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标签: 八一勋章

1936年,一红军团长因伤势过重逐渐没了气息。战友们含着泪找来树枝杂草,覆盖在他

1936年,一红军团长因伤势过重逐渐没了气息。战友们含着泪找来树枝杂草,覆盖在他

1936年,一红军团长因伤势过重逐渐没了气息。战友们含着泪找来树枝杂草,覆盖在他的身上后,一步三回头的准备追上前边的队伍。可就在这时,一位大娘却大叫一声:“还有救,没断气!”红军团长梁从学胸口中弹倒地时,血水浸透灰布军装,战友们摸不到脉搏,含泪用树枝草叶将他匆匆掩埋。然而,谁承想这个被判定"牺牲"的汉子,会在几小时后被一位捡柴的老大娘扒开枯枝发现,他喉咙里还卡着半口气,手指微微抽动,子弹穿过胸膛却奇迹般避开了心脏。起初大娘吓得后退两步,因为她看清了梁从学身上穿的竟是国民党军服,直到听见他虚弱地自报家门"我是红军的梁从学",老人才想起村里传说的"红军扮成白军打游击"的事迹。于是,她连跑带颠回村喊人,乡亲们用扁担绑成担架,把奄奄一息的团长抬回自家土屋。那时候,伤口已经化脓生蛆,老大娘抄起剪刀时说:"孩子,咬住筷子,我得把你的烂肉剪了。"没有麻药,梁从学硬生生咬断七根竹筷,腐肉混着脓血被丝瓜瓤一次次吸出,这种土法消炎的剧痛堪比关公刮骨。不得不说,梁从学能活下来堪称医学奇迹,子弹从他左胸射入后背穿出,弹孔碗口大,却精准地从心脏与肺动脉间的缝隙穿过。老大娘用井水冲洗伤口时,发现碎骨渣混着弹片嵌在肉里,她拿烧红的缝衣针挑出十几块残渣,又上山挖来草药捣碎敷上。村里家家户户凑出珍藏的鸡蛋,老太太顿顿给他煮蛋花汤,自己啃树皮馍馍。国民党兵来搜村时,老人把梁从学藏进地窖,上面压满柴草,敌人刺刀捅穿草堆都没发现他。不过,这并非是他第一次死里逃生,早在1932年红四方面军西征时,他穿越平汉铁路就挨过枪子。1934年当师长被自己人当"反革命"关押,敌人打来了又放他带兵突围,打完仗再蹲牢房,反复折腾四年党籍都没恢复。最绝的是1936年3月,他带着245团两百号人,全换上国民党军服在鄂皖边界神出鬼没,今天端掉潜山黄泥港据点,明天奇袭安庆高河埠,把十倍于己的敌军耍得团团转。对于他的事情,老乡们传得更玄乎,说梁团长会遁地术,国军围剿时他往山洞一钻,追兵眼前突然起大雾,其实是他琢磨透了地形。值得一提的是,养伤期间梁从学也没闲着,伤口刚结痂就拄着树棍找部队,四十里山路走了四天,饿得嚼草根充饥。找到游击队后立刻组建黄冈游击队,半年发展到上千人,他打仗有三件宝:辣椒酱、烧酒、凉白开。新四军时期打金牛山歼灭五百日军,他边指挥边往嘴里灌辣椒拌酒,锁骨被打穿三个血窟窿还死守阵地。1955年授衔时,他胸前挂满一级八一勋章、独立自由勋章和解放勋章,军装底下藏着十三处伤疤,右眼残留的弹片到死都没取出。当年救他的老大娘或许不知道,这个她从尸堆里扒出来的"死人",后来在淮南剿匪时用扁担挑着银元发动群众,带出十万支前民工,更不会想到60年代国家困难时期,他把伤残抚恤金全捐给老家修水库。2008年梁从学故居开放时,村民在院墙夹层发现个锈铁盒,里面藏着1952年他写给分路口镇的信:"请转告救我的大娘,当年塞伤口的丝瓜瓤,比青霉素还金贵。"可惜老太太早在抗战末期就去世了,至死不知她剪腐肉救下的"叫花子",成了开国中将。
1955年,毛主席为朱老总颁授军衔,朱老总接过元帅命令状时,毛主席调侃:“玉阶兄

1955年,毛主席为朱老总颁授军衔,朱老总接过元帅命令状时,毛主席调侃:“玉阶兄

1955年,毛主席为朱老总颁授军衔,朱老总接过元帅命令状时,毛主席调侃:“玉阶兄,你可是红军永远的总司令!”朱老总笑答:“主席,我们都是在您的旗帜下打仗。”朱德出生在1886年的四川仪陇,那地方穷山恶水,他家是佃农,日子过得紧巴巴。从小帮家里干农活,勉强上私塾念书,脑子却特别灵光。1909年,他考进云南陆军讲武堂,那学校出过不少人物,他在那学军事技能,还认识了蔡锷。辛亥革命时,他参加昆明重九起义,后来护国战争中跟蔡锷打仗,滇军里慢慢出头。北伐时期,他当上旅长,带兵打仗有模有样,挣下滇军名将的称号。可1922年,他36岁了,突然扔下高官不干,跑去德国留学。在哥廷根大学,他钻研马克思主义书籍,思想大变样。1927年回国加入中国共产党,组织南昌起义,率部队南下转战。1928年井冈山会师后,他负责军事指挥,部队逐步壮大。这些经历让他从旧军人转变成革命将领,奠定后来基础。抗日战争爆发,朱德出任八路军总司令,领导华北战场。他提出游击战策略,敌进我退那种十六字诀,让日军头疼不已。八路军起初只有4万人,到抗战结束发展到近百万,这背后是他无数次部署的结果。他巡视前线,推动根据地建设,还指导南泥湾开垦,解决经济难题。解放战争中,他指挥大军渡江,参与三大战役规划,帮助人民军队从弱变强。新中国成立后,他继续在军委工作,推动军队正规化。1955年授衔时,他位列十大元帅之首,这反映出他长期贡献。授衔前,中央考虑设大元帅,但最终只评十大元帅,他拿到004号编号。这些事实显示,他军事生涯从旧时代跨到新时代,始终注重实际指挥和部队发展。授衔仪式在1955年9月27日举行,北京中南海怀仁堂里聚集高级将领。国务院命令宣读后,依次颁发军衔。朱德第一个上前,接过元帅命令状。整个过程庄重,突出他从南昌起义到此的角色。其他元帅如彭德怀、刘伯承也获衔,仪式持续两小时左右。授衔后,他佩戴一级八一勋章等,标志军队正规化起步。这次仪式前,档案调阅南昌起义资料,强调历史连续性。朱德军衔首位,源于井冈山时期起的作用。仪式体现党对军队领导,影响深远,推动新中国国防建设。作为人大常委会委员长,朱德参与制定基础法律,从1959年起担任此职。他经常外出考察,足迹遍布全国。1956年去东北看重工业基地,了解工厂生产。1960年代走访海南橡胶园,检查农业发展。还去大庆油田和西北戈壁,关注资源开采和基础设施。这些考察让他掌握基层情况,提供实际建议。1975年四届人大会议,他89岁高龄发言,强调保障科研经费,对科技进步有推动。朱德后期工作注重国家建设,结合军事经验转到民事领域,体现老一代革命家适应新角色。朱德军事生涯丰富,从护国战争到抗日,再到解放战争,他积累经验,形成带兵用兵一套方法。赣南三整时,他整顿纪律,加强训练,保存起义力量。抗日时期,推动敌后根据地扩大,配合正面战场。解放后,他主张现代化军队,参与战略方针制定。向北发展,向南防御那种思路,他有份。这些贡献让他在1955年授衔中脱颖而出。后期作为委员长,他推动人大工作,监督法律执行。考察活动让他接地气,了解民生,推动政策调整。朱德一生注重实事求是,这在不同阶段都体现。
1941年,新四军科长找到刘奎,对他说:“部队要过江了,上级决定让你留下来打游击

1941年,新四军科长找到刘奎,对他说:“部队要过江了,上级决定让你留下来打游击

1941年,新四军科长找到刘奎,对他说:“部队要过江了,上级决定让你留下来打游击。”刘奎一愣:“就我一个人?”科长回答:“还有两个重伤员。”刘奎这人,命硬得像块石头。1910年,他生在江西吉安一个穷得叮当响的农民家,爹妈早逝,四岁被姚乐文收养。养父虐待他,他受不了就跑了,靠给人干苦力活命。1926年,16岁的他加入当地农会,第一次听说革命,觉得这世道得变。1928年9月,他干脆离家去了湖南平江,投奔红五军第四纵队,成了一名红军战士。同年12月,他跟着部队上了井冈山,开始了真正的战斗人生。井冈山那几年,刘奎打仗不要命,立了不少功。1930年攻吉安县城,他当主攻队队长,面对敌人铁丝网和工事,他想了个损招——“火牛阵”。把浸了油的棉花绑牛尾巴上点火,牛一疯跑就撞开了障碍,他带着人冲进去,手臂中弹也不退。1931年7月,他入了党,从此信念更铁。从1928到1933年,他从战士干到营长,打过长沙战役,每次都冲在最前,伤也挨了不少。1934年,他伤太重,没能跟红军主力长征,被留在湘赣边区打游击。那三年,敌人围剿不断,条件苦得要命,他硬是靠机智和耐力活下来。1937年抗战爆发,南方红军游击队改编成新四军,他先当连长,后来升到军部教导总队工兵队队长,又在皖南云岭当参谋。1941年皖南事变,他亲眼见新四军军部被围,项英、周子昆他们牺牲,他还亲手埋了领导的遗体,突围后接着干。到了1941年初,皖南事变刚过,新四军得北渡长江。那天早上,部队集结准备走,刘奎正在收拾东西,科长把他叫到一边,说上级决定让他留下打游击。他愣了一下,以为自己单干,结果科长补一句:还有两个重伤员。他没多想,点头答应了。大部队一撤,他通过地下联络员找到伤员李建春和黄诚,藏在泾县一个偏僻村子里。李建春腿上中弹,走不了路,黄诚胸口中枪,喘气都费劲。刘奎安顿好他们,自己拿着一支汉阳造步枪出去拉队伍。新四军在当地有基础,没几天就招了八个年轻人,队伍算有了雏形。可武器太少,除了他那支枪,别人拿的都是锄头镰刀。他听说庙首伪乡公所有新家伙,决定干一票。黄昏时,他带人埋伏山道,截住一队押村民的伪警察,缴了几把手枪。后来他让队员穿上伪警察衣服,装模作样进了乡公所,趁伪乡长不备制服了他,弄到十多支步枪和弹药。这仗打得漂亮,队伍一下扩到800人。可敌人使阴招,用假招募骗老百姓,游击队不好再长,他只能解散大部,留一小队精锐接着干。有一次夜里,敌人突然来袭,刘奎腿上中弹,疼得钻心。他让队员快撤,李建春和黄诚死活不走,他急了,硬逼他们跑,自己拖着伤腿爬上山顶。敌人追上来喊着赏金,他子弹打光,直接跳下悬崖,树枝救了他一命。在山洞里,他靠猴子存的粮食养伤,后来跟战友会合。皖南事变后,他没停下。1941年7月,他带队打下旌德庙首,首战赢了,民心大振。队伍后来扩到2000多人,他几次差点没命,却总能逃出来,大家都叫他“打不死的刘奎”。1942年2月,国民党“清剿”加紧,他第五次负伤,还在坚持。9月,他在铜陵张家桥掩护战友第六次中弹,警卫员周义富为救他被刺死。1943年11月,雪夜转移,他第七次中弹,自己忍痛挖出子弹,继续带队。1949年新中国成立,他当了皖南军区副参谋长,管后勤稳得一批。后来升到安徽省军区副司令员,干啥都实打实。1953年,他带人找回项英、周子昆遗体,迁到南京雨花台,总算了了心愿。他一生拿了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为人低调,常跑农村听老百姓说话。1979年8月1日,他因病去世,享年69岁,先埋太平县烈士陵园,2008年迁到南京功德园。井冈山有他的铜像,站那儿让人敬仰。刘奎这辈子,从孤儿到英雄,九次负伤没倒下,靠的是啥?信仰呗,还有那股不服输的劲儿。他的故事接地气,真得没法编,随便拎一段出来都够震撼。
1955年授衔仪式上,作为琼崖三队长之一的马白山在授衔仪式后,找到了老上级冯白驹

1955年授衔仪式上,作为琼崖三队长之一的马白山在授衔仪式后,找到了老上级冯白驹

1955年授衔仪式上,作为琼崖三队长之一的马白山在授衔仪式后,找到了老上级冯白驹,一位曾经的仇人赫然在中将名单上,马白山诧异问道:此人曾多次围剿琼崖纵队,为何能被授予中将军衔?马白山这位海南澄迈人1907年出生在马村一个穷苦农家。父亲靠种地和小买卖养家,母亲操持家务。他小时候看到大哥马家璧投身革命却牺牲,这事对他触动很大。1925年春天,马白山考上琼海中学,正赶上国共合作时期,他接触到进步思想,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还在家乡组织农民协会。1928年春天,他在马村拉起20名青年成立农民协会,一边在村小学教书,一边办夜校教文化知识,顺带宣传革命理念。协会成员拿着棍棒和农具巡逻村寨,打击地主恶霸,很快扩展到周边村庄。他带队袭击澄迈县城,缴获枪支弹药,建立小型武装力量。1933年从上海回海南,开展秘密活动,发展琼西地区党组织,担任琼崖游击队参谋长,指挥部队在密林中作战,伏击国民党巡逻队,破坏敌方补给线。抗日战争爆发后,任独立队副队长,率部在云龙墟整编,队伍从300人扩到1200人。解放战争中,升任琼崖纵队副司令员,指挥部队在五指山根据地反击国民党进攻,组织民兵埋地雷,封锁山路,多次击退围剿。1950年,配合第15兵团渡海作战,从山区突袭敌后方据点,缴获大批武器,为海南解放出力。冯白驹是海南琼山人,1903年出生,原名裕球,又叫继周、布文。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9月率部队参加全琼武装总暴动。第一次国共内战期间,任中共琼崖特委书记。抗日战争期间,任广东省人民抗日纵队琼崖独立总队政委,领导部队坚持游击战。解放战争中,继续指挥琼崖纵队对抗国民党进攻,直到1950年海南解放。他被誉为琼崖人民的一面旗帜,领导海南党组织和武装力量长达23年,建立根据地,对抗国民党围攻和日军入侵。转入地方工作后,任广东省副省长,推动海南农业改革,指导修建水利设施,促进经济发展。1955年授衔时,他已不在军中,没获军衔,但获得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一级解放勋章。吴克之1911年生于海南琼山,家境贫寒,12岁父亲病逝,辍学帮母亲种田。13岁随外祖父去新加坡谋生,外祖父不久病逝,他被迫在橡胶园当雇工,吃尽苦头。四年后回国,加入国民党19路军。1935年冬天,因揭发连长贪污遭报复,返回家乡,进入琼山县政警队,两年后升任队长。作为国民党一方,他参与对琼崖游击队的行动,包括封锁山区道路,搜捕战士,破坏补给线。1937年抗日战争开始不久,琼崖特委派人与国民党谈改编,冯白驹夫妇到塔市乡地下党员家暂住,遭举报被抓入琼山县监狱。张达作为62军军长,派兵多次进攻游击队根据地,悬赏数万大洋捉拿冯白驹。他亲自审讯,许以高官厚禄,威胁处决,冯白驹不为所动。张达又找来冯白驹的中学老师劝说,冯白驹仍拒绝。吴克之负责看守,与冯白驹几次接触,冯白驹向他宣传革命道理,讲国民党腐败和琼崖游击队保卫家园的事迹。吴克之加入后,表现突出。1938年10月,游击队改编为广东民众抗日自卫团第十四区独立队,他任第三中队中队长。三个月队伍扩到1200人,编为独立总队,他升第二大队大队长。率部袭击永兴日军据点,毙伤敌十多名,又在罗板铺公路设伏,摧毁敌汽车多辆,缴获轻机枪一挺。升支队长后,在美德、大致坡、永兴、塔市、灵山和大林等地多次伏击日伪军,连战连捷。抗战胜利后,跟随冯白驹多次打退国民党进攻,升琼崖纵队副司令。1950年,和冯白驹一起配合四野第15兵团解放海南岛,任海南军区副司令员。1955年授衔时,获大校军衔,1961年晋升少将。这些经历说明,他虽曾站在对立面,但觉醒后贡献巨大,值得认可。1955年获大校军衔,正是基于这些贡献。马白山的诧异,其实是很多人对历史转折的正常反应,但事实证明,革命队伍包容那些觉醒的人,这也是琼崖纵队能坚持23年红旗不倒的原因之一。授衔后,马白山继续在军中任职,任海南军区副司令员,参与国防建设,巡视边防哨所,检查部队训练,组织演习模拟渡海作战。1950年12月,进入南京军事学院高级速成系学习,钻研战术,毕业后贡献力量,直至退休,1992年8月在北京逝世。冯白驹专注地方事务,任广东省副省长,推动海南经济发展,视察田间,主持会议讨论基础设施,强调群众参与,1973年在北京病逝,享年70岁。吴克之1952年进南京军事学院学习,研读战役案例,分析战场地形,毕业后留校任教,讲授游击战术,指导学员模拟演练。1961年晋升少将,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一级解放勋章。1964年调回海南军区,巡视部队营房,检查后勤保障,1985年9月在北京逝世,终年74岁。这些人物的结局,体现了他们对革命的付出和历史的公正评价。
1947年7月23日,小河会议结束后,毛主席突然找到贺龙,神色凝重地说:“有句话

1947年7月23日,小河会议结束后,毛主席突然找到贺龙,神色凝重地说:“有句话

1947年7月23日,小河会议结束后,毛主席突然找到贺龙,神色凝重地说:“有句话,我一直想跟你说。““什么话?“贺龙有些惊讶。“你虽然是陕甘宁晋绥联防司令,但实际上没有带兵打仗,实在受委屈了。“这句话,毛主席憋了很久。在1947年7月23日小河会议结束后,一位领袖对一位老将说出那番憋了很久的话,引发人们思考:战争中,带兵冲锋与后方保障,哪一种更考验忠诚?贺龙的经历或许藏着答案,这段对话不只是个人交流,更是时代转折的注脚,让我们跟随历史足迹,一探究竟。贺龙出生于1896年的湖南桑植县,那里是典型的山区农村,家庭条件极为贫困。他从小接受有限的教育,仅在私塾学习几年,便开始参与农活和手工艺劳动。十四岁时,他开始从事贩盐活动,这在当时是常见的民间生计方式,通过长途跋涉积累了实际经验。1914年,他加入孙中山的中华革命党,这标志着他正式进入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行列。1916年,他在家乡组织起义,利用当地资源组建队伍,自任指挥。这次行动虽规模不大,却奠定了他的军事基础。随后,他多次重组武装力量,1917年参与援鄂作战,担任游击指挥官。尽管队伍曾被上级解除,他仍坚持重新集结,继续战斗。1918年起,他历任多个职务,如营长、团长和支队司令,这些职位让他逐步熟悉军务管理。1920年,他在驻防地接触进步思想,通过阅读相关书籍拓宽视野。1922年,他随部队入川,担任边防职务,负责区域防御。1923年,他受委任为讨贼军旅长,率部执行拦截任务,处理国际贸易纠纷。1924年,他率队返回湖南,攻占澧州,并升任镇守使。1925年,他支持工人运动,导致辖区内贸易受影响,后在进攻中撤退到贵州。1926年,他加入国民革命军,担任师长,参与北伐作战,攻克多个城市。1927年,他升任军长,率部赴九江,后参与南昌起义,担任总指挥。这次起义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开端。起义后,他返回湘西,建立红二军团,在洪湖地区创建根据地,开展游击活动,积累战术经验。1934年至1936年,他率领红二、红六军团进行长征,与中央主力会师。这段历程考验了部队的生存能力。抗日战争时期,他担任八路军120师师长,在晋西北地区作战,参与百团大战,打击日军势力。解放战争初期,他任西北军区司令员,负责后方工作。1947年,国民党军队集中进攻陕北,中共中央机关转移至当地。小河会议于7月21日至23日在靖边县小河村举行,这次会议是中共中央西北局扩大会议,讨论土地改革、财政经济和战略反攻问题。会议强调联系群众,解决土地问题作为关键,同时部署从防御转向进攻的方针。这标志着解放战争进入新阶段,各战区需协同推进。会议闭幕后,那番对话发生,领袖表达了对贺龙作为陕甘宁晋绥联防司令却未直接带兵作战的关切。这反映了战争分工的现实:前线需要冲锋,后方需保障供给。贺龙的角色聚焦于联防区管理,覆盖陕甘宁和晋绥,确保后勤线稳定。他此前在晋西北开辟根据地,现在转为守护边区,阻击敌军渗透,支持中央安全。这次交流体现了革命同志间的互信,也突出了战略需要下的角色调整。贺龙回应表示服从党的安排,这体现了他的大局意识。作为一名从基层起步的将领,他一生注重实际贡献,而非个人位置。小河会议的决议迅速落实,他全力投入后方保障。那年陕北遭遇干旱,粮食短缺成为难题。他走访晋西北村庄,动员群众捐献物资,确保供给前线。1947年,西北野战军北上榆林作战时,这些物资直接支撑了部队战斗力。他的工作被视为后方支柱,与前线作战相辅相成。没有稳定后勤,前线难以维持势头。新中国成立后,他担任西南局第三书记和西南军区司令员,负责区域稳定。组织清剿残余势力,推行土地改革,帮助民众恢复生产。1954年,他转任国务院副总理兼国家体委主任,推动体育事业发展。强调增强人民体质,在学校、工厂和乡村推广相关活动,培养群众参与习惯。1955年,他获授元帅军衔,并获得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一级解放勋章。这些荣誉源于他从起义到长征、抗日、解放战争和新中国建设的长期付出。他一生致力于革命事业,从军事到行政,再到体育领域,始终保持实干作风。这段历史不只属于个人,更是无数革命者奉献的缩影,体现了服从大局与实际贡献的统一。
1955年授衔时,副军长杨秀山原本应获少将头衔。不料贺龙得知此事后怒不可遏。贺老

1955年授衔时,副军长杨秀山原本应获少将头衔。不料贺龙得知此事后怒不可遏。贺老

1955年授衔时,副军长杨秀山原本应获少将头衔。不料贺龙得知此事后怒不可遏。贺老总立即至中央呈请捐自己一颗勋章给杨秀山,以示栽培厚爱。这位军长究竟何许人?为何能使贺龙元帅主动降低军衔给予扶持?杨秀山原名杨木森,1914年9月8日出生于湖北沔阳县峰口镇万宝村一个佃农家庭,那里是典型的乡村地带,生活条件艰苦。他八岁时进入私塾学习基础知识,但因家庭经济压力大,仅读两年便辍学。十岁开始,他为地主家放牛,日常劳作包括赶牛到田间吃草,这段经历让他从小养成坚韧性格。1929年冬天,杨秀山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担任儿童团长,负责组织当地孩童参与基层活动。次年五月,他直接参加中国工农红军,进入红六军,从普通战士起步,逐步适应军旅生活。1934年夏天,杨秀山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此后职务逐步上升,先任宣传队队长,负责部队思想教育工作,后来担任党总支书记和团政委。在湘鄂西以及湘鄂川黔苏区,他参与多次反围剿作战,这些战斗中,他带领小队执行任务,积累实战经验。长征期间,杨秀山跟随部队穿越复杂地形,腿部中弹、肩颈被贯穿、右腿骨折,1936年头部又嵌入弹片,这些伤总计十三次,体内留下二十一块弹片,成为他一生奉献的印记。杨秀山与贺龙的联系源于红军时期,特别是1936年春天红二、六军团在云南镇雄地区作战。当时部队面临国民党军队包围,杨秀山率队参与得章坝伏击战,政委余秋里负伤后,他接手指挥,带领战士完成任务,缴获部分装备。这次表现让贺龙注意,杨秀山作战勇敢且调度稳当,从此成为贺龙看重的部下。两人关系建立在共同战斗基础上,杨秀山在贺龙领导下逐步成长。抗日战争爆发后,杨秀山任八路军一二〇师骑兵营政委,后来担任三五八旅第四团、第七团、七一六团政委,以及旅副政委,还出任吕梁军区第四军分区司令员。在晋绥地区,他组织部队开展游击战,打击日伪军,保护根据地安全。这些职务让他积累管理经验,同时参与收复县城等行动。解放战争中,杨秀山担任晋绥野战军独立第四旅政委,一野二军副军长,率队参与攻克要塞,维护延安周边稳定,对抗国民党部队进攻。他的表现突出,指挥部队缴获武器,贡献显著。1955年,杨秀山时任西北军区第二军副军长兼军事师范学校校长,按照1952年评级标准,他被定为副军级,本应授予少将军衔。评衔小组根据职务和资历拟定名单,杨秀山列入少将序列。但贺龙看到名单后,认为这不符合杨秀山实际贡献。他直接向中央和罗荣桓陈述杨秀山从红军时代起立的功劳,包括负伤十三次、指挥副师级部队、参与长征和多场战役。贺龙强调,杨秀山战绩超出少将标准,提出愿让出一颗星星,用自身勋章换取杨秀山中将衔。中央审查杨秀山档案,确认他1930年入红军、1934年入党、任副师级职务、抗战中三五八旅副政委、解放战争独立第四旅政委等事实。这些资历支持破格晋升,最终同意贺龙提议,杨秀山获中将衔。这件事在军内传开,体现了领导对老部下功绩的认可,杨秀山也以实际战绩赢得尊重。新中国成立后,杨秀山继续从事军务。1950年5月至1951年11月,他任喀什军分区司令员兼政委,负责边疆稳定工作,包括组织部队维护当地秩序。1950年底,杨秀山赴南京军事学院进修,学习军事理论,毕业后留校担任班主任,指导学员培训。1953年6月至1955年5月,出任军事师范学校校长,主管军队教育事务,注重教学质量。1955年5月,杨秀山调入训练总监部,任军事学院和院校管理部部长,直至1958年12月,负责协调军校资源。1959年至1961年,任总参谋部军校部副部长,处理军校行政事宜。1961年6月,转任国防工业委员会政治部主任,监督工业项目政治工作。1962年9月,杨秀山调往武汉军区担任副司令员,负责中部地区军事部署,包括部队训练和装备管理。1977年,杨秀山任政治学院副院长,组织学员学习军事理论。1981年至1984年,担任后勤学院院长,注重后勤保障培训,审核相关科目。1982年,杨秀山离休,但晚年仍关注军队建设。身体因旧伤影响,头部弹片导致长期不适,但他保持低调作风。2001年,杨秀山将写书所得两万元捐给家乡小学,支持乡村教育。回乡时,他与父亲相见,老人起初未认出儿子,两人情感交流深刻。杨秀山一生获多项荣誉,包括1955年一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这些奖章反映他贡献。2002年11月27日,杨秀山在北京逝世,享年88岁。医生检查遗体,发现二十一块弹片仍存,这些金属块见证他为国家付出的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