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标签: 乾隆

天地会逃亡海外建立亚洲首个共和国,面积比2个日本还大,至今仍说汉语,你知道是哪个

天地会逃亡海外建立亚洲首个共和国,面积比2个日本还大,至今仍说汉语,你知道是哪个

天地会逃亡海外建立亚洲首个共和国,面积比2个日本还大,至今仍说汉语,你知道是哪个国家吗?这段鲜为人知的历史,讲述的是清朝天地会成员在海外建立的兰芳共和国的故事。1777年,在如今的印度尼西亚加里曼丹岛西部,一个名叫罗芳伯的中国人创建了兰芳大统制共和国。罗芳伯原本是广东梅县的一个读书人,从小学习文化知识也练习武术,多次参加科举考试却未能中举,后来他接触到反清复明组织天地会并成为其中一员,由于清廷对天地会成员的严厉镇压,罗芳伯与一些会同仁被迫离开家乡,漂洋过海来到婆罗洲谋生。初到南洋的日子并不轻松,那里气候炎热、环境陌生,但他们发现了这里的金矿资源,罗芳伯起初在当地华人私塾教书,后来逐渐联合其他华人成立了采矿公司。因为帮助当地苏丹平定叛乱而受到敬重,1777年,罗芳伯将“兰芳公司”改组为“兰芳大统制”,成为亚洲最早的共和政体之一,其领导人不采用世袭制而是由选举产生,设立了行政、立法和司法机构。这个由华人建立的国家鼎盛时期控制着相当广阔的区域,尽管关于其面积的说法有所不同,但都反映其规模可观,当地人口由华人和土著居民共同组成,汉语尤其是客家话和潮汕话成为通用语言,中华文化和习俗在那里得到保持和推广。罗芳伯和兰芳共和国一直希望能得到清朝政府的认可和保护,毕竟那可是他的家乡,因此经常派人向乾隆皇帝表示归附意愿,但清廷并未正式接纳其为藩属,仅同意通商往来。然而兰芳共和国对外仍宣称是清朝的属国,以此在一定程度上还威慑到了虎视眈眈的荷兰殖民者。随着时间的推移,清朝国力逐渐衰落,1884年,荷兰殖民者利用清朝正忙于中法战争无暇他顾的时机,对兰芳共和国发动大规模进攻。虽然当地民众进行了顽强抵抗,但由于实力悬殊,这个存在了百余年华人政权最终被荷兰吞并。尽管兰芳共和国作为政治实体消失了,但它留下的文化影响却持久而深远,在曾经属于兰芳共和国的土地上,如今是印度尼西亚的西加里曼丹省,仍然生活着大量的华人后代。他们中的许多人仍然使用汉语方言交流,保持着过春节、中秋节等中国传统习俗的风俗习惯,罗芳伯的故居被改造成了博物馆,当地华人在他诞辰日会举行纪念活动,缅怀这位带领华人在海外建立家园的先驱者。这段历史不仅展现了海外华人的艰苦创业精神和组织能力,也体现了中华文化在海外的顽强生命力和影响力,兰芳共和国的故事,是一段值得被铭记的海外华人奋斗历程。参考资料:《经典传奇之落榜生竟创建一个国家揭秘“兰芳共和国”》
1750年,79岁张廷玉被抄家,当场抄出了36.2万两白银,乾隆哈哈大笑:好你个

1750年,79岁张廷玉被抄家,当场抄出了36.2万两白银,乾隆哈哈大笑:好你个

1750年,79岁张廷玉被抄家,当场抄出了36.2万两白银,乾隆哈哈大笑:好你个文官清流!可不久后,乾隆查看记录,脸色铁青,又派人把东西全部退了回去。乾隆十五年的隆冬,北京城外白雪皑皑,寒风凛冽。内务府大臣德保带着一队侍卫,肃立在张廷玉府邸门外。这位曾经的三朝元老,如今已是79岁高龄,却在晚年遭遇了人生最大的危机。"奉皇上旨意,抄查张廷玉府邸!"德保高声宣读圣旨,侍卫们立刻冲进大门,开始彻底搜查这座曾经权倾朝野的府邸。几个时辰后,德保站在乾隆面前,汇报抄家的结果:"皇上,我们从张廷玉家中搜出白银三十六万二千两,还有大量字画珠宝和文件。"乾隆听后,眼中闪过一丝得意的光芒,嘴角上扬:"好你个文官清流!平日里一副清廉自守的模样,私下却敛财如此之多!"他相信,终于抓住了张廷玉的把柄。谁能想到,这位曾经叱咤朝堂的老臣,会走到今天这一步?回溯三十年前,张廷玉还只是康熙朝的礼部侍郎。作为汉族官员,他被康熙精心培养为雍正的储备干部。雍正登基后,张廷玉立即被提拔到多个要害部门,到雍正七年,更是晋升为内阁首辅及领班军机大臣,在朝中仅次于满族大臣鄂尔泰。"廷玉如朕之臂膀。"雍正常这样评价他。连传位密诏的副本,雍正最初都只给张廷玉一人看过,后来才让鄂尔泰知晓。为了表彰张廷玉的功绩,雍正留下遗诏,赐予他死后配享太庙的殊荣——整个清朝,享此殊荣的臣子仅十二人,张廷玉是唯一的汉族大臣。乾隆即位初期,对张廷玉也尊重有加,称他为"先生",让他继任大学士。乾隆二年,更封他为三等伯爵,提高了他的身份地位和待遇。然而,张廷玉的权力网络在暗中不断扩张。他两个弟弟分别担任礼部侍郎和内阁学士,两个儿子也官至军机处。虽然张廷玉为官谨慎,从不邀功,总是把功劳记在皇帝名下,也不轻易帮人说话,避免落下拉帮结派的口实,但门下投奔者却络绎不绝。1745年,乾隆的统治已经稳固,而此时,张廷玉的最大对手鄂尔泰病逝,朝中只剩张廷玉一党独大。乾隆敏锐地察觉到了危险,开始暗中打压这位老臣。第二年,他免除了74岁的张廷玉上早朝的义务,表面上是关怀,实则是不让他接触核心机密。乾隆翻看着抄自张廷玉家中的账册,脸色从得意渐渐变成了铁青。这些被仔细整理的记录显示,那36.2万两白银,以及所有字画珠宝,全都是先帝所赐,每一件都有详细记载。更让乾隆气结的是,那些搜出的文件中,竟然没有一个字涉及国家机密。"张廷玉成精了!"乾隆不禁感叹。一个月后,他不得不派人将所抄之物如数退还给张廷玉,借口是德保"理解错了旨意"。这场抄家风波,似乎让张廷玉赢了,但实际上,他早已输掉了更重要的东西。事情要从两年前说起。1748年正月,乾隆请大臣吃饭,74岁的张廷玉趁着乾隆高兴,向他申请退休。乾隆却借口"先帝给你配享太庙的待遇,是看重你,怎么能说不干就不干呢?"不仅拒绝了张廷玉的请求,还批评他对皇帝不够忠诚。此后,乾隆经常找借口打压张廷玉。这位曾经权倾朝野的大臣整天提心吊胆,精神恍惚,做事丢三落四,肉眼可见地迅速衰老。又过了一年,张廷玉再次鼓起勇气请求退休,乾隆这才勉强同意。然而,退休路上的张廷玉犯了一个致命错误。因担心大学士史贻直多次劝说乾隆取消他的配享太庙资格,一个清晨,他冒着严寒,踏着积雪进宫,恳请乾隆发声明保证不取消这一殊荣。乾隆虽然不悦,但还是下了道谕旨。谁知第二天上朝谢恩时,谨慎一生的张廷玉竟然让儿子代替他前去。乾隆被彻底激怒了,命军机大臣汪由敦写了一道圣旨,让张廷玉回朝解释此事。更糟的是,汪由敦正是张廷玉当初举荐的,他连夜派人告知张廷玉这一消息。第二天天还没亮,张廷玉就跪在乾隆面前请罪。乾隆看到圣旨还未到达,张廷玉就已先知先觉,立刻明白他在自己身边安插了亲信,勃然大怒,将他赶出宫去,取消了他的配享太庙资格,还削了他的伯爵爵位。就在这一系列打击之后不久,四川学政朱荃因贪污被抓。而朱荃恰好是张廷玉儿女的亲家,最初也是由张廷玉举荐的。乾隆借此机会,派内务府大臣德保抄了张廷玉的家。抄家结果出乎乾隆意料,他不得不退还所有财物,但张廷玉的名声已经扫地,追随者纷纷离去。乾隆成功瓦解了张氏党派,达到了他的政治目的。几年后,这位曾辅佐三朝的老臣郁郁而终。讽刺的是,乾隆在张廷玉死后,又恢复了他配享太庙的资格,仿佛是对这位一生谨慎自守的大臣的某种认可。张廷玉的墓前,静静矗立着石碑,记录着他辉煌而坎坷的一生。这位历经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的汉族重臣,虽在政治斗争中最终落败,却凭借毕生的谨慎,在关键时刻保全了自己和家人的性命。
1766年,年仅25岁的永琪病逝。乾隆悲痛欲绝,按太子的规格举办了葬礼。可奇怪的

1766年,年仅25岁的永琪病逝。乾隆悲痛欲绝,按太子的规格举办了葬礼。可奇怪的

1766年,年仅25岁的永琪病逝。乾隆悲痛欲绝,按太子的规格举办了葬礼。可奇怪的是,一个月后,乾隆竟然下令处死为永琪治病的几位太医。“你们都得为他陪葬!”乾隆愤怒的喊道。爱新觉罗·永琪,乾隆第五子,生于1741年,母亲愉贵妃出身不算显赫,但永琪从小就出类拔萃。别看他年纪轻轻,才华横溢,文武双全。读书上,他比谁都勤快,满蒙汉三语样样精通,还钻研天文地理,写过《八线法》这种高深的算法手稿,连后代都佩服得五体投地。书法绘画也不含糊,跟他弟弟永瑆齐名,作品至今还有人研究。武艺更不用说,骑射功夫了得,1763年圆明园大火,他还背着乾隆逃命,父子感情不是一般深厚。1757年,他娶了大学士鄂尔泰的孙女,婚礼排场大得不得了。1765年,乾隆封他为和硕荣亲王,这“荣”字可不是随便取的,分明是皇帝对他寄予厚望。可惜好景不长,封王没多久,他就得了“附骨疽”,也就是骨髓炎,病情恶化得快,1766年3月就走了,年仅25岁。永琪得的“附骨疽”,说白了就是骨髓炎,这种病多半是风寒湿气钻进骨头里引起的。开始可能是发冷发热,慢慢骨头疼得钻心,要是早点治,问题不大。可惜,太医们诊断时掉链子了,把这病当成“虚损”,也就是身体虚弱,没往骨头病的路子上想。史书里说,永琪病重时腿都烂了,疼得受不了,乾隆亲自去看过好几次,心急如焚,让太医院使出浑身解数救人,可药方开了一堆,病情反而更糟。太医用的药里,有些药性太猛,比如附子这种大热药,治不好不说,还可能让溃烂加重。乾隆后来查了药方,气得不行,认为太医压根没搞清楚状况,耽误了儿子性命。要是早点报实情,说不定还有救。这么一想,皇帝的愤怒也不是完全没道理,毕竟谁摊上这事都得炸毛。永琪死了,乾隆那叫一个心碎。25岁的儿子,聪明能干,又忠孝两全,眼看着前途无量,就这么没了,搁谁身上不难受?丧礼按太子规格办,足见他对永琪的重视。可一个月后,他突然翻脸,把治病的太医张如璠、宋国瑞等人全砍了,还放狠话“你们都得陪葬”。这事听着挺极端,但细想想,乾隆的心态不难理解。首先,他觉得太医失职。永琪的病拖成这样,太医没及时报实情,治疗还乱来,等于间接害死他儿子。其次,永琪不是普通皇子,乾隆对他感情深不说,还可能是他心里的太子人选。史书没明说,但永琪的能力和地位,确实比其他皇子突出。他的死,不光是家事,对朝局都是大打击。乾隆一怒之下拿太医出气,既是发泄,也是杀鸡儆猴,警告底下人别再糊弄。太医被砍,表面看是他们医术不行,可真要细究,也不完全是他们的锅。清朝太医院水平参差不齐,遇到疑难杂症经常束手无策。骨髓炎这病,当时医疗条件有限,诊断靠望闻问切,没X光啥的高科技,误诊也不稀奇。再说,永琪病得急,腿都烂了才让太医全力治,可能已经晚了。太医开猛药,或许是病急乱投医,想搏一把,没想到适得其反。但乾隆不管这些,他眼里只有结果:儿子死了,太医没救回来,那就是你们没用。皇帝一言九鼎,太医就成了背锅侠。可怜张如璠他们,医术再高也架不住这时候的医疗局限,命没了还得背骂名。永琪一走,乾隆整个人都不一样了。他给永琪建的陵墓规格高得离谱,跟早死的永璜、永璋葬一块,叫“太子陵”,风水好得不得了。愉贵妃伤心欲绝,守着儿子小时候的物件掉眼泪,乾隆赏了不少东西,可惜弥补不了啥。朝里也乱了套,永琪死了,储君位置空了好久,乾隆迟迟没定人选,最后才挑了永琰当嘉庆帝。太医院更是人人自危,后来还有传言说院使猝死时揣着永琪的脉案,上头写“寒邪入髓”,要是早点给乾隆看,说不定结局不一样。乾隆晚年老惦记永琪,连他用过的箭囊都藏着,时不时拿出来叹气。这事对皇帝打击太大,成了清史里抹不去的一笔。永琪的死,太医的责任跑不掉,但也不全是他们的错。病来得急,医疗水平又跟不上,太医误诊延误是事实,可乾隆把火全撒他们身上,未免有点不公平。皇帝的愤怒,更多是丧子之痛加上对太医无能的失望。这事背后,没啥阴谋,就是一场悲剧叠加误会。太医成了牺牲品,永琪的命没保住,乾隆的心也碎了。不过,细想还有点悬念:要是太医一开始就诊断对,永琪能活下来吗?乾隆会不会真拿他当太子?这历史的“如果”,谁也说不清。
一天,乾隆围猎时,突然遇到两只猛虎,危急关头,侍卫海兰察用两箭解决。乾隆问海兰察

一天,乾隆围猎时,突然遇到两只猛虎,危急关头,侍卫海兰察用两箭解决。乾隆问海兰察

一天,乾隆围猎时,突然遇到两只猛虎,危急关头,侍卫海兰察用两箭解决。乾隆问海兰察想要什么赏赐?海兰察说:“令妃娘娘身边那个丰腴的宫女赏赐给我吧,我很喜欢她!金秋时节,按照多年沿袭的惯例,乾隆带着一众人浩浩荡荡地...
乾隆继后那拉皇后的丧仪细节,完全是把“贬损”写在明面上。按规矩皇后丧仪得用金丝

乾隆继后那拉皇后的丧仪细节,完全是把“贬损”写在明面上。按规矩皇后丧仪得用金丝

乾隆继后那拉皇后的丧仪细节,完全是把“贬损”写在明面上。按规矩皇后丧仪得用金丝楠木棺,她用的却是低等杉木;皇后该96杠抬棺,她只有64杠,连皇贵妃的80杠都比不上;棺木漆饰更过分,皇后要刷49次还得有彩绘金龙,她就刷了...
乾隆和弘昼监考,过了饭点考生们还没写完,弘昼就让乾隆先去吃饭,乾隆没同意。不料,

乾隆和弘昼监考,过了饭点考生们还没写完,弘昼就让乾隆先去吃饭,乾隆没同意。不料,

乾隆和弘昼监考,过了饭点考生们还没写完,弘昼就让乾隆先去吃饭,乾隆没同意。不料,弘昼却说:“皇兄不去吃饭,是怀疑我会跟考生们串通作弊吗?一次,乾隆和弟弟弘昼一起监考八旗子弟。但这些考生们答题太磨叽,饭点都过了还...
福康安病死军中的噩耗传到京城后,乾隆悲痛异常,顶着非议,破格追封福康安为郡王。要

福康安病死军中的噩耗传到京城后,乾隆悲痛异常,顶着非议,破格追封福康安为郡王。要

要知道,整个清朝异姓王不多,尤其是康熙撤藩后基本就没有了,可见乾隆对福康安的隆宠。其实福康安被乾隆追封为王这事也不奇怪,福康安是乾隆后期最得力的军事统帅,哪里有事,就派他去哪,只要福康安去,就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
康熙结包子账发现没带钱,让掌柜去当一个珠子,回来后康熙问当多少钱,掌柜伸出了2个

康熙结包子账发现没带钱,让掌柜去当一个珠子,回来后康熙问当多少钱,掌柜伸出了2个

康熙结包子账发现没带钱,让掌柜去当一个珠子,回来后康熙问当多少钱,掌柜伸出了2个手指。康熙想:让当10000两,没想到竟当了20000两,可康熙看到当票上的金额时脸都绿了,差点气晕过去。康熙皇帝有个爱好,喜欢换上便装到...
1682年,姚启圣收复了台湾后,带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入京面见康熙。他明知此去是死路

1682年,姚启圣收复了台湾后,带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入京面见康熙。他明知此去是死路

1682年,姚启圣收复了台湾后,带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入京面见康熙。他明知此去是死路一条,可是一向对他恨之入骨的康熙却并未杀他,这是为何?姚启圣站在京城的城门口,望着那巍峨的宫殿,心中五味杂陈。风轻轻拂过,却吹不散他...
清朝第六位皇帝乾隆为何如此痴迷于翡翠,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秘密?

清朝第六位皇帝乾隆为何如此痴迷于翡翠,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秘密?

乾隆年间,翡翠已成为皇家珠宝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受到乾隆皇帝的青睐。除了经济繁荣与文化昌盛的时代背景,乾隆皇帝对翡翠情有独钟的背后还藏着深厚的文化意蕴。翡翠的翠色被视为“天家之色”,与帝王威仪相辅相成,彰显出...