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标签: 制造业

中信科移动:国开制造业基金等拟减持不超3418.75万股,占总股本1%

中信科移动通信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于9月4日发布公告,披露股东国开制造业转型升级基金(有限合伙)(简称“国开制造业基金”)和国开科技创业投资有限责任公司(简称“国开科创”)的减持计划。股东持股情况 截至公告披露日,国...
全球第一经济大省诞生!GDP4万亿美元,超190个国家,跻身世界第4。全

全球第一经济大省诞生!GDP4万亿美元,超190个国家,跻身世界第4。全

全球第一经济大省诞生!GDP4万亿美元,超190个国家,跻身世界第4。全球经济的版图,正在被一种全新的方式重新绘制。衡量实力的尺子,似乎不再只属于国家层面。去年,一个让人有点恍惚的数据出来了:美国加州的经济体量,竟然悄悄超过了整个日本,4.1万亿美元对4.02万亿,一个“省”干翻了一个曾经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如果单独拿出来算,加州自己就能排到全球第四。这已经不是简单的数据比拼了,这背后是一种更具活力的经济组织模式正在崛起。到底是什么样的配方,能调配出加州和中国广东这种能量惊人的经济引擎?这些超级区域的强大,从来不是单靠一招鲜,它们的核心是一套“硬科技”与“软实力”协同作战的组合拳。加州的牌桌上,一边是苹果、谷歌、英伟达这些能定义全球技术走向的科技巨头,它们的大本营“硅谷”就是全球创新的心脏,其市值几乎撑起了美股的半壁江山。另一边则是年产值超百亿美元的好莱坞,源源不断地向全球输出文化产品,再加上每年超过1500亿美元的旅游消费,这种“软实力”直接变成了真金白银。广东的故事也异曲同工,硬的一面,有华为的5G技术和比亚迪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这是从制造业大省向上攀爬的坚实阶梯。软的一面则是腾讯和网易撑起的数字娱乐帝国,广东的游戏产业营收,竟然占了全国的八成,这同样是一种独特的、基于数字世界的“软实力”经济。当然再炫酷的科技和文化,也需要坚实的产业地基来承载,从“世界工厂”到“智造高地”的升级迭代,是它们共同的底色,很多人可能不知道,加州是美国制造业第一大州,拥有超过3.6万家工厂,为那些天马行空的科技创新提供了落地的可能。别忘了加州还有个不那么显眼但同样硬核的身份,美国的“菜篮子”,中央谷地凭借优越的自然条件和高度机械化,产出了全美一半的果蔬,这本质上也是一种高效的“大制造”体系。广东的进化路径则更为经典,从改革开放初期的“前店后厂”模式起步,依靠深圳这样的经济特区,吸引了第一桶金。如今东莞的电子产业和佛山的家电产业基础依然雄厚,但更引人注目的是,广东在工业机器人和无人机等领域已经走在全国前列,漂亮地完成了从“制造”到“智造”的转身,说到底所有经济活动的核心都是人,持续增长的燃料,最终要看对“有效人口”的吸引力。加州的增长动力远不止于去年净增加的25万人口,关键的是它像一块巨大的磁铁,吸引着全球顶尖的工程师和科学家,过去二十年里,这里创造了420万个高价值的就业岗位,这才是真正的“人才红利”。广东则上演了一场精彩的“人口辩证法”,早它依靠庞大的劳动力红利,成为改革开放的试验田,现在,它正努力通过发展人工智能、生物医药这些高新产业,完成从“人口红利”到“人才红利”的转型。看看外部的世界,德国人口比日本少了近四千万,经济总量却反超了过去。,印度号称GDP超越日本,但制造业低端、劳动力技能不足的短板依旧明显,这些都说明,人口的数量远不如人口的质量重要。加州和广东,无疑代表了超级区域经济体发展的两种不同路径,但它们成功的内核是相通的,加州是“原生创新+全球文化引领”的成熟范本,它比广东多出来的那大约2万亿美元的经济体量,正是发展阶段差异的体现。而广东则是在一个发展中国家背景下,通过“政策驱动+产业迭代”奋力追赶的优等生,其成就已经足够非凡。如今广东正通过加大研发投入、刺激内需等方式,对标着超级区域体的成功要素进行战略布局,未来的全球经济牌桌上,主角可能不再仅仅是国家,而是一个个“富可敌国”的超级区域。

1—7月规上电子信息制造业增加值增10.9%

本报讯(记者布轩)今年1—7月,我国电子信息制造业生产稳步增长,出口小幅波动,效益平稳向好,投资增速回落,行业保持稳定运行态势。生产稳步增长。1—7月,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9%,增速分别比同期工业...

美国8月制造业活动连续第六个月收缩:“眼下只求生存”

但由于生产收缩幅度与新订单扩张幅度几乎持平,此次制造业PMI的回升实际意义有限。供应管理协会调查的受访者普遍表示,关税对企业的规划、销售及成本构成压力。一位来自电气设备行业的受访者向供应管理协会透露,该企业目前已...

美国8月制造业仍深陷疲软,但人工智能支出热潮为部分工厂提供了支撑

由于工厂仍在应对进口关税的影响,美国8月制造业连续第六个月收缩,但人工智能支出的热潮为该行业的一些领域提供了支持。供应管理协会(ISM)周二表示,上月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但该调查的生产指标从上个月的51.4降至47.8。...

美国制造业活动连续第六个月萎缩 工厂产出指标回落

8月份美国工厂活动连续第六个月萎缩,生产回落显示制造业仍陷困境。根据周二公布的数据,供应管理学会(ISM)制造业指数8月为48.7,略高于7月的48,但细分数据喜忧参半,整体指数仍处于萎缩区间。工厂产出指标下跌3.6点至47.8...

数字化转型“加速跑”河北部署产业大脑推动制造业向“智”升级

长城网·冀云客户端讯(河北经济日报记者袁立朋)不久前,河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印发《关于做好产业大脑培育工作的通知》和《河北省产业大脑建设指南》,推动数字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构建“产业大脑+共享工厂”新生态,助力...
[环球财经]英国8月制造业PMI为47 继续处于萎缩状态

[环球财经]英国8月制造业PMI为47 继续处于萎缩状态

标准普尔(S&P)1日公布的数据显示,8月份,英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从7月份的48进一步降至47,标志着英国制造业已经连续11个月处于萎缩状态。标准普尔(S&P)全球市场情报总监RobDobson指出,8月份PMI数据显示,尽管英国...
美国进入新世纪,并没有重大战略错误的布局,唯独就是咱们中国的迅猛崛起的意外,让美

美国进入新世纪,并没有重大战略错误的布局,唯独就是咱们中国的迅猛崛起的意外,让美

美国进入新世纪,并没有重大战略错误的布局,唯独就是咱们中国的迅猛崛起的意外,让美国一时间没找到应对措施和方法。结果就成了2018年的贸易战开端,一直到现在就没停。只要不爆发热战,贸易战几乎就不会停,一直打下去也不怕,因为优势在我。说到底就是美国工业能力不行了,美国上层的规划很好,但是美国人民不愿意进场打工了,大多都不想去苦哈哈的制造业工作,反而是愿意从事金融业,律师业,医疗行业等轻松和挣得多的行业挣钱。所以当美国产业工人陆续退休后,新一代的年轻人,哪有主动进厂的?都是图快钱和容易的钱,都不愿意做制造业。美国不是不着急,一次次的高喊制造业回归,但是没有企业回去,真的没法短时间改变。所以美国现在就有点进退失据。不过美国金融业和军火业,也还是蛮强大。美国普通制造业不行了,但是破船还有三千钉,仍然还是有点底蕴和实力在的。
林毅夫在今年4月时曾发出警告!如果中美不再进行贸易,那么作为一个拥有全球35%工

林毅夫在今年4月时曾发出警告!如果中美不再进行贸易,那么作为一个拥有全球35%工

林毅夫在今年4月时曾发出警告!如果中美不再进行贸易,那么作为一个拥有全球35%工业产值的大国,中国将不会再购买美国任何高科技产品。这并不是危言耸听,之所以会这样说,是因为中国作为占全球工业产值35%的制造业大国,其完整产业链已形成对高科技产品的内生需求与替代能力,若中美贸易脱钩,中国高科技产品进口转向将加速美国技术市场萎缩,这种基于产业体量的连锁反应,是全球经济格局重构的必然结果。中美经贸关系正经历深刻变革,太平洋上空的货轮依旧繁忙,但两国贸易格局已悄然生变,林毅夫的警告直指一个核心问题:在科技博弈中,谁更依赖谁?他的观点颠覆了传统认知。若两国完全断绝贸易往来,美国科技企业遭受的损失将远超中国,这一论断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基于中国制造业的独特地位,作为全球工业产值占比超过三分之一的制造业强国,中国已构建起全球最完整的工业体系,这种产业链优势正在转化为技术自主的底气。美国科技巨头长期依赖中国市场获取巨额利润,从芯片设计到航空发动机,从工业软件到医疗设备,中国采购额往往占据这些企业全球营收的三成以上,一旦中国停止采购,不仅意味着立即失去最大单一市场,更将导致研发投入锐减,最终动摇其技术领先地位。相比之下,中国虽然短期内会在某些高端领域面临调整压力,但庞大内需市场和完整的产业配套,为技术替代提供了缓冲空间,更重要的是中国在新能源、5G、人工智能等新兴领域已建立起竞争优势,这些领域的增长足以部分抵消传统高科技产品进口减少的影响。中国作为"世界工厂"的地位短期内难以撼动,其制造业规模相当于美国、日本、德国的总和,这种体量意味着中国拥有定义技术标准的潜在能力,当进口转向发生时,全球技术路线可能随之调整。美国企业面临的不仅是市场损失,更是技术迭代速度放缓的风险——没有中国市场的反哺,其创新循环将被打破,而中国则可能通过扩大与其他技术强国的合作,加速构建多元化的技术供应体系。中国制造业的升级已从简单替代转向创新引领,在光伏、电动汽车、储能等领域,中国企业已占据全球主导地位,这种优势正在向半导体、工业软件等传统短板领域延伸,当贸易壁垒促使中国加快技术自主进程,美国企业可能永久性失去参与中国产业升级的机会。历史经验表明,技术封锁往往加速被封锁方的创新步伐,而封锁方则可能因市场萎缩而陷入创新停滞。全球经济格局的重构已现端倪,中美贸易脱钩将加速形成两个相对独立的技术体系,而中国凭借制造业规模和市场深度,在新体系中的话语权将持续提升。这不是简单的市场替代,而是产业主导权的转移,美国若继续奉行技术孤立主义,最终可能发现:失去中国市场的支撑,其科技霸权的基础正在瓦解。而中国则通过这场压力测试,验证了自身产业链的韧性和升级潜力,为全球技术治理体系的变革埋下伏笔。对此你怎么看?欢迎大家在评论区留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