非洲来的传统观念,一边是瑞典人长久以来奉行的性别平等和自由理念,两者在同一个社区里摩擦不断。随着人数的增加,国家财政开始吃紧,医疗、教育、住房的开支不断膨胀,本地纳税人看着大笔的钱流向新移民社区,心里的不满逐渐积累,更让人触目惊心的是治安的变化。性犯罪的报案率一再上升,警方的数据让社会震惊,虽然瑞典的强奸定义宽泛,报案文化也更积极,但某些群体在犯罪数据中的比例过高,成为舆论焦点。女性不敢在夜里独自行走,防身用品销量急剧上升,昔日安全感荡然无存,除了性犯罪,暴力事件频发也让人神经紧绷。斯德哥尔摩等城市出现了所谓的“治安脆弱区”,帮派火拼当街上演,警察面对这些社区时常常力不从心。恐怖袭击也曾震惊全国,卡车冲撞行人造成死伤,让人们第一次意识到,瑞典已经不再是那个安宁的小国,很多原本宁静的街区成了本地人避而远之的地方,警察在执法时小心翼翼,生怕被指责“歧视少数族裔”。社会的裂痕越来越深,移民群体难以融入,本地人对政府失去信任,极右翼政党趁机崛起,支持率一路攀升,这个以宽容和开放为标志的国家,反而成为欧洲政治极化最严重的地方之一。政府在两种力量之间左右为难,一方面要保持人道主义的形象,一方面又不得不开始收紧政策,比如重新设置边境检查,削减福利,甚至提出花钱让难民返回原籍。可这些措施收效甚微,大部分人宁愿留在瑞典享受补助,也不愿意回到战乱或贫困的家乡。最具讽刺意味的是,瑞典最初是想通过难民来拯救劳动力短缺,结果反而招来更多负担,福利体系像一栋被掏空的房子,外表看似坚固,内部却在慢慢坍塌。曾经的安全天堂,如今成了欧洲治安最差的国家之一,纳税人怨声载道,移民社区与本地社会彼此隔阂重重,政府既不敢彻底反思,也拿不出真正有效的办法。瑞典的故事是一面镜子,一个国家若被理想主义和圣母心态冲昏了头脑,哪怕再富裕,再安全,也可能在短短几十年里走向衰败。人道责任固然重要,但缺乏理性评估与科学规划的善意,最终可能演变成社会的毒药,瑞典今天的困境告诉世界:愚蠢的政策足以毁掉一个发达国家,这个代价既沉重又警醒。这就是瑞典的答案,一个曾经被誉为人间天堂的地方,如何一步步跌落,成为难民天堂。信源:环球网——曾经全球“榜样国家”的瑞典为何悄悄从“天堂”坠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